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中华人民共和国特1号超级船难,祸水,长江,天灾,人祸,一举成为民间热议的敏感话题,于此同时,也把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半世纪来与中华母亲河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名字,再一次地浮现于人们思绪的顶端。
黄万里,开国副总理黄炎培之子,大右派,享誉世界的不屈不饶中国水利工程泰斗,大半个世纪中以孤身之勇不懈挑战党国战车的科学大家,自2001年黯然辞世以来,伴随着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彻底报废,和长江三峡大坝落成以来上游水文地质的无法逆转的急剧恶化,民间对他的评价,日复一日地,年复一年地,呈井喷式几何级上升。试引用已故的西班牙籍华裔著名政论家黄河清在黄万里逝世五周年发表的祭文:“哭当代大禹......不听马寅初的话,多生了几个亿;不听梁思诚的话,拆了半座北京城;不听黄万里的话,毁了中国的母亲河!马寅初、梁思诚、黄万里三杰都是失败的英雄。黄万里的指向是河流、是水土、是生态。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得以繁衍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条件与环境。因而黄万里失败的意义也最大。”
维基百科介绍——黄万里祖籍江苏省川沙县,是黄炎培的第三个儿子,1911年出生于上海,2001年因肺癌逝于北京清华园。1927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1934年赴美留学,1935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程博士学位。1945年在南京出任中华民国水利部视察工程师。1947年至1949年4月出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赴香港。1949年4月至上海...经广州到香港。1949年9月到沈阳,出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1950年6月回到唐山交通大学任教。1953年被调至清华大学任教...1955年4月,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动工。同月,中国水利部召集学者和水利工程师70多人就已开工的黄河三门峡水利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在当时流传“圣人出,黄河清”的言论下,黄万里是唯一反对建造三门峡水库的与会者,并与其他专家(70余位)在会上进行了七天的辩论。1957年6月19日,黄万里在清华大学校刊上发表散文《花丛小语》,被毛泽东批示“这是什么话?”...“什么话”也被作为以后《人民日报》刊登供批判的右派文章的专栏题目。1969年被下放江西鄱阳湖劳动,1974年被揪回清华大学批斗...1980年2月26日被清华大学党委“平反”......
《不同的声音》记者在一个非常偶然的社交场合,邂逅了早已加入美国籍的黄万里先生的长子黄观鸿。经介绍,双方一拍即合,遂促成了今天开始的相关长谈。
黄公子为人低调,但才思敏捷,言语幽默,当记者在初次见面时得知其为开国副总理之孙时,脱口而出欠斟酌的“你是红三代”时,受访者大笑不止回称:“我是黄三代。”
网上鲜见黄观鸿的介绍,记者采拮长谈第一季中的蛛丝马迹综合如下:黄观鸿,黄万里长子,黄炎培之孙。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7级高材生,周培源弟子,毕业后在天津大学任教,文革后的八十年代初期,因学术成就卓著,被选拔为当时还很少见的赴美访问学者,远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深造,学成回国后不久,黄三代黄观鸿瞅准了再一次出访美国的机会,于1986年在得克萨斯州奥斯丁“跳船”,成为一位逾期不归的“背叛祖国”者......
《不同的声音》与黄观鸿博士的侃侃而谈,就从这一戏剧性的“叛逃”开始。
MIDWAY:黄观鸿博士的夹叙夹议万变不离其宗,每次的“跑题”,都会回到父亲黄万里的话题。在这里摘要朗读黄万里的女儿黄肖路 2008年8月27日发表于清华大学校友网上的一篇长文《纪念父亲黄万里去世七周年》:
2001年8月27日,我的父亲黄万里去世了。三年以后,2004年7月,“长江文艺出版社”为新推出的《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作者:赵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我将此座谈会记录重新摘编,纪念父亲去世七周年。
黄孟复:(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万里之侄):黄万里是个不平凡的人...为中国有三叔这样的知识分子能用一生来证明真理而高兴。
李锐:(曾任毛泽东秘书,原中顾委委员、水电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组部副部长): 三门峡工程是个错误,已经被时间和实践证明了。五十年前建坝的时候,我只知道高坝派和以温善章为代表的低坝派的意见,却不知道黄万里根本反对上坝的意见...我是很佩服他的,为什么我们不能 听不同的意见?其实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牟广丰:(国家环保总局监管司司长):黄万里的夫人丁玉隽是我父亲(牟宜之,1909-1975)的表妹...父亲也是右派,姑父经常去我家,两个右派切磋棋艺,笑谈人生,下放期间仍书信 往来不断。父亲曾满怀深情地赞扬黄万里:“一生忧国复忧民,白发斑斑老谏臣。安邦无畏平胡虏,济世有策犯龙鳞;凤慕忠贞常自励,只缘同病更相亲。苍狗白云 多变幻,不愧东 西南北人。” 黄先生以前常对我讲:“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我们知识分子要有良知,要服务社会。” 我最受触动的是他独立的品格、求实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我们知识分子要有良知,要服务社会。”我会用黄先生的教诲实践一生。
