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经风雨依旧昂扬 西藏文化不屈的七十年(下集): 西藏文化大放异彩

今年5月23日是中国政府口中的“和平解放西藏”七十年纪念日。但在很多藏人看来,七十年前中国政府进驻西藏,并不是解放,相反却带来了压迫和文化的危机。与此同时,虽然历经长期的打压,西藏文化仍然在世界范围内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请听本台记者王允对西藏文化七十年回顾的系列报道。今天播出下集:西藏文化大放异彩。

汉藏价值观差异

德国《明镜》周刊曾引述“维基解密”指出,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时曾迷上佛教,他的家人也是虔诚的佛教徒。还有传闻说,中共各级领导中有不少人信佛。但这样的领导层依然不能为藏传佛教提供自由的空间。

贡嘎扎西对此的理解是,“主要是因为他们内心不了解西藏文化的重要性。”还有一些领导虽然内心认同佛教,但他们身处中共体系内,让他们无法去维护藏传佛教。

朱瑞认为,汉族人难以理解西藏文化的重要性,重要原因在于价值观不同,“价值观在汉藏之间几乎完全是对立的,因为我们重视的是物质,藏人重视的是精神。有钱有财的人,藏人可能不以为然;但一些(宗教上的)伟大成就者,即使住在山林里,过着很简朴的生活,也是被尊重的。”

滕彪则把中国政府对西藏文化的政策归咎于中共自身的危机,“表面上中共很强大,但实际上它自身面临多方面的危机,包括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危机等等,这些都让中共感觉到有执政危机。”他强调,执政的合法性危机驱使中共领导层对所有的民间力量进行打压。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也被中国政府看作是与国家统一息息相关,“因为这些地方有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如果他们认同自己的这些身份,在中共的逻辑里,就会产生分离主义、分裂主义。”

历经六十余年的流亡,已经八十五岁的达赖喇嘛仍是藏人们心中景仰的领袖。(摄影/杨子磊)
历经六十余年的流亡,已经八十五岁的达赖喇嘛仍是藏人们心中景仰的领袖。(摄影/杨子磊)

自由与善的文化

一方面是中国政府持续多年的打压,另一方面藏族文化却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

藏传佛教曾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美国的文学运动“垮掉的一代”。其中的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他的作品《在路上》和《达摩流浪者》都体现了藏传佛教的思想。另一位代表人物艾伦·金斯伯格(Irwin Allen Ginsberg)更是在1970年代就皈依了藏传佛教,取法号为“达摩之狮”。

目前身居加拿大的朱瑞分析说,是藏传佛教中“自由”的思想启发了这些先锋作家,“像密宗就对人类精神进行了很精细、深邃的分析,直到挖掘出生命中的智慧,就是解除一切的面具,让精神呈现出他本来的一个光明,是灵性能够更加飞扬、蓬勃。”

藏传佛教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进入了美国等西方国家。随着1959年大批喇嘛流亡西方国家,很多西藏学者在美国大学任教,以佛教教义、佛教哲学和佛教科学为三大主要内容的藏传佛教逐渐进入美国社会。

目前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等至少八所大学设有西藏中心,或者开设藏文或藏传佛教的课程。在世界范围内,伦敦、巴黎、东京、罗马、西雅图等地标性城市建立了国际藏学中心,聘请僧俗知识分子参与藏学的研究。

贡嘎扎西认为,是藏传佛教中“善”的思想吸引着世界不同的人群,“西藏佛教里主要强调的基本观点是这么一句话,你就算不能够利他人,也不要害他人。”

流亡藏人在台湾出售佛教法器(摄影/杨子磊)
流亡藏人在台湾出售佛教法器(摄影/杨子磊)

海外藏人社区的奋进

与此同时,流亡海外的藏人社区也在采取多种措施来保留和弘扬藏族文化。

位于印度达兰萨拉藏人行政中央的刚坚基雄藏语模范学校从2004年起进行教育改革,进一步强调了藏语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们是想把藏语文作为第一语言来设置,所有的课程包括数理化,自然科学知识都用藏语来教学,到小学四年级才开始开英文课,”曾长期在达兰萨拉工作的格桑坚参介绍说。

在摆脱专制政权的钳制后,藏语教学终于在自己的民族里回归了最重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藏人社区也在积极更新他们对抗中国文化压迫的手段。

2008年西藏全藏的抗议活动之后,中国政府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驻军,这大大限制了藏人的抗争。在海外藏人组织“自由西藏学生运动”的带动下,海内外藏人社区兴起了“Lhakar Movement(白色星期三)”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在这一天,藏族人会身穿民族传统服饰,只吃藏族食物,只说藏语,以此表征自己的文化身份。而白色在藏语里象征着“吉祥”。

“对藏族人来说,星期三是很重要的一个日子,因为达赖喇嘛出生在这天,所以我们把这天当作特别的日子来庆祝。自2009年以来,这个运动不断扩展,显示了藏区内外藏族人的决心,”“自由西藏学生运动”的运动负责人洛桑才旦(Lobsang Tseten)这样介绍说。

这一非暴力运动正在吸引世界的关注,美国、印度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不断有人加入进来。贡嘎扎西强调说,藏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非暴力的文化,一个慈悲的文化,这些慈悲和非暴力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关键是要改变你自己的心。

(记者:王允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