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对以下两个话题进行探讨。一是目前在中国,职业妈妈群体的社会生存现状令人担忧,二是电子游戏对儿童行为方式的影响。
中国有民间组织日前在南京举办了妈妈社群需求及社会支持公益论坛,并发布《妈妈社群调研报告》,针对妈妈社群的社会生存、社会关注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讨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职业妈妈们社会生存现状堪忧。特别是当家庭与工作发生冲突时,有接近七成的职业母亲会更多考虑家庭。
这次职业妈妈社群调研选取了北京、广州、杭州和郑州的样本,总体数据显示,妈妈群体的就业困难不小。有接近一半的职业女性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一般,超过半数的女性认为自己承受着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接近七成的(69.8%)女性会更多考虑家庭。在年龄组的类别中,30—39岁年龄组因为家庭放弃过工作机会占的比例最高,为40%,但是在女性参与工作意愿的调查中,这部分女性参与意愿最强,达到24%。
此外,在社会支持方面,报告分析了女性获得的家庭工作支持以及社会提供的公共空间和服务,两者都不容乐观。首先是来自家庭的支持,女性得到的支持程度仍不高,从男性配偶对家务的支持度上看,即使是面对有工作的妻子,男性配偶在家务劳动上的支持仍然很少,仅有12.4%的丈夫参与家务劳动,而且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也少。
与配偶的支持相比,父母对女儿外出工作支持度较高,在调查中,仅有三成(36.3%)的父母不支持女儿外出工作,大部分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有一定的独立性。
另外在社会提供公共空间和服务方面,有接近七成(68.0%)的女性很少甚至没有在公共场所看到过母婴室,更谈不上使用,但是她们对母婴室的需求很大,接近九成(86.2%)的女性都认为工作或公共场所应该设置母婴室。而在公共服务方面,接近半数(49.2%)的女性认为其所在单位很少甚至没有协助职业母亲工作的措施。职业母亲们面临工作难,工作环境支持不佳等问题。
参与了这一论坛讨论的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陈亚亚在接受本台记者的采访时说,这次调研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是,在中国,目前大多数职业女性仍然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挣扎。首先,职业母亲受到来自丈夫的支持并不多,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中国大多数男性对女性仍有角色的期待,男人更愿意在工作中付出,而对帮助妻子承担家务热情不高,这种情况即使在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中也大致一样,他们口头上说男女平等,但对性别的理解非常肤浅。同时也与婚姻结构有关,比如男性的收入普遍高于女性,丈夫的工作比妻子的工作更重要,所以要妥协时多是女性。其中,学历低收入低的女性放弃的更多一些。
那么,来自女方父母方面的支持度为什么要比丈夫高得多呢?陈亚亚女士分析说,因为父母对女儿培养多年,又多是独生子女,不希望女儿成为家庭主妇,加之婚姻有风险,不愿让女儿把赌注都押在婚姻上。而且由于职场对女性的歧视,也不愿让女儿落入没有工作的危险境地。
此外,陈亚亚女士特别指出,在社会支持方面,社会对职业母亲提供公共空间和服务方面也做得很不到位。
谈到社会支持对妈妈群体的重要性,报告起草人南京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主任石燕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指出,社会支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在社会政策的具体执行环节上,政府方面只整体地考虑家庭,没有落实到女性个人身上,这就使女性权益大大缩水。比如单方面强调给女性放产假反而不利女性就业。
石燕女士说,生育不单单是女性的事情,也是国家的事情,特别是在中国人口递减的情况下,国家更有责任,为女性提供服务,比如对0-3岁的孩子提供无偿托儿等措施,帮助女性更好地从家庭空间进入社会空间。这样对推动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也有促进作用。
针对具体政策,石燕女士列举日本为例。日本的一些公司考虑到全职母亲的处境,为了弥补雇员妻子养育子女带来的家庭收入损失,会规定,男性雇员结婚以后,在领取工资的时候将会获得双份报酬,其中一份报酬是用于支付给为家庭放弃职业生涯的妇女,体现了社会对女性应有的责任。
谈到社会支持对妈妈群体的重要性,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陈亚亚女士说,现在政府推动实施的单独二胎政策,使女性就业更难。政府只考虑生育率过低,以及如何刺激家庭去生育,却没有考虑到女性个人和职业发展这一领域。
