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日频释善意 "仇日"掣肘经贸往来

在中国经济发展持续放缓之际,稳外资和稳就业成为北京当局的首要任务。近期,中国频频向日本释放善意,试图推动两国经贸合作,这些努力吸引了外界的目光。然而,中国国内持续高涨的仇日情绪似乎正成为当局推进相关政策的一大阻碍。

日本共同社近日引述多位知情人士披露,在深圳刺杀一名10岁日本男童的嫌犯——一名40多岁的中国籍男子,已于11月30日被中国警方以涉嫌杀人罪正式批捕。但截至目前,中方仍未公布该男子的作案动机。日本《读卖新闻》此前引述消息人士表示,该男子因求职不顺,希望借由“做一件大事”获取社会认同,因此选择在适逢“九·一八”事变93周年的9月18日,随机袭击日本人。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警方对该男子的正式批捕是北京当局为促进与日本经贸互动、积极释放善意所采取的众多努力之一。东京大学教授、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印度-太平洋安全倡议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山口亮(Ryo Hinata-Yamaguchi)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这些努力反映出中国试图修复与日本的关系,但在日本看来,与中国互动的信心正逐渐减弱。

山口亮说:“(丧失信心)不仅是在贸易领域,在整体外交上也是如此。在日本,目前普遍存在的认知是,任何与中国的互动都可能受到高涨的仇日情绪严重影响。……以前日方的担忧可能单纯围绕仇日情绪,像是在2000年代,一些在中国的日本企业或工厂受到攻击。但现在攻击上升到了日本公民甚至是孩童,这自然会激发日本国内的愤怒、悲伤及恐惧。”

图为民众在深圳日童遇袭现场鲜花
深圳日童遇袭现场鲜花 图为民众在深圳日童遇袭现场鲜花 (路透社图片)

学者:印太区域联盟日趋紧密 北京寄望日本打破僵局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中国当局近日还通知日本政府,中方计划移除其在东海尖阁群岛(中国称钓鱼岛)附近、日本专属经济区内设置的浮标。该浮标自去年7月被日本发现后,东京方面便多次要求北京予以拆除。

此外,为促进中日商业往来并推动国内旅游,中国政府于上周六起对持普通护照的日本公民试行免签政策。该政策试行期为一年,至明年12月31日结束,免签的日本民众可以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也由原先的15天延长至30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日前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呼吁,“希望日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提升两国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而有消息指出,尽管全面落实免签互惠存在困难,日本也正在考虑简化中国公民赴日签证的申请手续。

美国艾德菲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政治学教授王维正告诉本台记者,中国频频向日本释出善意是为了在经济和外交上有所突破:“它(中国)自己本身的经济在下滑,所以需要日本继续投资技术、资金。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资,特别是日本的资本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西方国家于高科技方面对中国有逐渐限制的时候,中国希望突破重围,从日本杀出一条通路来。”

王维正补充道:“第二个考虑是,北京方面对过去4年来,美国政府加强自由民主国家的同盟感到如坐针毡,中国也希望能从中找到突破口。”

新疆棉风波再起 党媒态度耐人寻味

不止如此,中国政府和官媒还有意降低国内民众对于日本的仇视。本台此前报道,日本知名服装品牌优衣裤(UNIQLO)母公司迅销集团的执行长柳井正在上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访问时表示,优衣裤没有使用来自新疆的棉花。这一席话随即引发中国网民猛烈的抨击,与这起事件有关的多个话题也因此冲上微博热搜。

不过,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随后在周六发布社论,呼吁民众“冷眼静观”。该文认为,柳井正是被西方媒体逼迫表态,受到恶意炒作和故意带节奏。尽管该文还是批评了优衣库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却缺乏对中国市场及消费者的尊重“令人不齿”,不过这篇社论特别强调,中国民众要“成熟理性”、不宜反应过激,“看穿美西方政客和媒体上下其手、混淆视听,图谋不轨的把戏。”

