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德国总理默克尔四年前在白宫的尴尬场面,7月15日她和美国总统拜登的会面,愉快很多。
2017年3月,默克尔和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办公室接受记者拍照时,记者们喊“握个手吧!”特朗普毫无反应,默克尔转头提醒特朗普说记者要我们握手,不知特朗普有意还是无心,竟然不发一语,不理默克尔,让默克尔很尴尬。特朗普任期中多项政策使德美两国关系陷入低迷。
7月15日默克尔和拜登见面,脸上堆满笑容,拜登说: “她一直是个好朋友,她是我的私人好友,也是美国的好朋友。”
默克尔随后在记者会中强调,她希望德国和欧盟跟华盛顿能协调对华政策,包括在劳工权利丶贸易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上。她说:“我认为,我们与中国打交道的基础应该建立在美国和德国的共同价值观之上。”
她还说,“我们是支持自由、民主社会的国家......,对于那些人权得不到保障的地方,我们将发出声音并明确表示我们的不同意。我们也要确保世界所有国家的领土完整。 ”
拜登在记者会上说,他与默克尔达成了一项新的华盛顿宣言,确保以民主原则“应对未来的最大挑战”。
尽管两人对于“北溪2号”天然气管线等多个议题仍有歧见,但是这场会场面气氛融洽。
张伦: 拜登与默克尔会面 是具有重要象征的修补举措
法国赛尔奇巴黎大学教授张伦日前曾撰文称全球正在展开新的“大博弈”,也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请他分析解读当前欧洲与美国的关系,以及默克尔此行的意涵。在他看来,德国对美国的态度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二战之后,面对苏联的威胁,西德对美国有很多感激之情,911事件后曾有几百万德国人自发性游行声援美国,但近几年统一后经济日渐强大的德国展现出具有某种战略自主的意愿,对美国也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继续依赖美国,希望能继续获取其提供的安全保证;另一方面又希望拥有某些独立性,这种心态到特朗普时期就更为显着,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政策也伤害了德国人的感情,德国人怀着矛盾的心态寻找自己的方向和落脚点。
张伦说,拜登上台后重建大西洋两岸关系,如何处理德国关系是最重要问题之一,与德国关系良好,美国处理欧洲关系会顺畅很多。拜登六月上旬访问了英国,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签署了《新大西洋宪章》。接着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六月下旬在如此短的时期再度访问了法国,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互动热络,由于布林肯少年时曾在法国生活多年,在法国中学毕业,甚至参加过法国中学毕业会考,法语说得非常好,对法国政治、社会、文化非常了解,如同半个法国人,肯定会在今后这些年有助于美法关系的良性互动,双边关系会进入一个很好的默契合作期。在默克尔会晤拜登后,很可能下一步马克龙会访问华盛顿,拜登也一定会访问法国。
默克尔此行访美是拜登上台后,首位访问白宫的欧洲领导人,张伦认为,这在形式上本身就凸显华盛顿对德国的重视,就是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性的修补举措。然而美德关系当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德中关系,德中经贸利益太深,德国所面对的战略挑战也与美国不同。因此,德国在对华政策上显然与美有些不同的考量。2020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5860亿欧元,超越美国与欧盟的5550亿美元。202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3%,总额约为2121亿欧元。占中欧贸易额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德国还是会在对华问题上适当保持相对独立性,不会完全按着华盛顿的调子走。德国所面对的两个外交上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处理德中关系和德俄关系,而拜登在这两个问题上也势必会对德国施压。德国在原则上一定会支持拜登,因为无论是出于地缘战略利益考量还是价值原则,德国都必然需要与美国站在一起。但也仍会表示出一些不同。默克尔此时访美显然有其重要意义,但也有其局限,因为毕竟默克尔很快要下台,九月大选后,默克尔的时代就要结束,之后谁能主掌德国政坛,现在仍有很大未知数。默克尔与拜登会面,只代表德美重新展示友好,双边关系加温,但具体政策的落实恐怕还有待以后。
张伦:未来不管德国谁主政 对中国只会更强硬
接下来不管德国谁主政,在对美政策上,一定会更加强调跟美合作,从左派到右派,各自都有要与拜登政府合作的理由,而对华态度也只会比默克尔时代更强硬,默克尔对中态度一直就被一些人批评为绥靖,这当中显然是有她出于现实利益的种种考量,如仅德国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量就比在本土还多。默克尔全力推动欧中投资协定,赶在2020年底完成谈判,也是有此背景。今年欧盟只是对新疆人权议题做了一个温和的制裁,北京就极其愚蠢脑怒地对欧洲多位议员、学者和智库机构等大加制裁,导致欧洲议会在五月下旬冻结协定。协定现在显然已经进入“僵死”,将来若想解冻复活,北京需做出大的政策调整才行,但现在看不到这种可能。
