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来穿上雨鞋、赴正淹水的重庆视察灾情,被拿来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洪水已经退去的安徽考察做比较。勘灾政治学是国家治理的必修课程,习近平与李克强这个组合运作如何?谁的表演更好?和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胡温体制”相比,差异在哪?
长江第五号洪水水淹重庆山城,李克强到当地勘灾,这一次他穿上及膝雨鞋泡在泥水中,看着农民的玉米田泡在泥水里,他在镜头前有感而发。
“里面都烂了,你看,这玉米没办法再收了。”李克强说。
农作物没法收成了,总理知道了,但政府能给农民什么救济补偿措施?在中国国务院主办的网站中国政府网上,提到李克强叮嘱陪同勘灾的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等地方负责同志,要“加大支持”。但具体怎么做,没有详述计划,甚至连李克强踩着泥水在重庆视察的新闻,三大中央级官方媒体《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与新华社是在几天以后才姗姗来迟地进行报道。
不谈外界盛传的习李内部矛盾,其实“勘灾政治学”是一门不论何种政治体制下的政治人物都必修的课程之一。政治人物在天灾或重大意外发生时,除了要鼓舞人心、激励士气,还要展现调动资源的指挥应变能力,这关乎灾后抢险救援工作的效率。
曾在中国官媒体工作、《香港商报》前助理总编辑龙镇洋告诉记者,政治人物到灾情最前线了解民众受灾情况、解决问题,这种表演是有必要的,而李克强的演出,可说是传承自有“中国影帝”称号的温家宝,但在他看来,李克强的表演,不如“温影帝”,是先天不良、后天失调。
“习近平在各种灾害面前,是很不情愿去,且迟迟不去,有时候甚至是不愿意去,可以看出这样的比较与不同;而这样,李克强就不能越雷池一步,他又不敢超越习近平去做这种政治秀。”龙镇洋说。
李克强踏泥访重庆 习近平晴天巡安徽
在李克强穿着雨鞋、踩着泥巴水行走在重庆灾区之前,习近平则是到了安徽,在安徽洪水退去近一个月后,他没打领带,穿着西装裤,在风和日丽的大太阳下,到灾后的安徽考察调研。大陆有眼尖民众发现,疑似当地女公安扮演基层民众与习近平互动,引发讨论。
若给习李体制的勘灾表现打分数,龙镇洋认为是“不及格”,但没有给出具体评分。他更说,习近平与李克强的政治矛盾,甚至可能影响救灾效率。
习李矛盾扩大 加重中国灾民水深火热的处境
当年温家宝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作为总指挥的温家宝,有权调度军警协助救援。当时中国媒体还传出,温家宝在前线敦促解放军将领尽快派部队进入偏远重灾区抢救生命时,还对军方撂狠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而现在在习近平掌权下,李克强就算到了灾区,有没有能力调集与分配资源不无疑问,这也会影响救灾的协调性。
龙镇洋说,“我觉得温家宝的表演的跨度是很大的,他可以做很高深的表演,而且当时他跟胡锦涛的合作是蛮协调的。 ”
“不哭啊,我们马上给你送吃的来。” 在微信朋友圈上,有民众整理出温家宝当年在汶川地震灾区安抚哭泣小女孩的历史片段,还有他视察灾区时和灾民近距离互动与感同身受的表现。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与当代语言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叶耀元就告诉本台他的观察。
“我觉得,胡锦涛、温家宝比较亲民,习近平、李克强相对来说,高高在上的态度比较明显。” 叶耀元说。
天灾当前 中国媒体却难发声
在有新闻自由的台湾与美国,遇上天灾,媒体记者有时甚至跑在政治人物前面、能更广泛的反映灾区第一线的情况与需要,让媒体这个第四权发挥应有功能,就像治水般,能更有效率地协助疏通民怨。
另外,以洪水为例,不同于地震,这类有气象预报能参考的天灾,媒体的自由报道,还能提醒政府和民众准备是否到位?例如调动军方的抽水设备、事前转移并安置低洼地区的居民等等。
在网路上也有中国民众抱怨政府准备不足的声音,但往往一下就消失不见。民众都要喊着“总理好、主席好”,共体时艰度过灾情,这也是中国式天灾新闻的特色之一。
叶耀元说,“从中国政治或是中国媒体的角度来看的话,你基本上听不到任何中央官员下去勘灾会有任何的负面消息。但你说民怨有没有,民怨一定有,可是民怨到底有多深,没有人知道。”
龙镇洋则指出,中国当前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报导存在,只能算是宣传。所谓的报导刊登的是领导如何指示,民众的需求与反应,舆情根本无法传递出去。
“在习近平上台后,中国媒体的报道空间就全军覆没了。从南方系到北京系的《新京报》就全部都没有了(独立的报道空间)。中国媒体现在就处于毛泽东年代,高度政治化,没有任何空间。”他说。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郑崇生华盛顿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