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动荡中再探六四:习与邓的一致性

0:00 / 0:00

香港的紧张局势近几周不断升级。舆论越来越多地把香港和30年前的北京相比。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黎安友日前在华盛顿的研讨会上指出,习近平和当年的邓小平在政策思路上有相似性。

舆论界对于香港局势的焦虑集中反映在,不少人担忧中国政府可能派军队,进驻香港镇压反送中运动。

中国为什么没有向香港出兵?

“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研究项目负责人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在讨论会上讲话(视频截图)
“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研究项目负责人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在讨论会上讲话(视频截图)

黎安友周五在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研讨会上评估,目前中国政府还算耐心。他指出,中国政府还未出兵的原因之一是,香港不少人还是忠于北京,北京并不担心会失去香港。

“另外,他们可能惧怕国际的谴责。还有一种理论认为,香港是一个集中的都市,所以应该是警察来处理的事情,就不应该由军队来解决,毕竟军队不是警察。“

本台记者采访了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执行主席陈奎德博士,他提到三十年前六四事件后的一个细节。根据最近出版的有关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传记《坠落之后》(After the Fall: The Remarkable Comeback of Richard Nixon),尼克松在1989年10月28日访问北京,会晤邓小平,传达了美国政府对六四天安门事件的态度,

“他是有使命的,他去中国是要传达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一个信息,就是六四镇压的事件绝不能在中国重演;如果以后发生了类似的事件,美国政府一定会做出反应。”

资料图片:1989年6月4日后,解放军进入天安门广场。(美联社)
资料图片:1989年6月4日后,解放军进入天安门广场。(美联社)

美国对华政策的一致性

陈奎德说,虽然美国的这个表态已经过去三十年,但可能对中国今天在处理香港问题上会有影响。

本周刚刚在美国国会高票通过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体现了美国政坛在香港问题上的强硬立场。这或许也说明了美国对中国问题的立场三十年来具有某种一致性。

从今日香港的局势,再回头去看1989年天安门事件,观察家在寻找三十年前后中国政策的一致性。

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在讨论会上讲话(视频截图)
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在讨论会上讲话(视频截图)

30年前后中国政策的一致性

黎安友认为,这种一致性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依然不相信人民。他说,

“为什么有的人希望能保持一党体制,我想原因是政党一般不信任其他人。中国共产党就是不相信知识分子、技术员、学生、农民、工人和中产阶级,因为在党看来,这些人都没有足够的远见。“

但他又指出,在六四事件中,与邓小平相比,赵紫阳更体现出了对人民的信任。

资料图片:中国青年王维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只身阻挡坦克。(美联社)
资料图片:中国青年王维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只身阻挡坦克。(美联社)

陈奎德则认为,今天的习近平比邓小平更加地不信任人民,

“习近平他早就看出来了,他要跟人民真正的对话是不可能的。他对老百姓基本上采取某种敌视的态度,特别是对知识阶层是非常有敌意的。这跟邓小平是不同的。“

但自习近平上台以来,舆论界普遍掠过邓小平,而把习近平与毛泽东相比。尤其是去年,在习近平主导下,中国政府修改宪法,取消了国家主席任期制。坊间竟然有人称习近平为“小毛泽东”。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裘德·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最近在新书《中国的新红卫兵》(China's New Red Guards: The Return of Radicalism and the Rebirth of Mao Zedong)中也强调,自1980年代以来,人们忽略了毛泽东时代重新降临中国的可能性。

黎安友则强调,三十年前后,习近平与邓小平在政策思路上更具有连贯性,

“习近平所讲的、所追求的目标大致上和邓小平是一致的,都是一种替代性的现代化,也就是非民主的现代化,而且看起来还比较成功。而他就是用共产党这个核心工具,来运转整个政治体系。”

黎安友认为,由于中国这种政治经济格局的矛盾性,三十多年来,中国内部政治保守和自由派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止。这是中国的一个困局。

记者:王允 责编:申铧 网编: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