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在反对党抗议和新西兰谴责未事先充分协商的压力下,库克群岛政府公布上周与中国签署的双边合作文件的详细内容。
协议内容显示,中国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继续帮助库克群岛建立基础设施、提供灾害救援,并推动兼顾海洋生态和资源开发的“蓝色经济”。中国还将通过提供奖学金等方式,加强影视、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库克群岛则承诺继续协助中国与太平洋各国开展定期的区域合作对话及平台,并通过中国的影响力支持库克群岛扩大参与国际组织的成员资格。
外界注意到,本次中国与库克群岛签订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5-2030)》没有涉及国防安全,也没和斐济、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等国那样开展或强化警务合作,但因涵盖深海采矿、政治支持、经贸等多个领域,依旧引发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对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影响力扩张的担忧。
协议侧重经济利益 但仍引发安全顾虑
美国华府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高级研究员、拜登政府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太平洋与东南亚事务主管帕伊克(Kathryn Paik)告诉本台,中国近年常通过谅解备忘录或协议,与太平洋国家开展双边或小范围的接触。有的内容简单,也有的至今不曾公开协议的全文,如2022年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签署的安全合作框架协议。
帕伊克说,尽管这次中国与库克群岛的协议没有提及部署安全部队,但“中国往往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这些安全系统建立联系,比如人道主义援助、救灾等”,引发外界对于当地安全组织结构日渐独裁、更加不民主的担忧。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澳大利亚事务咨询委员会主席、前美国印太司令部外交政策顾问卡鲁索(James Carouso)也对本台表示,从中国在南海的灰色地带行动来看,中国无需派遣军舰,也能通过武装渔船参与情报收集工作,甚至以保护渔船为由派海岸警卫队出海。 “因此,令人担忧的是演变成更多与安全相关的行动,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
相关报道
新西兰关切库克将与中国签署协议 中方表示“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中国力争成为太平洋岛国的首选合作伙伴
此外,太平洋岛屿面积小,人口也少,但海域面积巨大,拥有丰富的渔业及矿产资源。卡鲁索认为,中国也正试图“让这些国家脱离与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的历史合作关系,让中国成为更可靠的合作伙伴” 。
卡鲁索说,中国政府的目标首先是削弱美国及其盟友的影响力,包括在国际组织中“寻求对中国提名人选的投票支持,确保这些国家永远不再承认台湾代表中国政府”。同时,中国希望向世界表明,“中国应该成为经济发展和贸易的首选国家,而不是近期在这两个领域退缩的美国”。
新西兰与库克群岛保持自由联合关系(free association),这意味着新西兰提供主要财政和防御支持,但库克群岛可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国际社会互动。此外,库克群岛人民还是新西兰公民,使用新西兰护照。两国并在2001年签署《联合世纪宣言》(joint centenary declaration),规定定期磋商外交事务,以确保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共同政策目标。
有鉴于此,卡鲁索认为,尽管库克群岛希望多元化经济,减少对渔业和旅游业的依赖,并吸引更多投资,但此次协议未与新西兰充分协商,也显示中国影响力的增长,促使库克群岛偏离承诺,转而与中国的关系更为紧密。
专家:深海采矿或为签署协议的主要原因
深海采矿是本次中国与库克群岛达成协议的新领域。据英国《卫报》2023年的报道,库克群岛政府称其海底蕴藏丰富的钴、铜、镍和锰资源。总理布朗亦曾表示,库克群岛可能成为关键战略金属的产地,足以满足全球80年的钴需求。
而中国之所以与库克群岛达成协议,帕伊克认为初衷可能就是为了控制库克群岛专属经济区内的深海资源。美国则尚未表明立场,是否支持还是反对深海采矿。
目前,国际社会包括太平洋岛国,对深海采矿的争议依然很大。许多人担心可能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影响,但也有一些国家如挪威、库克群岛和瑙鲁等带头支持深海采矿,认为有利于绿色能源转型。
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介绍,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ISA)已开始为国际水域的深海采矿发放许可证,但目前仅限于小规模的探索性采矿,尚未进入商业化阶段。尽管国际海底管理局还有一两年时间制定相关规则,各国及矿业公司仍可在其“专属经济区”(EEZ)内进行深海采矿项目。
责编:梒青;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