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虎妈狼爸”到“猫爸”

0:00 / 0:00

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继续对中国“猫爸”软实力悄然超“虎妈””“狼爸的趋势,以及德国人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独特早期教育进行探讨。

如果您没有收听到上次节目的话,我们这里再向您简单介绍一下相关信息。

英国《金融时报》 最近刊登帕提•沃德米尔女士发自上海的一篇报道。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即使是在虎妈和狼爸流行的中国,近来也开始反思对幼儿进行早期培训的观念。报道说,最近中国的一部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探讨了一个长期困扰着家长们的话题:到底是该严厉还是温和,才能让孩子取得最好的高考成绩?对于家长来说,让刚摘掉尿布的婴儿早早开始填鸭式高考教育,似乎不再是个好主意。

而近来政府似乎更站在猫爸的一边:根据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今年上海出台教育条例改革,使竞争极为激烈的民办幼儿园和民办小学的入学面试报考人数减半。《上海日报》表示,改革的目标是“缓解家长对于择校的焦虑心态”。听起来,猫爸们似乎逐渐占了上风。

而无独有偶的是,最近在网络和媒体上广为流行的一篇介绍德国教育理念的文章,与时下中国父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相反,文章的主题是:德国的早期教育是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文章说,在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然而,为什么只有8200万人的德国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这与中国父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首先,欧洲人普遍认为,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第二是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三是从不强迫孩子。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而缺乏创造性。”

四是大人可以向孩子认错。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五是法律严禁父母唠叨。在德国,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

六是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在上次的节目里,我们谈到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一些异同和利弊,虎妈狼爸和猫爸的各有千秋;我们谈到人的现代化和职业的现代化,以及社会功能教育;我们也谈到虎妈狼爸,其实是欧洲人始于教会的传统,并非中国人的发明;我们还谈到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目前旅居德国的独立评论人士史明先生说,在教育的优秀传统方面,我们中国有老祖宗孔子,甚至还有大家都骂的宋代理学家朱熹。他的“唯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一点虎妈狼爸的意思,虎妈这种糟糕的东西不是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

史明先生说,中国很早,包括共产党闹革命时都提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个人自由至上。过去共产党在没有夺取政权之前一直讲,为什么妇女要解放,因为妇女不是男人的财产,孩子也不是父母的财产。共产党的这个说法是从苏联来的, 而苏联的这个说法是从法国德国来的。史明先生说,其实我们中国的家法非常严,实际上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这是中国传统中的负能量,不过这与传统教育没关系。

那么,无论虎妈狼爸或猫爸是不是舶来品,其中哪一个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有效呢?史明先生对此表示,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方法是随着目的而来。比如打骂孩子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是什么东西更管用。你是让孩子进入彻底功能化,爱和恨, 打和宠,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所以问题是出在目标上。德国的洪堡讲,先成人后成才,好与不好,都要看其目的。无论是虎妈还是狼爸,错误是出在目的的范围内,把儿子女儿变成社会绞肉机里最值钱的零件,而忘记了教育的最终极目标。

再回到中国传统的孔子,史明先生说,孔子教育了这么多学生,没有说过教育的目的是给各国诸侯提供“部长”的,虽然其中有些学生确实是当了“部长”。史明先生说,古今中外都出过不少仁人志士,没有一个仁人志士是虎妈,狼爸或者猫爸能够教育出来的。

中国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说法,一般现在的父母呢,大多数都希望孩子过上好的生活,起码能够自食其力。而由于目前中国社会人口众多,又多是独生子女,竞争激烈,大家谁也输不起,所以家长们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德国的教育是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有人提出,西方的教育是精英教育,重视和保护孩子的创造力;而中国的教育是螺丝钉教育,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只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对此,史明先生说,这实际上是一个服务于社会的问题,说到服务社会,第一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社会需要什么。第二是社会与人成长过程中的互动,就是所谓你喜欢什么,你将来会做好什么,这就是人的创造力问题。他说,创造是父母打不出来的,热爱也是打不出来的,打出来的只有服从。

那么是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理念与西方相比更重功利呢?史明先生对此表示,不是西方人不功利,西方社会的讨论背景其实与中国很象。不过西方现在进入后现代化社会过程,现代社会是充分理想化的社会,而后现代化社会是理性碎片化的社会,这也就使得每个想接受教育或督促自己孩子接受教育的人,感到一种无所适从。所以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中国人的所谓艺不压身,虎妈中的一部分就是做这类事情的;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在无法选择时,你以自己的心作为选择的开始。

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继续就虎妈狼爸和猫爸,以及中西方教育理念进行探讨。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
地址是:HANQIN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