那么,我们又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职业母亲在事业和家庭上真的能够做到两不误吗?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陈亚亚女士认为,这对大多数中国的职业女性很难,除非家里有老人帮助带孩子。南京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主任石燕说,妇女要事业和家庭两全有两个前提,一是丈夫担当起一半责任,二是国家能够提供相应措施帮助女性减轻家庭负担和压力。
妈妈社群里的单身母亲的生存现状,也是这次妈妈社群论坛的关注点之一。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陈亚亚认为,社会的污名和歧视给单身母亲带来不少障碍,特别在就业领域中,应明确反对针对妇女的生育歧视。她说,首先生下孩子就不合法,会面临很多困难,没有生育保险,小孩无法上户口,还被罚交社会抚养费;还有不为单身妇女提供人工授精等服务;就业也受到歧视;此外单身母亲也不能在上海买房,因为单身母亲和孩子不被认为是一个家庭,在政策和制度上都给单身母亲带来伤害。
这次对妈妈社群的调研报告显示,这一群体在社会参与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超过七成的女性(占71.1%)愿意参与倡导就业机会平等。调研报告的起草人之一石燕女士说,她们希望通过这一调查,更好地为女性群体服务,帮助她们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中来。同时也促使国家能重视职业女性问题,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各种措施,帮助女性更好地从家庭空间进入社会空间。
好听众朋友,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另一个话题是,电子游戏对儿童行为方式的影响。
路透社最近的报道援引中国西安交大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相关研究显示,电子游戏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研究发现赛车游戏程度越激烈,玩的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冒险意愿就越强,游戏的内容比如暴力过多对孩子有负面的影响等等。
就此,本台记者宏伟采访了河北自由撰稿人、小学教师朱欣欣。他说,因为他教小学生的作文,所以对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情况比较了解。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或者是在谈论家庭生活的时候会谈到,最近玩什么游戏,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允许他玩多长时间的游戏,也谈到某些同学的家长不管,成天玩游戏,功课也受到影响等等。小孩们看来对电子游戏玩起来很入迷。
当被问到游戏内容与玩的人行为方式二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直接的联系,朱欣欣说,“从我的观察来讲,比如说我的孩子是在初中的时候开始迷上电子游戏的,他一天不上网或者一天不玩游戏就心烦意乱,有那么一阵特别的入迷,学习成绩也受影响。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步地有所控制。还有年龄大了以后很多生活中的其它事情让他能够分心,这样他对电子游戏就不象过去依赖的那么厉害了。”
谈到游戏的内容比如暴力对孩子是否会有负面的影响时,朱欣欣认为因人而异,他说,当然每个孩子生活环境不一样,有的是在游戏中会把受感染的情绪带到生活中去。如果他周围的环境对他缺乏严格的管理缺乏教育,那这样的孩子暴力倾向就比较严重,这个跟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不能直接简单地说,他在游戏里面玩什么就会立刻能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会把恐怖暴力的情绪带到生活中去。
朱欣欣说,有很多孩子实际是在借游戏来宣泄自己。可能这个孩子未必是个胆大的人,因为他比较胆小也可能是受一些周围同学的欺负,他在这个游戏中能够得到宣泄。在游戏中他过了把瘾,反而成为一个英雄或者他可以战胜欺负他的人,可能在游戏里反而得到一些安慰得到一些宣泄,这个作用也是有的。
所以在朱欣欣看来,玩电子游戏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说,游戏如果掌握得比较好一些,它也能锻炼一个孩子的反应能力。比如说赛车这样的活动,如果电子游戏玩的好,可能对他学驾驶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从两个方面看。当然如果玩的时间长,可能孩子眼睛或者是身体的发育等会受影响。
朱欣欣指出,现在家长对孩子玩电子游戏还是挺重视的,他身边看到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都会约束,一问起来孩子就会说我爸爸妈妈只是在周末的时候或者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让玩一小会儿,平常就不让玩。一般的家长还是管的很严的,所以应该是辩证地来看这个问题。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
地址是:HANQIN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