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没有恐惧的7个星期” --吴仁华口述“六四”史(5月1日)

1989年5月1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一次就学生运动发生正面的激烈的冲突
  • 首都知识界第一次联合行动 支持学生运动
  • 新闻界抗议查禁《世界经济导报》

>>【"中国人最没有恐惧的7个星期"-吴仁华口述"六四”史】 Opens in new window ]

1989年5月1日,北大学生代表王丹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法新社)
1989年5月1日,北大学生代表王丹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法新社)
1989年5月1日,在北京大学的学生讨论下一步的部署。(法新社)
1989年5月1日,在北京大学的学生讨论下一步的部署。(法新社)

1989年5月1号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所以北京各高校比较平静,大小字报也比往常要少一点,所以只有四、五所高校的学生贴出了八十多份的大小字报,学生跟官方在这一天都是在各自在做对下一步的部署以及寻找对策。学生方面是积极的准备五四大游行,中国官方是在全力以赴地阻止学生在5月4号举行大游行。这是5月1号大概的基本情况。

5月1号上午三点钟的时候,赵紫阳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扩大会议,五名政治局常委都出席了会议,另外还有杨尚昆,薄一波,李铁映、阎明复,李锡铭、陈希同这些人列席,所以这次会议主要是在讨论怎么评价“四二六社论”。因为赵紫阳总书记他是希望能够对”四二六社论”做一些调整,因为他认为”四二六社论”把学生运动定性为动乱的话不太合适,所以这个会议开的比较激烈,两种不同意见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像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北京市长陈希同,是明确表示坚决拥护“四二六社论”。杨尚昆特意也做了说明,说邓小平是经过反复思考才提出动乱的定性,这是中央多年来对政治思想工作做的不够的一种结果。因为在当时杨尚昆跟邓小平的关系是最密切的,他基本上代表了邓小平。因为邓小平退居幕后以后,他跟中共中央政治局之间的唯一的联络人就是杨尚昆。所以杨尚昆说法的话,基本上就给中央政治局这一次扩大会议定了调。这次会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一次就学生运动发生正面的激烈的冲突。

5月1号当天上午九点半到十点零五分这个时段,北高联在北大的第二体育场举行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有六十多位中外记者参加了这个新闻发布会,另外有三千多名北大跟清华的学生在场旁听,所以这个新闻记者招待会的规模是比较大的。记者招待会上主要是公布了北大学生自治会筹委会的一份倡议书,还有高自联新闻发言人宣读了总共九份文件。

这九份文件里头有一份文件,我觉得要介绍一下,因为在之前我们没有谈到,就是首都各界知名人士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公开信,它主要是在支持学生运动,就是要求中国官方跟学生要对话,要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这封公开信是在4月21号公布征求签名,所以首批签名者有四十七人,这四十七人都是当时中国知名的学者作家这一类人,包括领衔的是严家其先生。所以到了5月1号这一天,已经有两百多位知名的学者、专家、作家、各界人士签名,所以签名行动还在持续当中。为什么要提它?因为这应该是当时在天安门事件当中,首都知识界,包括专家作家这些学者第一次联合的一个行动。

5月1号实际上还有两件事情是值得一提的。5月1号这一天就是北京一些新闻界的人士也在开始积极活动,主要是抗议中共上海市委查禁《世界经济导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这些主要的中国官方报纸的三百多名记者编辑,打电话支持被查禁的《世界经济导报》的人员,所以这是新闻界开始在行动。

另外一件比较有意思的就是5月1号这一天, 中华民国财政部部长郭婉蓉当天下午率领代表团抵达北京,准备参加5月4号到6号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开发银行的第二十二届理事会。代表团只有十二个人,可随行的台湾记者多达将近一百人,因为这是中华民国的官员在1949年以后,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所以这么多记者抵达北京以后,发现北京的学生运动更值得报道,所以就在会议以后留下来了,这也是八九学运跟六四屠杀,为什么会在海外媒体的镜头之下,展现给海外的民众,这是第一个因素,就是因为这次台湾代表团参加会议带来了这么多的记者。

(林坪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