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要:
- 清末十省官员为保社稷民生,在上海签署"东南互保约款";
- 当代中共市委书记为地方权益,从上海代言沿海五省。
在“亚洲金融之都”与“东方巴黎”的称誉之外,近代上海的地缘政治文化特征曾经借助海洋文明的风暴,书写过清末历史中极为特异的一章。百年后被下狱的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作为,是上海这一特异篇章的历史性延续。自由亚洲电台,北明非常识,我是北明,这次我们回顾上海近代这段极少被人提及的历史,并在这一背景上进一步看看陈良宇被双规前如何与中央极权抗争。
清末十省官员“东南互保”社稷民生
上海首次显示其地缘政治文化上的重要,并不是1965年到1967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在上海的预备和发动,而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的“东南互保”事件。当时两江和湖广两位总督大员刘坤一和张之洞,亲临上海,由上海清廷洋务干员、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直接邀约西方各国驻上海的领事面议并签署了东南互保条约。
当时北京的外交重地、西方各国的公使馆区已被围困,失去对外联系功能,当时八国的在华军队若与远隔重洋的本国政府保持联系,均须转而通过各国驻上海的领事馆。上海各国领事馆,是各国政府关注中国局势、并随时指令自己在华军队对北京实施“远程解救”的中转站。他们也是从上海领事馆获悉中国东南各省脱离清廷指挥,独立行事的消息的[1]
1899年到1900年,义和团在山东、河北(直隶)各地屠杀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教民,引起驻华西方使节严重关注和激烈的外交抗议,要求取缔义和团。清廷却在慈禧主持下对义和团采取鼓励政策,颁发上谕,承认义和团是“自卫身家”的组织,致使拳乱越演越烈,宣布要“焚灭教堂;杀尽教民”、“保护中原,驱逐洋寇”。当时中国大局已是“各省风鹤频惊,商务败坏,市尘寥落,居民日夕惴惴,几无安枕之日”[2]。六月初,十万义和团陆续进京后,杀戒大开,火烧集市,暴戾恣睢,致使“京师富商所集也,数百年精华尽矣”,清廷官员纷纷出逃[3]。拳匪与清军一起包围、封锁、攻打十一国公使馆,期间还杀了前往总理衙门赴约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驻华各国于是纷纷调兵,组成联军,登陆天津,进兵北京,解救公使馆。6月21日慈禧清政府发布对外宣战书,与十一国同时宣战[4]。
事关国家存亡、民生安危,宣战消息传来,为保半壁江山免遭八国军事报复,东南各省督抚决定联合抗命:江苏巡抚、铁路电讯重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报局扣押慈禧召集拳团和宣战诏书,电告各地督抚不从此令。旋即两江(江南江西)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东南诸省要员接受铁路电报重臣盛宣怀、实业家张骞、政要赵凤昌等人建议,决定抗命。李鸿章公然覆电慈禧“此乱命也,粤不奉诏”[5]。宣战5天之后,6月26日,刘坤一、张之洞即邀约各外国驻上海领事商定并签署中国《东南互保约款》,划分上海、长江及苏杭内地各自或共同的保安范围、制定条款、承诺缉拿匪徒责任、规定并约束外国兵轮停泊标准、预警违规停靠后果、预告相关军火用途、警示洋教士出行区域等。
除了商议签订约款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继后东南各省督抚——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铁路大臣盛宣怀和李鸿章北上议和时暂代其职务的两广署任总督德寿,均随后与西方各国达成协议,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未加入东南互保,也是此一互保协议的支持者。
东南各省视中央朝廷与西方列强决一死战的命令为“矫诏、乱命”,而联合抗命,拒绝服从,同时相互守护,与西方达成协议,此一与中央分庭抗礼之举,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义和拳匪杀洋教士和本土信众、与清军武力围攻公使馆在先,期间十一国外交努力失败,八国出兵解救公使馆同时剿匪在后,所谓“不清内乱,难御外侮”[6],他们秉持“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的保守态度, 坚持“无论北方情形如何”,都要承诺清剿东南部匪乱,以此确保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东南互保运动阻止了八国入侵东南各省,避免了“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的可能性灾难后果,确保了东南沿海各省的平安与经济发展[7]。
当代上海陈良宇代言沿海五省
从清朝政府对十一国同时宣战,到中共国务院下令统一调控,105年过去,中国三度改朝换代,依旧中央集权,而分庭抗礼的模式也没有退场。轮到了上海前市委书记陈良宇舍身一试。
但是2005年的中国已不再天高皇帝远,无论西北还是东南,边戍地区都在中央集权直接控制下,陈良宇没有条件像李鸿章那样,拍封电报,告知中央“此乱命也,上海不从”。他必须亲见“圣上”,陈明原因。于是他如期启程,赴皇城北京开会。他不是只身一人,随身携带收集、整理好的五省一市相关经济数据资料,他要用这些省份的数据说话,证明中央调控的错误,以便抵制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指挥。
在会上,当着各地与会大员,针对国务院的宏观调控政策,他发言直接表达反对意见。他以市场经济规律反对宏观统一调控,以科学主义发展观反对平均主义发展观,以务实主义态度反对教条主义态度。
他指出:温家宝的宏观调控挫伤了沿海各省市的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他说:这违反了邓小平强调的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他甚至从价值观上兜宏观调控政策的底,他说“这种不确定的调控是非科学的发展观”,他结论说这种宏观调控的结果,是“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他批评宏观调控政策不科学,“不会起到预先估计的效果”,他强调:“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8]
以科学为正统批驳国务院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是陈良宇的别出心裁或临时借口,在他的理解中,“我党”“要尊重所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也都是科学,我党在决策的时候要尊重科学,就是要尊重所有的科学。"[9]
