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对两个话题进行探讨。一是中国最近出台的反家暴法能否终结中国家庭的“棍棒教育”,二是中国青少年肥胖增多及性早熟与垃圾食品和洋快餐之间的联系。
日前,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题为反家暴法能否终结中国家庭的“棍棒教育”的文章。文章列举一名中国父亲的话说,他建议父母,如果孩子不听话就打他耳光,非常有用,他说,他就是这么做的。显然,这是一个相信中国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父亲。
1986年,中国出台法律禁止学校体罚学生,但这种严厉管教孩子的方式仍然非常普遍,体现了一种“打骂教育”,即便这在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些家长的争论话题。学者称,这种习惯很容易演变成虐待。
2013年,香港城市大学及华东理工大学的几位学者联合发表了有关上海青少年中儿童虐待问题及自杀念头的论文,并在文中引用中国法学会在全国对3543人开展的调查,其中大约72%的人表示,父母曾打过他们。
论文提到的另一项针对西安小学生的调查发现,60%的学生称他们遭到家长殴打、禁食或辱骂。作者写道,“中国家长往往通过身体及情感上的惩罚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和冲突,这可能很容易就会导致虐待儿童的行为。”
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与文化有关,因为中国文化对这种做法非常宽容,所以家里和学校存在很多体罚现象。”
本台记者就此采访了河北自由撰稿人,教师朱欣欣老师,他说:“因为我做教师工作,接触孩子比较多。据我了解,许多男孩女孩都在家中挨过打,甚至一个在我眼中又乖又听话的小女孩也受到父亲打骂。
光立法是不行的。其实导致家暴也有很深的文化传统,父母们加上工作忙,没有耐心,就难免打孩子。
另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层次也有一定关系,人们做许多事情时需要学习,但在担任父母这个重大角色时,却没有意识到父母角色的难度和复杂,认为把孩子养大就行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系统了解,不是溺爱,就是打骂,让孩子处于分裂状态。有时夫妻之间的教育方法也不统一。
相比之下,家长文化程度高一些的,家庭氛围就好一些。
对孩子的暴力不仅包括体罚,也包括对孩子的冷漠,这是一种冷暴力。另外还有对孩子的过分要求。我班上有一个小女孩,看人不正眼看,自卑,倔强,很少有笑容。听她母亲说,孩子放在爷爷奶奶那儿,要求过严,孩子失去童真。还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是警察,整天没笑脸,弄得孩子脆弱和神经质。”
纽约时报的文章说,研究显示,无论是虐待配偶、虐待孩子还是其他形式的家庭暴力,都是有关联的。受到虐待的儿童长大后往往有虐待其他人的倾向。联合国的几家机构于2011年对中国中部的一个县开展调查,52%的男性表示,他们曾暴力对待伴侣,47%的男性称他们打过自己的孩子。
该调查表明,“小时候看到母亲被打的男性殴打孩子的可能性,是那些没有此类经历的男性的将近三倍。”
对此,朱欣欣老师说,“据我观察,小时受到家长虐待和被冷漠的孩子,长大后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别人也特别冷漠,或者具有暴力倾向,难于合群;要不就特别有反抗性,或者特别懦弱。这样的孩子需要战胜自我。我自己小时候早熟敏感,家里是黑五类,心理阴影重,在家里又是老大,从小自律自省,但由于受压抑,个性孤僻。到少年青年时代,我就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参加中国儿童虐待问题研究的专家表示,中国几乎没有关于虐待儿童问题的数据,这说明政府及社会没有积极参与这个问题。本台记者向河北自由撰稿人,教师朱欣欣老师提出了这一问题,朱老师表示,从现在的情况看,表面上看没有大规模有组织的由政府主导的行为,但从访民身上可以看到,政府对他们的孩子不但漠视而且歧视,对孩子的摧残比家暴还厉害。
纽约时报的文章说,由于中国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传统观念,使得中国新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对儿童来说变得非常重要,这部法律将儿童、老年人及残疾人纳入保护范围,于3月1日生效。这个法律能否终结中国的不打不成材的棍棒教育呢?朱欣欣说,“有一个反家暴法至少比没有好,同时不应当把家暴看作家庭私事,而要上升到法律和社会的高度。法律很好,但不能在一夜之间消除家暴。
现在一是要让家长们懂得反家暴法的细则,同时也要教育孩子,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权利。联合国有儿童公约,国内也有相关书籍出版,一是普法问题,还有就是要允许民间组织的介入,因为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都不仅仅是政府或个人的问题。
家暴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家长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方法,意识到这比打孩子要好得多,可能家长就愿意学习。
