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及国务院周日(2月23日)发布了聚焦“三农问题”的新一份中央一号文件,其中强调,要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保障粮食安全并增加农业效益。中国长期进口大量粮食,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增加中国自身农业效益?这里所说的国际环境又到底是指什么?
今年所发的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第十三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和往年一样,这个文件仍强调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同时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粮食稳定供应。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文件把“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放在了重点工作的首位,并指出目前中国农业虽然在发展,但“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这种说法把中国农业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放在了中国国际环境的框架下,这似乎给中国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冷战”背景
本台特约评论员、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成员程晓农对记者分析说,中国的农业政策要放在中国的国际战略,尤其是“新冷战”的背景下去理解,“中共最新的军事战略已经实施五年了,而且按照这个军事战略,中国启动了中美冷战,不惜造成战争,也要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目的。就是说我要怎么样,你们必须屈服,那这个就是道地的世界霸权。”
他指出,2021年修改《国防法》就体现了这种战略,“国防法有一条全世界都没有的,就是中国把经济发展作为加强国防的理由。”他认为,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把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放在首位,就体现了中国的这种战略转变。
随着近年来中美关系日益紧张并逐渐走向对抗,越来越多的人用“新冷战”来定义这种关系。中国官方背景的学者温铁军等人曾试图解释“新冷战”如何影响了中美关系。中国官方甚至认为是美国在试图把中国拉入新冷战。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新冷战”这一标签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当前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相关报道
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展示六大任务 国际复杂环境下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居首
进口量的秘密
但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粮食供给中粮食进口的数量长期维持在高位。根据中国政府网站,2012年,粮食进口的总量是1454万吨,到2014年就增加到1600万吨,并长期维持在这个数额,只是在2022年和2024年稍有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时期大豆的进口量是连续增长,更是在2024年达到创纪录的1.05亿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66%。
据路透社报道,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对媒体表示,中国如此大量进口外国粮食是为了吃得更好;越来越多的人要吃肉蛋奶,就需要大量谷物来饲养牲畜。
程晓农则分析说,大豆如此大量进口主要是中国自身无法解决这方面的稀缺问题,“大豆是一直贴着地皮长的植物,产量很低,美国有很大的大豆产量,巴西也有,所以长期以来是依赖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他认为,中国无法解决大豆等作物的供应,反复地讲这方面的问题,实际上体现出中国的危机感加深了,而这种危机正是由于中国挑起了新冷战,“就是说‘我’在持续攻击、持续执行对外扩张的战略,那我当然要防,防止要是真的打起来了,我粮也不能进了,油也不能进,什么都不能进口的时候,海岸封锁了,中国活不活,仗还怎么打?”

高度控制 没有市场
但中国本土的农产品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似乎并未冲击本国市场。外界一般认为,中国农产品价格高的原因一般归于生产成本高,政府保护政策,以小农经营为主的产业规模,以及进口关税及贸易政策等。
程晓农强调,保护性政策是中国农产品价格高的主要原因,“他需要用保护性的价格来保证本国人的口粮,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口粮必须要能够自给;就是说你整天想着要去军事威胁别人,你却连口粮都靠进口,那到时候不给你买的话,你不就饿肚子了吗?”
曾在黑龙江省鸡西市、鹤岗市主管财政经济的副市长李传良则分析说,实际上中国的粮食供给是政府高度控制,并不存在真正的市场,“中央农村一号文件就是政治文件,不管他哪一年喊什么利好,他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都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稳定(农业生产、农业供给)。”他介绍说,中储粮等机构就是控制的主要工具,“大部分粮食都由中储粮收购了,所以价格是国家控制的。”
李传良强调,控制农业、粮食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保证农民群体的稳定。中共作为执政党多年来最担心的还是农民的稳定、社会的稳定;他们实际并不关心农民自身的收入有多少,这全部取决于统治者自身的需要。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