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就高校毕业生持续青睐“体制内工作”,与此同时返乡就业年轻人增多的现象进行探讨。
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合理就业,是人们近年来不断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变化不大的是,高校毕业生仍然在挤破头往体制内钻。求得政府的一份公职,仍然是许多大学生的首选。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日公布“2016年北京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意愿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4所在京高校的1686名应届毕业生。调查显示,北京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7411元,其中,医学专业学生期望月薪最高;毕业去向前3名依旧是北京、广东、上海;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仍是毕业生首选。
对于高校毕业生挤破头往体制内钻,人们总说是为了安逸和稳定,不愿意拼搏。这样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这好像有些道理,毕竟人各有志,有些人就想着安逸一些。但是,国企和事业单位年年成为首选,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稳定呢?
中国青年报日前的报道称,高校毕业生青睐体制内工作,其实有着更实际的原因。一是国企和事业单位可以解决大城市的户口,而民企则很难;二是民企或许起薪高一点,但还没有高到愿意让毕业生放弃户口这一福利。两利相权取其重,当然是先拿到户口再说。
本台记者就此采访到河北自由撰稿人,教师朱欣欣老师。他说,现在年轻人之所以求稳定,愿意到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一是说明中国现在大的经济环境不好,年轻人就业困难;再有就是国内很多企业在落实劳动法和各种福利待遇时,也可能让年轻人不满意;加上收入没提高,又在消费主义宣传下,欲望增高,年轻人之间互相攀比,结婚一定要买房,生活压力大,年轻人只能拼命,搞得疲惫不堪。他说,年轻人愿意进体制内工作,也无可厚非,与大环境有关系。
朱欣欣老师说,大学生争着往体制内钻的这个现象,有其负面作用。第一是很多优秀的人材,本来是应当人尽其才,学有所用,这样既能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也能使社会得到所需人材,也不会浪费国家的投入和家长的付出。但是,年轻人首先考虑生存,而不是自我理想和价值的实现,这就贬低了自己的价值,也贬低了教育的价值。朱欣欣老师说,公务员这个岗位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同时,年轻人之所以追逐体制内工作,也与几千年来官本位文化在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有关。
那么户口问题在其中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朱欣欣老师说:“目前来说,我想户口还是起作用的。比如户口的补贴福利,包括将来结婚成家后子女的入学受教育,户口都在起作用。年轻人现在之所以看中户口,说明对中国未来的改革没有信心,因为中国执政党的改革,没有拿出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还是含糊地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实际上并不想真正放弃自己的特权,所以他们不愿拿出一个真正政治改革的一个方案。还有文化传统中的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去学习读书,实用主义和世俗主义对中国文化的侵蚀很大。所以中国几千年来很重视教育,可是中国的教育恰恰没有提高人的真正素质,没有给社会带来本质上的进步,也没有使中国人培养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的文明,只是表面上的吸收。这很可悲。”
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先生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说,他也看到了这个新闻,大学毕业生愿意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应该不是现在的事情,实际上过去20年一直都是这样。他说,现在大学生要进体制内也与以前纯粹的铁饭碗还不太一样,工资高,工作比较舒服,工作也较稳定,与这些有关系。他说,总体上虽然外资企业和少数民营企业工资比较高,但工作压力也大,而且也不稳定。所以相对来说,特别在一线大城市,象北上广,深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工资是比较高的,各种保障也比较好,也包括能解决户口问题,因此是一个性价比最好的职业。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提供那么好的工资。所以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要去挤也是正常的,因为人都是经济理性动物。
当被问到高校毕业生今后的就业趋势是否还会继续往体制内挤,刘开明先生表示,不挤很难,因为这与中国的社会体制有关系。他说,中国是一个党政管控下的市场经济,所有资源都会流向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所以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比较理性的选择还是在体制内工作比较符合一般人的期待,这种趋势没办法改变。除非真正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形态,而目前来看尚不可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王军涛先生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有关调查确实用数字揭示了年轻人关于择业想法的动向,但其背后的解释不完全站得住脚,而且只解释了其中一部分的动机。他说,中国大学生对于体制内的择业要求,最主要的还不只是在于所谓安全和稳定,体制内的权利对他们有很大的诱惑。因为在中国,掌握了权利后,就可以谋取一些资源,大学生在共产党腐败的政治文化中间,他们已经沾染了以权谋私的想法,而这种以权谋私只能在国家的政府机构和国企中才能更好地满足。所以,很多大学生入党当干部,或进入体制内,主要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这在整体上不能怪大学生,还是要怪共产党的制度和教育,以及造成的恶劣环境。
当被问到美国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时,王军涛先生表示,美国人一般不喜欢去政府部门工作,在政府工作的人,除了少部分人之外,一般进不了私人企业。他说:“美国最好的职业比如做医生,律师或经理,或收入较好的高科技工作,其次是到一般的民营企业,再次才是到政府部门。在美国政府部门工作主要是收入比较安全,福利相对好一些。我听说,中国曾派考察团来美国考察怎么反腐败,美国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不要给政府权力,这样就没有机会去谋求腐败,美国常春藤学校的学生极少有人毕业后愿意到政府做官,哥伦比亚大学算是比较特殊的,他们中有一批人是在美国的国务院等部门做官,他们可以到世界各地,管理一些国际事务。”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8%的受访者发现近两年返乡就业的年轻人增多了,据受访者观察,返乡年轻人中选择创业的人(60.9%)占比最高。其次是去私企或合资企业(53.7%),其他依次是去事业单位(29.7%)、去国企(21.2%)、去行政机关(18.7%)等。