杨美卿:(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学生、同事):黄万里先生是中外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他在河流治理和水利建设上,观念先进、造诣高深,对 三门峡工程与黄河治理以及三峡工程等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他为科学真理所作的反对和抗争对我国重大水利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他的理论和学术思想影响到几代学人。
卢跃刚:(作家):十年前我曾去过他的家,他的观点在当时主上的声 浪中显得相当孤独...我本人写过关于三峡的报告 文学,请教过一些专家,他们都说黄万里在这方面是首屈一指的。虽然他持有独特的理论和见地,但在80年代并没有进入三峡的论证小组,直到90年代,媒体上尚没有关于他的报道...所以我们在十年后把他的观点宣传出来。黄万里的一生是追求民主科学的带有悲怆色彩的一生。我们用45年的时间来印证一个科学家的论断是正确的,其代价未免太惨重了。
徐刚:(作家、诗人)我可能是黄万里先生生前最后一个采访他的人,持续了近一个月。他那时身体情况已非常不好...黄万里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一直想参加社会治理黄河的大合唱,但始终被排斥在外,他只能是“独唱”,有时几乎没有听众。黄先生几十年就处于这样鼓励无援的境 地...随着江河问题的陆陆续续地出现,黄万里将被更多的人记住,他也将被中华民族的 历史记住。可以 说,黄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吴保生(清华大学水利系江河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不论他的为人还是他的学术,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黄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有一段时间了,但对于黄先生的为人和学术,我们经常展开讨论。我们更多的是讨论黄先生的为人,他的人格魅力对我们影响更大...黄万里是清华大学的光荣!能在黄先生工作过的地方工作,我深感荣幸,我们一定要把他的思想传播开来。如果说现在的知识分子缺钙,我想这本书就能起到补钙的作用。
杨乐(中科院院士、原中科院数学和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黄万里之长女婿)我们写文章的人,一定要 恪守良 知,至少留下一两篇代表良知的文章。我们如果能从黄先生身上学到一丁半点,使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良知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不中断,到我们魂归大化时,才会对 得起黄万里先生。
何西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我们知道,在宗教势力的压迫下,伽利略后来屈服了,可 贵的是黄万里自 始至终都没有屈服,没有放弃科学理念,没有放弃作为科学家的良知。面对专政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我赞成李锐老的评价,黄先生真正堪称“伟大”。五七年是个卸掉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脊梁骨的时代。但有少数黄万里这样的人他们的脊梁没被卸掉。他牢记他父亲黄炎培先生的教诲,“中国有历史以来,只有统治阶 级对不起农民,没有农民对不起统治阶级”...他看起来被 孤立了,但并未真的被孤立,他的精神是强大的。我们的民族非常需要唤醒这样的精神。他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就像黄河大浪中那块中流柱石一样巍然屹立,不怕 冲击。这本身就是一个象征,它遭受着重压,但基柱始终都在,而且根深蒂固。只要有这样的人,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
郑易生(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现在黄先生已经成为我们研究工作者的精神支柱。中国的江河正面临威胁,强势集团在疯狂地圈水,而抵制狂潮的是弱势群体。我们对许多 问题进行讨论...到最后常常感到遗憾的是我们中确实没有黄先生这样人格、知识、眼界皆高的人 物...今年在不同的场合我常会提起三位人物:马寅初、黄万里、梁思成。我们要发扬科学精神,就一定要 知道他们的故事...想起我一直喜欢的一句话是爱因斯坦在1935年纪念居里夫人的一次仪式上讲: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 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知识分子身上,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这一句略作修改就可用在黄先生身上,我把它献给黄先生,也表达我作为晚辈对他 的敬意。
章立凡:(学者,作家、著有《记忆――往事未付红尘》、《君子之交如水》等)在过去半个世纪之后,我们再来看黄万里先生当年的观点何等正确,实际上是非常遗憾的事,因为错误毕竟已经造成了。要避免重蹈覆辙,就要深入反思历史,就要如李锐先生讲的,实行“历史的问责制”...黄万里不是单纯的技术专家,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素养是很深厚的,他是通才。他既有专业理性思维能力,又有长远的人文精神。当然,从黄先生身上,我们最 根本的还是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这是个应当严肃对待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被写入历史,将来等到 由历史来问责时,我想会有人在劫难逃。
丁东(学者):我想大家对黄万里先生的评价很快就会成为知识界的共识...我们的青少教育常常一味用院士作为楷模激励孩 子...我们应当知道,院士并不都代表科学精神。黄万里不是院士,但他代表了科学精神。我们应当把黄万里的故事介绍给青少年,让他们能有个新的思考维度。黄 先生的学术思想孩子们不易接受,但有关的故事应当让他们知道......
黄观鸿博士专访分上中下三集播出,请持续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