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在西方(二)

今年七月达赖喇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名为时轮金刚法会的宗教活动。许多藏人从世界各地赶赴现场,盛装出席这场法会,同时,一些手持念珠或转经筒的西方信徒,和披上绛红色僧袍、蓝眼睛高鼻子的洋喇嘛,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此篇报道分三部分,这里是第二部分,重点讲述藏传佛教组织在西方所做的改革。

0:00 / 0:00

根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不完全统计显示,欧美各国的藏传佛教寺院、坐禅中心、佛学院的分布情况为:美国五十余座、法国十三座、比利时六座、西德四座、瑞士三座、希腊两座、奥地利两座、意大利、挪威、瑞典、芬兰各一座。1990年的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美国有佛教徒40多万人,其中藏传佛教徒有有两万余人。

而根据网站buddhanet的近日统计数据,欧美的藏传佛教组织及禅修中心已经大大超过了上述三十年前的数量:美国有621座、澳大利亚145座、英国139座、法国133座、西班牙82座。

美国在数量上独占鳌头,而藏传佛教在欧洲的发展情况也不容忽视。

据了解,70年代开始,法国成为欧洲佛教活动中心。到八十年代末,法国的藏传佛教已拥有40来个坐禅中心,1万多名信徒。仅噶举派的噶鲁活佛一人就在欧美创办了近70座坐禅中心。

1988年,法国政府承认了藏传佛教噶举派享有合法宗教地位,不需要向政府纳税。这意味着噶举派和罗马天主教享受了同等的地位。

然而,如何使西方人产生兴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习藏传佛教多年的美国人克雷格(Craig)说,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曾经对东方文化望而却步。

采访:我一开始读过许多佛教类的书籍,佛教禅修的。我读过创巴仁波切的书,诺布仁波切的说,此外耶喜喇嘛有些书很好。我对藏传佛教的了解有一个过程,不是某一天突发奇想决定要当佛教徒。但是我刚开始对藏传佛教感兴趣的时候,我感觉对它太深奥了,作为一个西方人我很难理解。

据了解,喇嘛们在向西方人传授藏传佛教时,注意开创适合西方文化的方式,如简化入教手续,缩短修习时限,以适应西方快节奏的社会;把现代科学某些成分如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融入藏传佛教的修习之中,使宗教与科学相融合,将今生修行与人性回归和人类的追求结合起来,传授瑜伽禅定,掌握饮食控制和催眠术,把宗教视为文化产业,与西方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进行交流。上述的教学方式吸引了西方人对藏传佛教的兴趣,促进了藏传佛教在欧美的传播。

另一位学习藏传佛教多年的美国人兰斯(Lance)表示,他非常赞同与欢迎上述的对藏传佛教的改革。兰斯认为,信仰某种宗教,并不代表要全盘吸纳该宗教所属的文化。

采访:我们应该尝试像理解自己的宗教文化那样去理解藏传佛教。我们应该吸取东方文化中一些重要的内涵,同时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它。

兰斯为马里兰州的一座藏传佛教中心做义工,教学佛教基础知识已经有十一个年头了。他任教的这门课程长度为十周,每周两个小时,为有兴趣接触佛教的人们解释佛教的基本教义。兰斯说,这个佛学社区拥有近500个成员,几乎每周都有新成员加入。

维多利亚•卓玛(Victoria Dolma)和兰斯都认为,喇嘛把佛教与西方宗教进行交流的方式是很好的。他们一致认为,宗教之间是相通的。

采访:(维多利亚•卓玛)我们西方人有很多压力。学习佛教后,开始更深入地理解基督教。我从佛教中看见一些熟悉的基督教的理念。

然而,兰斯也表示,佛教也有其独特的地方。

采访:我发现藏传佛教和西方宗教有很多共同点。佛教注重对自己负责。而西方宗教里,你把责任都托付给神。这是最大的不同。

几位受访者普遍认为,佛教对于现代人的焦虑及不安提供了极佳的疏解效果。

克雷格认为自己在学习藏传佛教后,性格改变了很多。

采访:我变得更有耐心,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更放松,心态更开放,更能理解他人,对人更有爱心。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实习记者达娃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