调查显示,乡镇和农村受访者对返乡年轻人增多感受最明显。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王军涛先生对此表示:“我觉得有些大学生回乡也不真是为了人际关系等等,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上学本身就是要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通过个人的拼搏到一个新的环境,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但他们在上学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又发现这个社会是一个拼爹的社会,那就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实际从某种意义上说,回到家乡是一种失败,而这种失败如果在整体上有一定比例,就说明这是社会和政治的制度问题。在这个制度中,人们没有公平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使得本可以在大城市中站住脚的大学生,被迫回乡。王军涛先生以纽约为例说:“美国纽约可以与中国的上海相比,纽约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不管你来自世界的任何地方,只有你在纽约有一份工作,你就是纽约人。但在上海就不一样。在中国是好地方呆不住才被迫回乡。而且在拼爹时代没有一个比较好的爹,那就很难找到比较好的工作。中国的年轻人即使回到家乡,十有七八也不是他有什么更好的人脉关系,建立起自己的企业,而是在啃老。”
河北自由撰稿人,教师朱欣欣老师也就此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很多年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和父母身边去生活,这说明,北上广这些地方生活成本太高,竞争也激烈。当然大城市机会也多,但压力也很大,尤其现在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缺少亲情友情,精神孤独,有问题也缺乏倾诉的人。大城市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冷漠和淡薄。所以很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有很多的人际关系和资源可以利用,好办事。朱欣欣老师举一个自己认识的人为例说:“这个人原来在省会工作,但他的父母在县城里给他找了一个事业单位,比较稳定,他宁愿回到小县城里去,也不愿在省会城市工作。这就反映了普通的价值观。父母愿意守着一个孩子照顾,孩子也愿意到父母身边,得到帮助,工作也稳定,亲朋好友也多,在当地形成裙带关系,方便。如果没有更大的追求,人们还是愿意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还是出于一种安全和安逸的考虑。其负面作用是,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没有流动起来。如果人才和人力停留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没有一个流动性大的开阔的劳动力市场,人材的利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也会造成很大的人才浪费和积压。“
朱欣欣老师说,一个现代化的市场,应该是开放和流动的,而且在人际关系上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因为只有在真正的市场经济里面,人才能学会和不同的人,与陌生人打交道。而大家靠什么来维系呢?除了靠基本的道德,还要靠契约精神,就是人和人之间要有法律的关系。另外就是人和人之间不再以血统或者是老乡的亲情的关系来维系,而是人们要学会公共的道德,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发展人际关系,学会和陌生人打交道,这样才能真正走向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朱欣欣老师说:“农业社会是熟人社会,它的道德等都是维系在血缘亲属熟人的圈子里,不可能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展开。所以那种道德很多是一种乡规民约清规戒律,不是一种自觉的普世性的道德。再从经济方面来看,人只有在陌生人的世界,才能学会法制和契约的精神,才能培育成熟的市场经济。”
从正面的结果来看,朱欣欣老师说,在回乡的这些人里面,如果能够利用好自己的技能,为自己的家乡建设出谋出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也是好现象。就是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出去,留下来的人能做好事情也很好,这就是一个事情的两面性。朱老师说,他怕的是年轻人如果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乡土意识,而没有身在家乡,心里装着整个社会和广阔的全球意识,那将来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让孩子也有一种狭隘的不开放的心态。这方面有很多例子。他说:“比如说我的母亲和她的妹妹姐俩,两个人虽然所受教育程度不同,但母亲抓住机会,接触和融入城市文明, 虽然母亲受教育不如她的妹妹,但见多识广,又通过学习,母亲的见识和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思想也很开放,孩子教育得好,也鼓励孩子闯,我们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我的姨虽然是老高中生,但在农村一辈子,没有得到发展,三个孩子没有一个上大学的,都是初中毕业。法国有一句谚语,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先生说,据他所知,返乡更多的还不是大学生。他说:“我们看到身边有很多人,包括我的同学,他们都是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在一线城市。相对来说,一线城市机会更多,哪怕进不了国营企事业单位,即使在民营企业也比回家乡要好。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回家乡,其实是没有办法的选择。相对来说,在大城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回家乡也不失是一个选择,因为很多人在家乡有自己的亲戚朋友,可以想办法进一个好一点的企事业单位,工资虽然低一点,但还稳定。至于回去创业,现在虽然鼓励创业,但整个经济形势还在下滑,包括深圳,很明显,房屋租赁各方面都在下降,很多工厂公司关门。”
而且,刘开明先生说,中国的所谓年轻人返乡,也并不是回到村里去,只是回到所在的县城或小城市,基本没有在乡村的。中小城市包括县城,就业机会非常少,所以大多数人还是不愿回去,愿意留在大城市里。他说:“现在的大学生与以前也不一样了,大学教育大众化,城市高中生上大学的录取率已经超过50%。大学毕业生中如果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多还是在原来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其它大学毕业的学生回去的量比较大。至于扶持中小企业也很难。因为大多数扶持中小企业的资金,都是和政府比较靠近的企业才能拿得到。再者,银行的贷款也没有流向中小企业的,所以中小企业生存还是很困难,我们看到这几年中小企业倒闭的非常多。“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在就业方面,返乡年轻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老家就业机会少(54.8%),其次是自己缺少一技之长(49.9%)。其他困难还包括就业环境欠公平(44.4%)、基础设施不完善(41.5%)、对老家就业环境不熟悉(40.6%)、信息相对闭塞(37.1%)、人际关系复杂(27.1%)等。
调查中,25.3%的受访者发现不少返乡年轻人在待业。从就业意愿来看,5.8%的受访者发现返乡年轻人宁可待业也不愿意工作。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 地址是:HANQIN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