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示了李锐在任期间违规破格提携习近平之后,我根据他的日记分析过他所以如此是因习仲勋而爱屋及乌,周围也有潜在的相应合的人群。此外他显然认为推举习近平这枚可雕之石,合乎改善中共领导干部的大方向,假若不是如此,以李锐的自由主义精神和宪政改革诉求,仅仅为了志同道合的老友私交,他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李锐对这件事在公开场合守口如瓶,直到生命终点。但是他最终公开了他对习近平的失望。
失之弥切,既深且重
2018年4月13日,李锐在北京医院病房接受美国之音采访。在这次只有不到六分钟的访谈中,李锐直率地表达了对习近平的失望,而且一连表达了三次,第一次:"过去我也不知道,他的文化程度那么低。"第二次:" 我那个时候不晓得他文化程度那么低,你们知道吧?他小学程度"。第三次是否定式的表达,是说:"那个时候我也没有什么看不起他"(习)。举凡看过这个访谈的人都能立刻确认:李锐对习近平失望之极,而且毫不隐晦。
李锐对习近平的失望绝非偶然,他的失望直接来自他的观察:他的日记显示,自从习近平登上中国政治最高台,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这位他提携过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参见本系列第27集:李锐引导习近平用心良苦),他考察习近平内政外交一举一动,了解其公开和私下所有言论与动态。退休后李锐的家成了各种议政见解汇聚地,他听取太子党们带来的各类相关信息,记录他们的各种相关传闻,同时阅览海外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参考周围有识之士包括他的女儿李南央的相关见解。
最初他对习近平抱着希望和期待,众说纷纭中,他尚无定见。后来他开始产生狐疑,跟踪习近平权力升级每一个步骤和调整,从2012年11月习近平成为中共总书记到2018年4月这次美国之音的访谈,五年时间里,习近平主政风格逐渐形成,政坛成型后的习近平终於使他彻底失望。而不断传出的习近平公开演讲多次念错字的消息,造成了他心目中习近平形象的最后一击。这里顺便说一句,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中共建立第三梯队、选拔干部的四个重要标准中,“知识化”无疑是李锐和所有中共改革派格外注重的一条。
其实李锐对习近平的失望,因为观察密切,早于许多人。还在三年前的2015年,也是他住院期间,《顾准和他的时代》一书作者王晓林去探望他,他当时就将习近平与毛泽东作比,问王晓林对习的看法。他出此一问时,从病床上抓住对方的手,问完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他就自问自答,说出答案时,依然抓住对方的手,"一字一顿":"我不相信他,他比毛泽东还要专权。毛泽东当年也没有把那么多部门首脑的帽子都扣在自己头上,他可是已经戴上了六个领导小组长的帽子了。"(《敬祭李锐》p.166)
可见李锐虽然在医院养疴,对习的失望使他难以克制地心情激愤。他的激愤其来有自:作为最早将习近平推上第三梯队的责任人,习近平的专权化,不啻成为他晚年最大的心病。
中国可能也没有比李锐更对习近平失望的人了,所谓望之弥殷 ,失之弥切。但李锐对习近平失之弥切,却不仅因为他对习近平望之弥殷,更是因为他曾经把这个希望付诸实践,他是习近平权力路上的开山人。他怀抱理想,选拔新秀,奋勇精进,希望改革中共领导队伍,为未来政治改革提供人才,不料结果并未出新,甚至比党国权力更迭传统方式的结果更糟糕。這位晚年傾力於中國憲政改革的中共良心,能不痛心嗎?
2018年4月这次采访结束前,美国之音记者问他:"你对他(习近平)有没有什么忠告?" 带着氧气管、仰卧在病床的李锐若有所思地沉默5秒钟,然后闭上眼并摇头,回答说:"做不到,我也做不到嘞!这个人他现在能接受?"他再度闭眼、摇头,说:" 不可能,不可能。 "
他的失望溢于言表,既深且重。
痛说习近平,李锐言外之意及其隐痛之情
李锐对习近平的失望,随着这次访谈的录象传遍海内外。对于历史而言,这次访谈的深意不仅在于李锐明确地表达了对习近平的失望,更在于它反映了李锐对自己早年提携拔习近平的隐然后悔之情——虽然公众无从知道习近平早年进入第三梯队是李锐的功劳和苦心,但是李锐自己是开局人,他因此无法完全压抑自己的沮丧,也不可能不后悔。
这种沮丧和隐然的痛悔之情,在这个简短的访谈中是隐晦地表达的。这种隐晦性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他强调不了解习近平是在过去。他表示过去他不知道习近平文化程度低 。他说了三次对习近平的失望,三次,都有明确的时间性,依照原话的顺序,第一次是说“过去”,第二次是说“我那个时候”,第三次是说“那个时候。”众所周知,习近平文化程度低,本来也并非始于现在,只是在他当政后才有机会展示出来。而李锐在表示他不了解这一点的时候,三次都带上一个过去式的时间定语,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过去”这个时间段很重要,因为李锐看好习近平正是在过去,利用组织权力关照习近平也是在过去。因为很少有人知道的背景是,李锐在“过去”“那个时候”,误以为习近平不仅“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也“知识化”,从而破例把他弄进了第三梯队。