另外,家长负担大,压力大,贫富差距大,家长疲于奔命,如果他们的待遇能更公平,压力小一些,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增进对孩子的情感和了解。家暴的出现也与对孩子缺乏了解有关系,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
学者们也认为,要消除父母对孩子的暴力,教育父母也尤其重要,要告诉人们,还有其他养育孩子的方式。在农村,很多家庭除了‘打骂’,不知道还有其他方法。
谈到如何保护儿童,有相关学者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将全国各地数以千计最近得以空闲的计划生育工作者进行重新部署,形成保护儿童的网络。由于政府结束了独生子女政策,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已经减少。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在全国拥有巨大的网络。他们知道孩子们在哪里,甚至每个村庄都有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
有关学者表示,重新培训计划生育工作者,通过他们来对儿童进行保护的做法会非常复杂,但也许是一个理想的办法。
接下来,我们就中国青少年肥胖增多和性早熟与垃圾食品和洋快餐的联系进行探讨。
据京华时报报道,每年两会期间,民生类的话题格外受关注,健康类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今年也不例外。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表示,现在的一些洋快餐、垃圾食品等已经给青少年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例如,中小学开学典礼就有学生晕倒了,小胖墩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 国的女孩子月经提前两年,男孩子提前一年性早熟,这不能说不和这些垃圾食品有关。”张伯礼说,目前中国还有很多健康知识并没有普及,很多孩子拿可乐当水喝,家长觉得孩子愿意喝就喝吧,结果喝成牙齿损坏、骨质疏松,家长不知道经常喝碳酸饮料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
张伯礼说,人们到外面饭店吃饭的时候,油、盐、糖加多少没有标准,没有限量。他说,“现在很多疾病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很多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让大家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不会得病,或者少得病、晚得病。”
对此,河北自由撰稿人,教师朱欣欣老师首先介绍了他所了解的情况,他说,“洋快餐是一方面,垃圾食品更严重,所有小学校门口,小商店,都放着各色小食品,良莠不齐,孩子们争相买来吃。
再说洋快餐,现在很多年轻一代的家长缺乏做家务的锻炼,很多人不会做饭,还有的家长贪图个人享受,对孩子不愿付出,很懒,动不动就买现成的,或到外面吃一顿。
同时,年轻的家长也缺乏健康的消费观念,盲目崇拜洋快餐。中国还处于刚刚解决温饱的阶段,很多家长素质不高,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有钱人讲究生活质量反而不胖,胖的多是底层的人。中国正相反,现在称有钱人是土豪,是有道理的。”
来自中国大陆,目前在美国马里兰州行医的金福生大夫在接受本台采访时也谈了他的看法。他说,“中国从不发达社会,到现在一下物质那么丰富,出现许多快餐病。快餐肯定与肥胖有关,一瓶可乐有140卡路里,13%的糖分,喝两瓶可乐几乎就等于一顿饭。
而适合中国人的是含糖7%左右的饮料。一位四川小伙子,在汶川大地震获救后,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喝可乐,后来他获得美国可口可乐的奖学金到美国留学。
但快餐的确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和必要的能量,完全符合食品法。糖分给人愉悦感,吃了还想吃,成为嗜好,造成肥胖,而肥胖带来很多疾病。
现在在中国,教育没跟上,家长老师都喜欢吃快餐。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收集知识的能力差,就会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至于肥胖与性早熟是否有关系,还需要研究。而洋快餐里面是否有激素造成性早熟,还需要更多的数据。现在中国冠心病增加,患高血脂和糖尿病的人多,因此要加强宣传。”
如何有效解决人们的饮食健康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国家应该对国民健康立法。他说, “大到学生课本的健康知识,小到餐饮企业用油盐的标准,这些都能一一明确,并对应着有关 部门的监管,我们现在就缺少这个上位法。”
对此,金福生大夫表示,这方面立法很难,首先是在中国立法很慢,烟酒方面的立法可行,但可乐和洋快餐的问题比较难于解决。美国现在在做,比如在学校减少对可乐的供应和消费,用其他饮料来替代。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
地址是:HANQIN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