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界为"闭关锁国"翻案?"义和团"怎成正义之师?

0:00 / 0:00

近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发表的一篇文章《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在网上疯传。文章认为,明清时期并非"闭关锁国",而仅仅是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侵略的"自主限关"。但文章传开后,舆论却惊呼这是在为"闭关锁国"翻案,带有政治风向。

这篇文章在上个周末通过网络传出后,立即引起中国舆论的高度关注。不少人立即把文章和“清零政策”下,当局限制与外国交流的措施联系起来,并且指责文章的主旨与改革开放相悖。

在美国华盛顿的民间机构“信息与战略研究所”所长李恒青敏锐地抓住了中国民间的这种情绪,“我不相信,我真的不相信。经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还会有人从心里头认为改革开放是错的?应该回到过去,应该闭关锁国,走到过去的那种封闭、专制的环境中去?”

学界的反驳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以下简称“新探”)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历史类核心顶级期刊《历史研究》今年的第三期上,署名是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

作为一篇学术论文,它也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重视。推特上一些社科界学者也纷纷转发并对这篇文章作出评述。

该文章认为,明清时期关闭国门的政策没有阻断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中西交流,但造成了消极防御和对西方先进科技的漠视,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遭到西方侵略埋下了伏笔。文章还强调,明清的闭门政策并非“闭关锁国”,而仅仅是“自主限关”,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防范西方殖民侵略。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国际关系学助理教授张晨晨在推特上评论说,中外学者早已对“闭关锁国”的概念提出过挑战,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确实没有阻断中西的贸易往来。但她指出,文章主张的闭关政策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防范西方殖民侵略却并不符合事实,因为现代的主权观念在明清时期尚未形成,而清王朝自身就是一个殖民帝国。她暗示性地说,对闭关政策的这种重新解释更主要是因应目前中国的自身环境,而不是以历史为根据的阐释。

中国历史研究院发表的文章《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正文截图)
中国历史研究院发表的文章《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正文截图)

“试水”

她的这种暗示在学界也得到了呼应。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法学院终身教授高树超(Henry S. Gao)在推特上转发了这篇文章,并评价说,在中国,历史并不仅仅是一些有趣且无用的事实,它往往预示着重大的政治变化。在推文中,他还贴出了作为文革导火索的姚文元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截图。

美国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执行主席陈奎德则认为,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习近平为了谋求连任在政治试水,“如果他抛出来,舆论反应没有这么强烈,党内的反应也没有那么声势浩大,那么他可能进一步组织力量、组织文章,往更高层级的政治宣传部门走。”

陈奎德分析说,习近平上台以来的各项政策在逻辑上必定会走向闭关锁国,“他现在就是为自己的政策正名,寻找理论根据。他要把过去宣传的,改革开放打破了闭关锁国等等这一套逻辑全部打掉,所以他要为闭关锁国翻案。”

类似的文章,陈奎德还提到了李光满去年8月底发表的时评文章《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进行!》。当时就有人警告说,这是文革2.0版的檄文。

除此之外,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历史评论》今年第2期刊发了山东大学彭淑庆的文章《义和团运动不能被“污名化”》,在承认这场运动的局限性的同时,认为它的主旨是农民阶级为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为了中国救亡图存所进行的尝试。

陈奎德分析说,这篇文章出现的时机恰是北戴河会议之后,中共的政治老人很可能在会议中对习近平提出了批评,对他的连任构成了阻力;习近平为此要作舆论准备,“他要放出这些舆论来,说明他还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目前这场政治斗争还处于胶着的状态。所以,抛出这些东西就是为了作舆论准备。”

北京报摊上出售带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照片的杂志封面。(美联社)
北京报摊上出售带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照片的杂志封面。(美联社)

再次闭关锁国有可能吗?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虽然舆论上可以为“闭关锁国”造势,但实际上能否做到却是另一个问题。

一位身在上海的金融专家向本台记者分析说,这种可能性不大,“假如闭关锁国,这次中美审计监管协议就不会达成。可能只是开放的方式会大不相同而已。”他强调,闭关锁国的最大反对者是权贵阶层,因为这相当于断了他们的财路。出于安全考虑,受访者以匿名接受采访。

“信息与战略研究所”所长李恒青则认为,从习近平掌握的权力看,他是有办法做到闭关锁国的,“因为他掌握着刀把子、枪杆子和笔杆子,这三样东西都在他手里,包括喉舌都在他那里。”

但他强调,从长远看,闭关锁国这类开倒车是不可能得逞的,如果真的得逞,那就是中国的悲哀。

记者:王允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