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8月28日辞职,他执政了七年八个月在日本创下纪录,让日本恢复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三位可能的接班人,分别是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自民党政调会长岸田文雄和众议员石破茂,都正式宣布参选自民党总裁。日本将在9月16至18日召开临时国会,并于16日举行新首相指名选举。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抗中的呼声下,安倍其实并没有跟着反中,还有人认为他亲中,安倍对中国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的?
安倍为中日关系留下了什么? 他的接班人将如何延续?
安倍对中国政策转折是因为特朗普
台湾的国策研究院执行长、中山大学亚太区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说,安倍自2012年12月上台,在2017年后对中国政策明显出现转折,原因是特朗普上台,不只对中国打贸易战,也对盟友包括日本韩国打贸易战,还要求日韩负担更多美军驻扎的军费。所以2017年四月安倍第一次公开说可能跟中国合作“一带一路”,从2017年后中日关系大幅缓和,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峰会日本没有派正式官员出席,到了2018年就派正式官员参加了,2018、2019年中日关系大幅和缓,安倍在2019年一年当中见了习近平和李克强各两次,安倍中国政策的转折点是因特朗普对盟国的态度而导致。
郭育仁说,但是安倍并不见得对中国的威胁没有防范,精准的说法是日本在安全军事方面依附于美日同盟底下,经济上跟中国合作,顾及日本企业利益,因为日企是支持安倍的基础,安倍对中国采两手策略、两面政策。在国际政治上,安倍对中对美采模糊政策,对于重大议题,日本立场暧昧,未清楚表态,例如香港议题,特别是安倍对于香港国安法和新疆议题虽有发言,但并没有强硬表态,没有特别批评香港国安法,只强调希望维持香港“一国两制”和自由和平稳定繁荣,在国际政治上重要议题持糢糊态度。军事上则是非常配合美国,美日八月下旬在东海与日本南西诸岛举办今年最大规模军演,六月日本派神盾舰和美军罗斯福号在南海军演,军事上依然防范中国。
日本坏事不断 安倍闪辞是需要“代罪羔羊”?
未来日本对中政策如何延续? 郭育仁说安倍的接班人,几乎笃定是菅义伟。菅义伟是安倍政权主要的掌舵者、操盘手,施政主轴不会有太大改变,甚至不会改变。郭育仁认为安倍请辞应该是做过精密的计算,因为从九月到年底,日本估计将会坏事不断,举例来说,日本第二季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前一季萎缩7.8%,按年率计算为负成长27.8%,创史上最糟表现。10月后会看到日本第三季GDP的数据可能更惨。11月美国大选特朗普可能连任,这不是日本政府容易应对的政权。11月国际奥委会将与东京奥委会讨论能否举办奥运,明年举办奥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疫情如果无法控制,选手的选拔赛将无法进行。因此,安倍闪辞的主因是要保留自己和自民党的政治能量,要有一个人也就是菅义伟来做“代罪羔羊”, 为明年国会大选做准备。
高雄大学政治法律系教授杨钧池指出安倍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特质可以用“政经分离”来形容。安倍和中国维持紧密的经贸关系,特别在最近几年趋于明显,日本国内消费能力受日本人口结构影响,削弱了很多,中国观光客大量弥补日本国内消费能力的不足。日本的劳动力因为人口老化也不足,中国的交换生、实习生或企业之间训练的许多青年可弥补日本的劳动力,从经济角度看,这几年中日经济关系相当紧密。政治上,安倍在2006年第一次担任首相时,一上任就访问中国,被称为破冰之旅,当时他提出战略互惠关系。今年上半年安倍本来希望习近平能访问日本,签署中日第五份政治文件。而在军事上安倍有很多安保政策慢慢在调整,比如加强南西诸岛的军力部署,跟美国进行太空合作、网络安全合作,隐约是针对中国的政治战略部署。
安倍两手策略 对中未强硬表态
不过杨钧池说安倍政经分离的对中政策随着很多问题出现矛盾点,譬如香港问题、南海议题、美中对立,最明显就是,国际媒体曾质疑日本为何没有和西方国家一样批评中国在香港实施国安法,尽管菅义伟后来在几次记者会中有比较强硬的发言,但日本的确在很多主要议题没有明显表态。
台湾辅仁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教授何思慎认为,日本对中国的外交要到11月3日之后,美国大选结果出炉后,日本在年底才会重新定位美日关系,再去调整对中国的外交战略。如果菅义伟出任首相,短期内,日本对中国的关系在美中对立的情况下,应该是采取平衡战略。在美中对抗情势下,日本一定要避免冲突,所以日本必须维持和中国的关系,若是美中要走向冲突的话,日本和两边都能说上话,安倍对中国有这种作用。
何思慎说过去的中日关系,北京对日本抱持比较大的、战术上容忍的作法,例如东海的问题,日本对钓鱼台的持续维权动作,并未激发中国对日本的强烈反应,可以看出在美中对立下,中国要拉拢周边重要国家日韩,而且美国在日韩都有驻军。但未来的日本首相能否有这种能力和意愿在外交上扮演这种角色,这是中日关系存在的变数。安倍在对美外交中比较善于操作,他透过跟北京的关系,取得与美国外交比较大的博弈空间。