图为设于上海的一家优衣裤店。该店母公司迅销集团执行长柳井正上周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访问时表示,优衣裤没有使用来自新疆的棉花,引发中国网民的猛烈抨击。(美联社图片)
图为设于上海的一家优衣裤店。该店母公司迅销集团执行长柳井正上周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访问时表示,优衣裤没有使用来自新疆的棉花,引发中国网民的猛烈抨击。(美联社图片) 图为设于上海的一家优衣裤店。该店母公司迅销集团执行长柳井正上周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访问时表示,优衣裤没有使用来自新疆的棉花,引发中国网民的猛烈抨击。(美联社图片) (Shizuo Kambayashi/美联社图片)

由于上述官方社论的舆论导向和此前外国企业宣布停用新疆棉时的情况截然不同,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北京当局试图稳定仇日情绪、促进中日经贸所做出的努力。本台此前报道,2020年底,美国政府因北京针对少数民族的强迫劳动问题,多次收紧对新疆棉制产品的限制进口政策,H&M、耐克(Nike)、爱迪达(Adidas)等知名品牌也公开表态不再采购新疆棉花。该消息一出便引发中国社会强烈反弹,上述企业遭到中国官媒集体声讨并被大规模抵制。

不过,山口亮在接受本台采访时分析指出,尽管中国当局和官方媒体似乎展现出多种善意尝试,但这些努力规模过小,难以真正提振日方信心:“这些举措或许可以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但不足以解决现存问题或推动双边关系改善。此外,日本政府及企业在对华贸易上感到犹豫的原因,还包括对过度依赖中国市场的担忧,以及对当前中国市场不稳定性和潜在风险的顾虑。上述考量与仇日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日方普遍对两国间的贸易与投资前景持悲观态度。”

民调:中国对日负面印象创新高 社群平台难辞其咎

此外,尽管中国政府与官媒一方面呼吁民众成熟理性,另一方面否认存在仇日教育,但据日本共同社本周一报道,日本非营利组织“言论NPO”发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2024年,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国人比例达到87.7%,较前一年上升了24.8个百分点。这样的数据是自该调查于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第二高,仅低于2013年围绕钓鱼岛国有化事件所导致的92.8%负面数据。

该组织代表分析指出,中国民众可能是透过互联网获取了与日本有关的负面信息,“可能是不了解日本实际情况的人们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日本信息,导致抱有反感。”

中国年轻人Angela就此告诉本台记者,她确实感受到近年来国内反日情绪变得更加明显:“以前虽然也有‘砸日系车’这种很戏剧化的社会新闻,但那时你还能听到很多批评的声音,说这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然而,现在这种理性的声音已经被不理性的声音压过了。”

Angela补充道,最近几个月,不仅袭击日本人的事件频发,针对国人的无差别攻击事件也连续发生,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经济低迷和民众过度压抑的问题:“在我看来,是因为大环境太差了,有些人就把自己的痛苦和愤怒发泄到了别人身上。而在针对日本人的袭击方面,我认为还有政府刻意引导的因素。”

外界同时好奇,如今中国政府在仇日问题上尝试“调整风向”是否能迅速见效呢?对此,王维正持否定的看法:“现在(中国)政府要亡羊补牢,做出一系列对日本友好的举动。......(这种做法)好像民意像自来水一样,要它开就开,要它关就关。我觉得这是很难控制的,而且日本近几年的民调也发现,至少有75%以上的日本人觉得中国对其不友好,甚至在前往中国大陆经商、旅游前都会考虑再三,民间交流的疑虑是中国政府自己制造出来的。”

Angela也认为,当前中国的仇日情绪已经过度高涨,当局若想扭转局势恐怕十分困难:“力挽狂澜就别想了,过去几年的错误已经造成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我觉得我身边的人还算理性,这或许与受教育程度有关,越是无知、生活困苦的人越容易被煽动。但如果官媒能不再带节奏,至少普通人接收到的信息和信号会温和一些,他们也就不那么容易发表极端言论或采取极端行为了。”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