第二,李锐在提及他去浙江探望习近平并劝诫习近平的时候,举出了习仲勋:"因为他是习仲勋的儿子嘛";在言及自己过去没有看不起习近平(言外之意是看得起习近平)的时候,再度举出了习仲勋:"因为他是仲勋的儿子"。为什么他言及自己探望习近平、过去看得起习近平的时候要提及习仲勋?因为习仲勋作为习近平的父亲是党内改革派,可以为习近平背书,也可以为李锐当年看中习近平背书,李锐告诉记者说:"仲勋你们知道喽,那是了不起的,哎,我和仲勋又是好朋友。仲勋是,把他遣发到广东的,不让他回北京,十多年。我是每逢啊,我就到南方去看他,跟我关系非常好。……"通过这个采访,这些话语,李锐希望世人了解他当初看中习近平、破格推举习近平,是有原因的。为李锐说句公道话,这个原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即是人之常情,也是难以超越的。
第三,李锐在提及他去正定探望时任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的时候,强调他正在组织部任上,要负责考察,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因为他在正定当县委书记的时候,我那个时候负责任嘛,要察看第三梯队,我到正定县见过他。”而实际情况是,李锐到正定看习近平的时候是1984年11月23日,那时他已经离休。不过是被迫离休,而且是刚刚被迫离休一个多月,他就去了正定探望习近平。(1984年10月2日李锐正式离休,参阅被本系列第25集“李锐低调推助习近平”)所以,他去正定看探望习近平不是出于客观上需要的组织责任,而是出于主观上个人关怀,他离休后放不下习近平的事。李锐说自己“那时候负责任“,不是口误,也不可能是因为记错了,习近平日益专权,终成“独夫”,政治改革不见踪影,完全悖逆他破格提拔他的初衷,抛洒了他的良苦用心,他不可能记错自己曾经的努力。而且几乎可以肯定,这一努力,随着习近平当政的劣迹,随着他对习近平的失望,日益烧灼他的良知。
第四,李锐在提及他在浙江与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见面的时候,说的是“他请我吃饭”。作为地主,习近平请李锐一行三人吃饭是合情合理的,再说习近平历来尊重党内老同志,何况李锐还是他父亲的知己,又是远道而来。但是李锐没有提及的是,从北京到浙江探望习近平是他的主动。根据他的日记记载,那年是2004年,他为此行给习近平写过两封信:第一封没收到,接着在当年大约6月又写了一封,这才成行。
了解了上述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看这次访谈,可以品出其中三昧。
李锐音频:
"……(我跟)习近平最后一次接触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呢?他当浙江的市委(省委书记)的时候。过去我也不知道他,啊不是,知道,过去我不知道他的文化程度那么低。
“他在浙江当地(省)委书记的时候啊,他请我吃饭。我去了,我的(手指旁人)她去了,我老伴去了,四个人,他(习近平)这个就一个人噢,一桌好饭,好得很,就四个人,就四个人。因为他是习仲勋的儿子嘛,哎,所以我就,讲话就随便一点。
“因为他在正定当县委书记的时候,我那个时候要负责任嘛,要察看第三梯队,我去见过他,我到他那个正定县来见过他。
他请我吃饭的时候呢我就讲了这样的话,在书上(指《李锐口述往事》)都登出来了,我说‘你现在地位不同啦,哎,地位不同啦。可以讲一点有意义的话了,应该讲点意见啦,你现在地位不同了。’
“我那个时候不晓得他文化程度那么低,你们知道吧?他小学程度。散席的时候他又讲,‘你可以打擦边球啊,我哪里敢呐?’
“当然那个时候我也没有什么看不起他喽,因为他是仲勋的儿子。
"仲勋你们知道喽,那是了不起的,哎,我和仲勋又是好朋友。仲勋是,把他遣发到广东的,不让他回北京,十多年。我是每逢啊,我就到南方去看他,跟我关系非常好。…… "
(以上文字依据美国之音网上公布的采访视频记录)

李锐对习近平评价的意义
让我再把这次访谈内容的重要性说一下。
这天是李锐先生101岁的生日,用他的话说是“吃102岁的饭”了。在这生命的晚年,又是病卧住院时期,为要公开表达对这位集党政军三项最高权力与一身,并为其终身制而修改党章的最高领袖的否定看法,这是难得的机会。
对于一个一生追求真理的老人而言,这不仅可能是最后的机会,还因为来的媒体是“美国之音”,他与这个媒体有过难忘的往来。他当时对来访记者陈述了这段往事,跟对习近平的评价有关:“有一次大概是习上台不久,我有个老朋友的女儿在一起闲聊,她就讲了一句什么话呢?她说,现在网上就有这样的话:‘毛病不改,积恶成习’。这句话传到美国去了,美国把它公布了。搞得我很麻烦(笑)。你知道吧?”自由媒体的传播力量超乎想象,而这一次这个媒体的摄像镜头干脆就直接对着他,他当然知道这次访谈必然公开。他决定对着镜头说出他对习近平的失望。因此,这个访谈不仅是他的耿耿于怀的心里话,而且是他晚年对天下的告白:他李锐,无论曾经多么看好并提携这个“忠良之后”,“可雕之石”,这个顽石五年的表现最终不及格,他不能承认这个国家领导人。
李锐此后再也没有机会接受自由媒体的采访谈论习近平,十个月之后,他就与世长辞了。这个预料之中又预料之外的事实,导致这个访谈中他的直接表述成了他对习近平的最终结论;而这个访谈中独特的表述方式——强调过去时态、举出习仲勋,还有并非口误的微妙的时间误差,尤其是这种方式折射出的他对自己早前过失的认知和隐然的反悔,客观上成了他对这段历史的最终的交代。
李锐由于奋力记录、保存中共庐山会议真实历史,在中共顽固派和改革派两脉人马中均享有拥有崇高的史德信誉。他的这一认知和隐然之痛,虽然对现实而言为时晚矣,但对于这位怀抱宪政理想、具有历史使命意识和改革责任感的老人来说,是他晚年生命中日益沉重的心灵负担的解放。而对历史和未来而言,是研究李锐与习近平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考证、研究和分析的价值。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北明非常识】,“始皇帝“毛主的习”·习近平的权力路(29):痛说习近平:李锐言外之意及隐痛之情“。我是北明,谢谢收听,下周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