拜登在七国峰会拉拢欧洲组成国际阵线,尽管马克龙在峰会上热情拥抱拜登,但他也说G7不是“反中具乐部”,这句话被中国媒体大作文章。张伦认为这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是马克龙说给北京听的外交辞令,当然也有法国寻求外交独立的戴高乐主义的传统影响,但对法国的对华态度应该从整体来看,比如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在七国峰会后访问法国,马克龙与其互动热烈,——马克龙当时走下台阶走了二三十米,到莫里森的座车前迎接他,给予热烈拥抱。之后马克龙在演讲中表示要给澳大利亚12艘高性能潜艇,说澳大利亚位处亚太博弈对垒的第一线,马克龙完全没提中国,但这很明显是针对中国。同时,法国在军事上,近来不断派船舰到印太地区巡航,参与与其他国家的军演,这些具实质意义的动作更重要。中国媒体大肆报道马克龙说G7不是“反中具乐部”当然是服务自己的目的,安抚内部,当然法国用这种表述也要传达一些信息,保持自己一些筹码。但从整体看,法国对华政策可能都要归到拜登对华的立场上来,即该合作的合作、该竞争的竞争、该对抗的对抗。其实这大体上也是欧盟的立场。欧盟2019年就提出中国是“系统性竞争对手”。在强调某些方面的如气候与环境的合作之余,会在经济和高科技方面展开竞争,在意识型态和军事上对抗,因此,欧洲在这些关键问题和美国没有大区别。欧盟外长7月12日刚宣布,将制定一项连接欧洲与世界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就是针对中国的“一带一路”。
张伦提“温战” “和平有可能、战争也会发生”
张伦说,在七国集团峰会和北约峰会后,一场“新的大博弈”态势已渐成型。一方的主角是美国,另一方是中国,未来将是全方位、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大博弈。对于许多人称世界当前处于“新冷战”局面,张伦也提出一个略有不同的“温战”观。他说法国已故政治思想大师雷蒙.阿隆(Raymond Aron)曾将冷战称为“和平不可能,战争也难以发生”的状态,但是现在的状况是“和平有可能,战争也会发生”的一种“温战”状态,一种经济、文化、政治、官方与民间的互动依旧保持在一种相对重要的水平上,但双方又处于不断的各种直接矛盾、冲突的状态;矛盾冲突激化上升,温度升高即为热战,隔离脱钩冷却、人员、经济、文化交流弱化即下降转为冷战。
他说,现在各国经济连带紧密,政治冲突却不断升高,西太平洋军事上的冲突时刻存在,当今的紧张情势比美苏冷战时代更具有直接对抗、紧凑的特点,因经贸与人员的互动、意识形态的相对弱化,现在有些方面比冷战时代更安全,但有的方面却比冷战时代更危险,且暂时都看不到解方,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是重要的博弈议题,因此更危险。而且现在没有管控的机制,冷战时代的美苏之间曾经建立一系列谈判机制,但如今中美之间在安全问题上还看不到有什么类似机制。若管控不好,博弈到一个程度,就有可能向爆发热战的方向发展。
张伦:台湾岛搬不走 最终仍要面对中国大陆
当问及台湾问题,张伦认为美台关系将愈来愈实体化,并在军事合作上会强化,因为这符合美国战略利益,也是台湾方急切的需求。但美国为了维持战略平衡,避免直接引发双方的军事冲突,也绝不会轻易宣布支持台独。最近美国负责印太事务的协调官坎贝尔明确表态不支持台独,就说明了这一点。对台湾来讲,当前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民主做好,把自己的认同问题解决好,提升经济水平,对未来要有战略性眼光,在借助国际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安全的同时,也要为未来预做预案,准备基础,因为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台湾岛毕竟搬不走,最终还是要面对中国大陆。
张伦:搞完百年党庆派对后 日子还得过
对于中共刚举行过的百年党庆,张伦认为这是一时的热闹,花了很多钱,动员这么多人力物力,从长远的看意义不大! 中共能否再有个百年,不是取决于搞庆典,是取决于政绩、人民的认可,取决于政权合法性来源,头几天搞庆典、过几天垮台这种事历史上也多有。北京想通过这种搞庆典的方式凝聚人心、强化政权合法性,向外界展现力量,特别是习近平希望借此强固自己的领袖地位,是有其逻辑的。但搞完派对后,回过头日子还得过,基本问题都在,不会因搞庆典就消失。其实,为了党庆严格控管,深怕出一丝一毫差错,也暴露出其“强大”的外表下极其脆弱的另一面,一些基本问题不解决,再搞十个庆典也没有意义,且这种活动就像打吗啡吃兴奋剂一样做多了带来的消耗和问题也会有不良后果。习近平七一讲话强打民族主义牌,七月六日在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又是另一种话语,这样的双重话语中所展示的内在矛盾不是轻易能消解的,这是中共政权面临的深层的问题,需要根本性的改革才行。
张伦:美中对抗将更加剧
对于未来的美中关系,张伦认为美中对抗将更加剧。他认为拜登和习近平势必要会面,老练的拜登应该会提前把美国外交的全球性部署搞定再见习近平,而最晚在十月于意大利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前也应该举行,鉴于现在的态势,会面的地点与时间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安排的,也许拜习两人提前一两天到意大利会面也不失为一种方式。张伦说,观察到拜登最近状态很好,讲话给人一种自信、意气风发的感觉,反衬年纪其实比拜登轻很多的习近平近来出场与讲话显示的状态却很不佳,也许就是压力所致。
张伦认为西方在稳定疫情之后,美国亚太军事部署会加速调整,俄国可能做出某种符合自己利益的表态,在这一系列变动下,北京受到的压力会愈来愈重,战略上会日渐处于某种被动,中共外交官的战狼外交的作风仍然层出不穷,或许正反应了北京外交上的一种焦虑。目前看不出北京怎么能很好的突围解套,这牵涉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所以这时台湾问题变得极其敏感、严重,要特别小心谨慎处理。
撰稿 陈美华 责编 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