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大国攻略:陈冠中: 北京的规划是为统治者量身定制

0:00 / 0:00

华文作家陈冠中在《北京零公里》书中,透过在六四被开枪打死的少年主角鬼魂,在虚拟的北京地下城遇见各种死于非命的亡灵,述说北京城的历代杀戮史。陈冠中通过小说人物的角色设定,从常民的视角看北京史,而非皇帝宫廷斗争史。上期节目陈冠中谈到北京作为权力中心带来很多死亡,谈到北京从辽金元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杀戮史。这期节目聚焦陈冠中书里的另一条故事线,北京城的变迁。

陈冠中阅读大量史料,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读懂北京,再透过他笔下那位想做历史学家的“历史专业户”,翻查北京地下城里的“魔方图书馆”,和读者分享他所理解的北京。

陈冠中花了不少篇幅叙述北京城的规划和变迁,巨细靡遗描述紫禁城的宫阙,北京城的宅院、胡同、水渠,北京城“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的说法,还谈到北京至今用了七百多年的中轴线,逆时针方向偏离了子午线二度十分是“故意而为”。他翻阅大量史料并且以其居住北京超过22年的经验写出“北京不是为北京人而设的,这跟皇城不是为平民老百姓过生活而建的一样明显,北京是给外来的占领者享用的,原住民是要来服务他们的,北京的规划是为按照统治者和政经贵族的需求而量身定制的,”从辽代至今都是如此,“越翻阅历史,就越看到阴暗面”。

陈冠中连结历史事件和城市变迁,诉说他眼里的北京故事,写到法源寺在民国时期作为北京两大停灵寺院之一,49年后逃不过文革大劫,寺内建筑、佛像、藏经、碑石、文物绝大多数被毁,是北京文革破坏寺庙文物的重灾区。他哀叹“有说多难兴邦,实在不过是文人修辞而已。”他也提到1949年后北京大量拆除四合院,有些变成了拥挤的大杂院,“更不堪的是改开后、南巡后、千禧后,每阶段变本加厉,因商业改造或现代化城建缘故,胡拆乱改。”对北京古城的破坏感到痛心。

以下是陈冠中的访谈:

陈冠中通过小说人物角色设定,从常民的视角看北京史。他说北京作为权力中心带来很多死亡,对北京古城遭破坏感到痛心。图为1977年的天安门广场。(美联社)
陈冠中通过小说人物角色设定,从常民的视角看北京史。他说北京作为权力中心带来很多死亡,对北京古城遭破坏感到痛心。图为1977年的天安门广场。(美联社)

主持人:您的小说虚实交错,引用了大量的史料,非常考究,里头有正史、也有野史传说? 虚实交错,能举例谈谈那些是真实、那些是虚构的呢?

陈冠中: 材料是特别多,有些可能是野史,看了一定材料的量之后,我再判断某些传说是不是可信,这个城的发展是经过什么阶段,慢慢心里面就有轮廓,就把这轮廓写出来,在49年之后的一部分因为有王军写的《城记》,这本书在十多年前已经在北京出版,英文也有部分翻译。《城记》记录了很多49年后怎么把北京古城毁掉,北京古城不是在战火中毁掉,49年当时国军投降共军就是不想古城受战火波及,就投降给共军,但是之后在和平时代中国政府把它整个差不多都毁掉了,本来《城记》的书名本来想用祭,但无法用祭字而改用记。如果北京古城没有毁掉,它跟今天的巴黎环内城市的面积(旧城区)差不多大,你想想那是世界奇观了,如果有个巴黎城那样的北京城保留下,附近的高楼大厦还是在附近可以建的,不需要把旧城毁掉。这是书中除了杀人的历史线之外,另外一条历史线是这个城怎么建起来、怎么毁掉。

北京神秘地下通道 陈冠中小说题材

陈冠中的小说探讨北京城变迁,正史、野史虚实交错。图为民众从景山顶上俯瞰紫禁城,照片左上方远处为北京饭店。(美联社)
陈冠中的小说探讨北京城变迁,正史、野史虚实交错。图为民众从景山顶上俯瞰紫禁城,照片左上方远处为北京饭店。(美联社)

主持人: 您书中描述关于北京的地下城有几分真实? 北京真实情况的地下城是什么样的? 地下城规模真可容纳30万人,盘根错节、宛如迷宫? 领导人从中南海去人民大会堂能走地下通道吗?

