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频繁宣传"西方衰败" 学者:危机面前先洗脑

0:00 / 0:00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等中央级媒体近期相继发文,渲染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所谓全面返贫、衣食困难、难民涌入等经济衰退的消息。但此举在民间舆论中,却引发公众的嘲讽。

中国官方上周末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6月份的制造业活动连续第3个月出现萎缩,非制造业活动的PMI指数,特别是包括服务业,已从5月份的54.5%下降到6月份的53.2;而一个月前的青年失业率则突破20%。其后,中国官媒新华社、人民网等有关西方发达国家贫困问题的报道在网络蔓延。

6月29日,新华社报道标题是《去年七分之一的英国人吃不饱》;30日,中国青年网报道的标题是《美国洛杉矶无家可归者在街头搭帐篷》等。上述官方报道立即引发网民嘲讽。有网民说,“明天是不是轮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饿殍满地?”还有网民反问,“英国真的不行,首相骑车满街跑。这是新华社还是德云社?”

网民整理由新华社带头发出的“七分之一英国人吃不饱”相关新闻,语带嘲讽。(微博截图)
网民整理由新华社带头发出的“七分之一英国人吃不饱”相关新闻,语带嘲讽。(微博截图)

资深评论人士郑旭光周二接受本台采访时认为,无论是党媒还是地方媒体引述官媒的消息,都在刻意矮化发达国家,其目的只有一个:“我觉得是在给民众打预防针,告诉民众西方国家的人都吃不饱饭了,我们有更惨的景象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另外,按照上海财经大学刘元春等这些专家所说,中国青年失业率逾20%,而且还会继续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官媒报道是对民众的洗脑战和宣传战。”

官媒、地方媒体相互转载西方返贫消息

总结最近中国官媒、地方媒体和自媒体对西方社会的报道角度,集中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西方难民恐将涌入中国,包括“日本年轻一代吃不饱,没存款”;“疯狂加息,澳大利亚人吃不起饭了”;“美国有3000万人饥饿难耐,4300万人无家可归”;“德国居然有200万人吃不上饭”;“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一半的法国人被迫挨饿”等。

不过,中国经济学者、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等专家近期在《2023年中期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中警告,中国青年失业问题短期内会不断加剧,且可能持续10年。若处理不当,不但将引发社会问题,甚至触发政治问题。

左起:网民嘲讽张维为,言辞犀利。网民用英国最低工资比较中国人的工资待遇。网民嘲讽官媒扭曲发达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平。网民嘲讽新华社是说相声的德云社。(网页截图/古亭提供)
左起:网民嘲讽张维为,言辞犀利。网民用英国最低工资比较中国人的工资待遇。网民嘲讽官媒扭曲发达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平。网民嘲讽新华社是说相声的德云社。(网页截图/古亭提供)

浙江学者蒋毅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刘元春等专家客观陈述及预测了中国当前和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非常严重,当局正面临巨大的政治安全隐患。

他说:“这对于所谓的维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这些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对当局就会心怀不满,他们的不满情绪就会增加。在面临这样一个高失业率给维稳所带来的挑战,它就通过洗脑,营造一种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的论调。这种做法在中共建政之后,曾多次使用。”

官媒矮化西方发达国家 保政治稳定

据彭博社披露,上述这份在6月底发表的《2023年中期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长达110页,上周末在微博发表后引起关注,特别是其中警告的可能酿成“政治危机”。而报告执笔人除领衔的刘元春外,还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以及中诚信国际董事长兼总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阎衍。

报告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完善法治建设”,“健全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弥补新冠疫情以来中国民众对法治建设丧失的信心。

蒋毅说,当局现在最担心的是年轻一代再不像文革时期,以为西方社会民众过着所谓水深火热的生活而群起抗争,就像去年11月发起的“白纸运动”,迫使当局放弃疫情清零政策。

有网民在回复新华社矮化发达国家生活水平时说,“哎,这届的网友可都是高智商,出过国的,新华社你长点心吧。”

记者:古亭 责编:陈美华 许书婷 何平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