在尊重科学的基调上,他为上海辩护,他说:
“我国私营企业创造了国民总产值的40%多,我们上海的国营企业创造了上海总产值接近80% ,如果要谈谁最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难道不是上海最坚持社会主义吗?……上海建设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榜样,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上海没有搞资本主义,……”。“那个时候,上海赚的钱上海没有什么自主权,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市场机制,不准有市场机制,财政方面是中央统一调拨的,上海只能当‘二传手’,……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现在上海有这么多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就算上海市政府的财政都给人家控制,只要上海人手里有钱,只要上海的发展能够让全国、全世界的人来消费,来谋求发展,上海的发展就是要停也停不下来的。”
“ 历史反复证明了我们上海不但是甘愿冒风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而且历史也证明了我们上海有能力走好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上海过去被叫作‘冒险家的乐园’,上海再叫一次‘冒险家的乐园’有什么不好?求发展就总是要冒险的,上海有一天发展到超过美国的纽约,有什么不好?美国的纽约一直就是世界冒险家的乐园,我们上海不幸的是中断了几十年。我们要是让世界的冒险家都到上海来的话,如果上海能够做到有这样的吸引力的话,那么上海有一天就会超过美国的纽约,美国的纽约中文学校里就开始有上海话的课程了。”
关于发展的必然不平衡性,陈良宇展开具体论证,从北京说到上海,从上海说的延安,他说:
"人口流动是加速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少省市在首都设办事处?这些全国给省市在北京设办事处,就扩大了北京的城市消费,就给首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多少省市和外地大、中、小企业在上海设了窗口?多少外地的个人到上海寻求发展的机会?多少港、澳、台和外国企业在上海设立了机构?这些都在以正反馈的形式加速着上海的发展。你怎么来要求全国做到'平衡发展'呢?你可以发一个文件鼓励他们都去延安,但人家不去你怎么办?你还要把上海的高楼盖在延安来个'平衡发展'吗?把上海的高楼盖在延安,房价肯定不会高,但是这有道理吗?这不是太不讲道理了吗?"[10]
这不仅是以上海市特殊性反对一刀切,这是从根本上反对中央调控这道指令。也就是说,不仅把上海一刀切错了,而是根本就不应该对中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如果他到此为止,这算是就事论事,虽然话锋激烈,依然是对中央经济发展道路和方式的不同意见。1900年中国庚子国难,面对八国联军的威胁,东南10个省抗上,也不过说是清廷“乱命”而“不从”,没有引申出清廷慈禧僭越皇权、垂帘听政的罪错,粤省独立也是后来的计划。但是陈良宇不止于此,在反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他要进而指出中共中央也就是“我党”这一政策的在思维方式上的错误,他说:
“平衡发展不是劫富济贫,劫富济贫的结果是均贫而不是均富。”
“发展有先有后,发展永远不可能绝对平衡,把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口 号可能对鼓舞人心士气有暂时的效果,当真了就是欺骗自己也欺骗人民群众。”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是用这样机械的思考方式可以完成的。”
"我们不能把宏观调控和平衡发展当作平均主义的代名词,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建设历史经验早就证明了平均主义的思想只能扼杀发展。"[11]
这话直抵要害——平均主义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财富分配的指导方针。陈良宇还不罢休,他警告自己的也是全国的顶头上司:
“倘若因此造成紧急下滑的后果,温家宝和国务院要负全责。”
说罢,没等温家宝回复,就提前离席,拂袖而去[12]。
陈良宇此行此举在沿海地区效果如何?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的反应怎样?陈良宇如此特立独行,依据是他的性格特征还是他理念和原则?或是二者兼有?下次节目我们进入这个话题。自由亚洲,北明非常识,我是北明,下次再见。
[1] 参见《与中国公使的通信·灭洋运动, 1900年6月22日[备忘]》 华盛顿,“美国外交关系1900。
[2] 《申报》一九00年一0月二日社论偿款不如割地说。
[3] 《西巡回銮始末记》卷二。
[4] 参见《义和团大辞典》义和团大事简记,廖一中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5] 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一)有关"东南互保"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6]盛宣怀寄粤督李中堂(鸿章)鄂督张香帅(之洞)江督刘岘帅(坤一)电,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二日,《义和团》卷三,第三四一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二000第一版。
[7] 参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三)“有关‘东南互保’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8] 引自并参见杨中美《习近平——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共领导人》p.149/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3月版。
[9] 新华社内参部:《陈良宇同志言论选编》/转自百度文库。
[10] 同上。
[11] 同上。
[12] 参见杨中美《习近平——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共领导人》p.149/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