淡江大学日本政经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徐浤馨说,安倍执政的七年八个月中,前面三分之二的时间,准确的说是在2018年中之前,他一直在强化日本本身的防卫和外交能力,日美同盟这条主轴一直拉得非常紧。安倍也知道中日关系不能偏废,所以2018年10月后率团到北京访问,2019年再度访问北京并到成都参加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从这里可以理解,安倍在任期的前期,建构日本外交跟防卫能力大概基本完成。安倍上台后,在2013年11月成立国家安全会议,2014年7月1日解禁“集体自卫权”,简单讲就是日本自卫队有机会出兵海外,因担心亚洲国家有疑虑,再推出新安保法作为配套措施,于2015年通过,2016年施行。尽管日本学界认为出兵海外的字眼太强烈,使用中性词“海外派遣”,事实上日本自卫队已经可以出兵海外。
徐浤馨说自卫队仍受美日同盟和新安保法的限制和规范,如果发生冲突,自卫队依规定只使能用最小的兵力,只能做后勤支援补给,不能在第一线进行战斗军事行为。不过还是可以出兵,从两件事可以印证,2016年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到当时要独立公投的南苏丹维持秩序,另一件事是2017年特朗普称金正恩是小火箭人,对金正恩撂狠话时,美国要求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出云号在东海等候美国航母卡尔文森号从新加坡上来。自卫队出兵海外受的制约是不能主动,必须跟着联合国部队出去,或者是美国要求或同盟国邀请。安倍在他前三分之二的任期,已建构好防卫和外交,特别是2017年后,在印太战略中,强化跟美国的同盟关系之外,也拉拢澳大利亚和印度,围堵中国。
然而2018年后安倍态度转向中国,徐浤馨认为安倍并不是亲中,他是“对中接近”,这是两手或平衡策略,安倍是在玩战略杠杆。没想到新冠肺炎加速安倍政权的崩溃,安倍自己本身在政治上也有丑闻已无法掩盖,不能再擦脂抹粉,而且经济表现不如预期,再加上健康问题,所以辞职。长达七年八个月的长期执政在日本前无古人,可能短期内也后无来者。
若美中军事冲突 日本会被拖入战场 非战不可
而对于最近的热点话题,一旦在东海、台海或是南海出现军事冲突,日本能发挥什么军事作用? 日本在2016年3月29日实施了新安保法(日语:平和安全法制,英语:Legislation for Peace and Security),解禁“集体自卫权”,日本自卫队在美日同盟关系下会如何应对冲突?
郭育仁说自卫队对美军的支援没有地理限制,为了维持同盟关系,自卫队必须支援美军,但是在战斗现场,自卫队不能进入驳火的区域,所以依照日本法律,和美日同盟条约,如果台海或南海有事,只要美军介入或美军跟解放军发生冲突,只要美国政府要求,日本就要履行义务,就是一定会被拖下水。
他说关于日本自卫队不能在第一线战斗的约束在军事的实务上其实有满多争议,自卫队主要支援美军的任务是防护美舰、美国军机和美军基地。假设出现一个情况,如果解放军用飞弹攻击美国航母,日本的神盾舰依法可拦截来袭的飞弹,这是不是战斗第一线的第一现场? 当然是。所以很确定日本自卫队会被拖入实际战场,非战不可!
美中若冲突 日本可能开“后补的第一枪”
徐浤馨说,东海南海万一擦枪走火,日本的动态确实耐人寻味。日本使用武力受到美日同盟和日本宪法第九条的两个重要制约,日本自卫队不能高调去台湾海峡,但日本的船舰出云号早就在南海和印度洋活动,这两年都有活动,只是非常低调。在美中冲突下,日本会不会以海外派遣,或因美国同盟国的角色加入战斗? 徐浤馨的判断是日本应该会加入局部性的战斗,他猜测原因是至少也要开“后补的第一枪”,也许不必开很多枪,只是发一个炮,意思一下,在美日同盟的情况下可以后勤或警戒支援的方式,总是要开枪,可能是无伤大雅的开枪,只是要告诉中国,如果海上生命线遭受攻击时,也视为日本遭受攻击,日本可以以这样的说词来进行反击。
日本担心卷入战争 安倍采避险策略
何思慎说,新安保法是处理美日之间的安全关系,如果真的在台海或南海爆发战争,美国要介入的话,根据新安保法,日本不能置身事外,正因为日本很容易被卷入,日本必须设法回避事态,那么只有透过外交方式让这种尴尬的事态不会出现。
他说安倍对中政策采取平衡、避险的策略。平衡不是等距,支点不见得是天平的最中间,而是动态平衡。换言之在外交上,除了台湾以外,其实各国很少以附从美国去应对中国或俄罗斯。安倍并不抗中,甚至有人认为他亲中,基本上他比较灵活务实,安倍是保守主义者,现实主义右派,而非基本教义右派,他善用外交手腕与各方打交道,跟欧洲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都维持友好关系,跟伊朗也有来往,日本首相中有这么高明灵活的政治人物很少见。
杨钧池认为美国对两岸的政策经常是战略不确定性或模糊政策。日本比美国更模糊,日本必须在日本领土受到侵略时自我防卫,或者周边有事的情况,跟美国共同进行防卫,但要如何界定,没有讲得非常清楚。南海的议题可用美日安保协定的关系或印太同盟的关系,以“集体自卫权”处理南海问题。如果台海出现冲突,日本可能依照美日安保协定,以及是否符合周边有事的状态去应对。
撰稿人 陈美华 责编 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