陈冠中: 我1992年已经在北京住过三年,后来两千年回去,两千年之后还是可以走进一些地下城,有好几个入口,有一阵子规模开放很多,里面有很多小商店,还有人居住在里面,九十年代和两千多年还是这样,现在才完全封起来不能进去。里面有多大,其实可能很多人都没办法完全知道,我们只是从不同的文献看到,比如说毛泽东私人医生曾经写道可以从中南海把毛泽东的遗体运到西边的医院,里面的车道是可以开四部汽车的,这么宽的地下道,这医院是地下医院,尸体停放在里面等,毛泽东纪念堂没建好之前,就是放在西边的医院的下面,这通道一直通到北京西边玉泉山军政要地。当时地铁一号线,有很多是军用的,民用只是一小部分,前前后后还有一些段是不开放的,这些很多人拍过一号线的很多支线,支线不知道是去那里,这些照片是有的,所以北京地下城本身是个谜的,不清楚到底有多大多复杂,这部分是真实的。

小说里也有虚构的情节,比如说其中写道清朝建了一条地下通道从紫禁城一直到前门,因为当年同治皇帝是整天微服出游的,整天装扮成平民跟朋友从紫禁城北门兜一大圈才去到前门,十七八岁刚当上皇帝成天这样,我就有道理推测当时太后建成直通密道,让他出去玩,否则皇帝怎么需要这么辛苦绕一大圈出去,又兜一大圈回来,所以我就加了一条历史没记载的通道,但这种猜想是合情合理的。那条地下通道是虚构的,历史没有记载,但应该是有的。同治做了一年多皇帝就死了,光绪非常小,慈禧太后不准人家再提这条地下通道,担心光绪也学同治整天去前门花天酒地,这个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推断。

主持人: 所以您看了大量各种关于北京的史料。

陈冠中: 史料是有记载同治出去玩的,但都说他是从紫禁城北门走一大圈,走很远才去到前门,前门在南边,他不太可能每天这样走来走去去玩儿,这样很辛苦,所以我才说为什么不做一条地道。

陈冠中: 北京龙脉之说依然盛行

北京地下城盘根错节、宛如迷宫,是很多文学创作的题材。(美联社)
北京地下城盘根错节、宛如迷宫,是很多文学创作的题材。(美联社)

主持人: 您书里还写到北京并非固若金汤,土地也不肥沃,“北京的风水是吉是凶,任人装扮,莫衷一是,但历史可明晓一件事,所谓帝王风水宝地的北京既不能永延帝祚,也不能保百姓平安,天灾难免,人祸不辍,且易招惹兵患外侮,千百年来京城各阶层人横死机率比绝大多数其他中国城市的居民只有更高,于帝王、于百姓、于国运、何风水殊胜之有?”这是您看了这么多史料之后之后的想法?

陈冠中: 刚开始是猎奇去看这些书,比如说北京的龙脉,每一个朝代都说自己的龙脉不得了,明朝本来不重视,但是都有人说北京怎么好,建都之后龙脉怎么穿过北京,北边是什么山一大堆说法,每一代都有术士说话,但怎么都没有保障国运昌隆,根本没有的,没办法证明,一直到今天还是都有人说北京怎么风水好,但是从地理上北京是很一般的。只不过这么巧,元朝成吉思汗之后忽必烈选定北京,开始了北京成为大朝代的都城,辽建陪都,金称中都,元代才成首都。明代本来是到南京定都的,这么巧在北平的皇帝明永乐继位,因为喜欢北京、搬回北京,历史偶然使北京成为朝代的中心首都,而不是北京真的有什么风水龙脉,到今天共产党还有很多人谈北京是龙脉,每个朝代的龙脉都把他害惨了,比如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桢在紫禁城北边的煤山上吊而死,煤山本来也被说是龙脉,明朝的术士也是很多说法,最后皇帝也是死在这座山,看多了就知道瞎掰、乱说,过了一个朝代又是另一回事,另外一个朝代又说龙脉,我不断在北京走多了就开始有点领悟,原来其实这个城是这样,为了写这个书,二环内的北京我都去过了,所有的地方都去过了。

主持人: 您在北京住了22年,北京每一条胡同您大概都走过了吧?

陈冠中: 不敢说每一个,每个区的主要建筑物都到过。其实就是要看一看,因为其实书都有记载,再去到看一看,有时看看觉得真的有道理,比如说当年中国建筑大家梁思成很讨厌北京饭店,他认为北京饭店这种水平作为法国乡下的一间中国饭店还可以,但是在首都,从紫禁城看出来挡住了紫禁城,建筑的风格他认为是很庸俗的风格,如果你站在景山山顶就知道,真的是不应该在紫禁城附近建任何稍微高大的房子,尤其像这种屏风式一片的建筑。但北京饭店还不如后来的东方广场难看,从景山看下去,因为它就是加高了,又高又大的一大片,从美学上毁了紫禁城的布局。

主持人: 您刚说现在北京还有人提龙脉?

陈冠中: 对,很多传说,为什么拆这个、拆那个,为什么要建什么,都能说跟龙脉有关,龙脉之说到今天还是有流传,北京近郊的拆迁都能扯上龙脉。

主持人: 您不是北京人,但北京是您的创作源头,您在两岸三地都待过,如今选择北京长住,是不是觉得在北京最合适写作? 最能有灵感?

陈冠中: 因为我不是在中国大陆长大,如果是,可能我不住北京都能写中国,所以我如果不住在中国很难写。但中国城市当中,只有北京是我最熟悉的,所以我就住在北京。在北京另一个好处是资讯比较多,很多人才聚集,外地来的人可以互相交流,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像我这种背景又想写中国可能住在北京比较合适。

撰稿人 陈美华 责编 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