20多年来,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轨为市场经济体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官员下海经商。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
北京的《时代人物周报》近日刊登了题为《中国官员下海现象二十年回顾》的文章,文章说,中国官员下海经商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19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开始,一批官员开始了体制内的流动,到部门下属的企业当厂长、经理。这段时期的官员下海也被称为“半下海”,因为下海官员一般还是有编制和级别待遇的。第二次浪潮是19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后,这一时期的官员下海主要是“停薪留职”,一旦下海受挫,还可以重回体制内。第三次浪潮是2000年以来,这一时期的下海官员多是少壮派精英,他们辞职后基本不会重回体制内,他们的流向一般都是非公有企业,选择担任“高级打工仔”或者自己创业。
对于中国官员下海经商的现象,总部设在纽约的中文政论杂志《北京之春》主编胡平表示, (录音)
1993年中国的《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和200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都着重强调:“党政领导干部辞去公职后三年内,不得到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任职,不得从事或者代理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经商、办企业活动。”
不过,从《时代人物周报》文章所举的一些下海官员的经历来看,这些官员似乎都没有遵守“三年两不准”的规定。文章举例说,原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处长高红冰于2000年4月离职,当年创办了北京互联通网络科技公司,该公司去年的年收入是1100万美元。前温州市副市长吴敏辞职下海后,先后在四家企业任要职。从东营市经贸委调任山东省垦利县县长的门新国2000年下海加盟东营市私营企业黄河集团,2001年做了结肠癌手术后,离开了黄河集团,兑现了20万年薪。文章说,根据有关政策,门新国回到了原来工作过的东营市经贸委,目前享受正县级待遇,配有轿车一辆,由于身体不好,门新国从回到市经贸委开始,就一直在养病。
谈到官员下海经商的现象,上海的经济评论人士陈乐波表示, (录音)
胡平认为,西方民主社会也有官员辞官经商的现象,但因为民主选举制度容易打破官场的关系网,所以不容易滋生官员腐败和不正当商业竞争。另外,民主国家中独立的媒体监督也有效的遏制了官商勾结的现象。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