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的命令生效,中国也宣布对部分美国产品加征10%至15%的关税,并加强对关键科技原料的出口管制。美国白宫此前曾表示特朗普和习近平将在“两天内”通话,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在白宫面对记者时却表示,他“并不急于”与习近平通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特朗普态度的转变?
白宫此前曾表示特朗普和习近平将在“两天内”通话,但最终却并未给出明确时间。特朗普本周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我会在适当的时候与他交谈,但我并不着急。”这一表态让外界感到疑惑。
对此,资深时事评论人士马聚本周三(5日)接受本台采访时说:“特朗普特色就是你永远摸不透他到底要做什么,他总是会告诉大家要做一个多么大的事情。无论如何在他第一任期内对中国商品增加了关税,这也使得中国经济和外贸受到影响。那么在他第二任期是否真的如他所说的征收60%关税,究竟双方会产生多大的冲突恐怕没人说得准。”
中国调查谷歌 美国暂停中国及香港包裹
本周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因谷歌公司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谷歌公司开展立案调查。同时,中国商务部将PVH集团、因美纳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周三,美国邮政总局表示,将暂停来自中国和香港地区的国际包裹服务。路透社援引两位消息人士说,特朗普政府正在讨论是否将中国零售公司Shein和Temu列入美国国土安全部的强迫劳动名单。普遍认为,美中贸易战已经正式开启。
网络评论人士卢先生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美中贸易战由一天前的一触即发,迅速进入实战阶段,特朗普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和习近平的对话内容。他说:“特朗普和习近平通话,双方都无正式宣布,是否真要通话现在也无定论。现在他突然又说不急着通话,说明之前说的未必确切。这两天,美国要加征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关税暂停了。恐怕是中国方面也不知道特朗普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在此情况下,习近平和特朗普通话未必能谈出什么结果。”
特朗普延迟与习近平通话或为施压方式
卢先生认为,特朗普的这一表态或许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年中,美中两国在贸易、技术、地缘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摩擦加剧,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双方的分歧始终未能调和。在此情况下,特朗普政府可能希望通过延迟与习近平通话,向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以促使后者在谈判中做出更多让步。
资深财经评论人士郑旭光接受本台采访时说,美国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加征关税被延期之后,特朗普也许也在重新调整对华策略:“他给中国加税10%,加上之前的税率,相当于美国国会将审议的有关给中国最惠国待遇中,普通商品的关税将升至35%,特朗普给出的关税额其实是国会通过以后的结果。特朗普2.0版的想法是要用关税填补减少国内联邦税的损失,他这是战略性的变化。”
郑旭光说,特朗普想和习近平通话的焦点在如何平息俄乌战争,而关税只是达到愿望的一项工具。
中美谈判空间和灵活性依然存在
贵州学者黄先生认为,延续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将继续成为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的外交政策。虽然特朗普言辞强硬,但实际的与中国的谈判空间和灵活性依然存在。他对本台说:“中国方面在面对美国的贸易战时,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中国不仅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内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黄先生说,中美两国关系恶化已经持续多年,中国领导人的对美策略正在调整,试图减缓美中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恶性影响。他认为,特朗普“不急着和习近平通话”的表态可能是对中国施压的一种策略,同时反映出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双方在贸易谈判中依然需要找到维持关系与推进合作的平衡点,以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责编:陈美华 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