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嫩人群”是中国都市中的一个新的女性群体

0:00 / 0:00

在上次的节目里,我们谈到中国都市女性“中嫩人群”的出现,谈到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在来临。如果您没有收听到上次节目的话,我们在这里再向您简单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中嫩人群”是中国都市中的一个新的女性群体,她们30岁出头,心智成熟、经济独立,却仍然过着少女般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中嫩人群”看来,或许可以不结婚、没孩子,但绝对不能没工作。因为没工作很有可能意味着没票子、没视野、没人脉、没圈子,如果这些都没有,那自由和魅力又从何而来呢?

社会学者认为,中国“中嫩人群”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女性拥有更好的受教育与就业机会,为其独立自主创造客观条件;二是除了到适婚年龄便要结婚生子的传统模式外,多元文化背景提供了其他可供选择的模式。

不过,有不少人仍然认为,“女人过了三四十岁就不值钱”的观点,在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单身“中嫩人群”是“持续扩张”还是“昙花一现”很难下结论。

不过,中国观察者网日前发表文章披露,中国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其中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如今有超过5800万人一个人生活。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在来临,单身者,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然而社会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一趋势并非中国大陆独有。台湾媒体报道,2012年台湾15岁以上的单身人口为939万人,占总人口约42%;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到2030年,日本的终身未婚男性比例将增至30%,而女性则增至23%。

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作的《单身社会》一书,称单身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它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以及人类最亲密的关系的理解;它影响着城市的建造和经济的变革;它甚至改变了人们成长与成年的方式,也同样改变了人类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

结婚与单身,本来都是生活的可选项。然而,在像中国这样以婚姻为本位的传统社会里,单身者游离于配偶制度之外,从观念到制度、从经济到心理,多多少少都面临着障碍,受到忽视、牺牲或歧视。

在上次的节目里,旅居德国的独立评论人士史明先生谈到,其实单身者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所谓孤独感和独立感的交叉。一方面人们希望自己独立,但如果真独立了,又会很孤独。单身这种孤独感是挥之不去的。

史明先生说,东方人一旦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性以后,就始终会在这种个性独立和个性孤独当中不断地徘徊和摇摆。这个是否是造成最近这一段时间中国,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后,这种单身倾向增强的原因。但是单身并不等于这些人都没有社会联系,而且正好相反,是社会联系碎片化的结果。

史明先生说,这种碎片化造成的个性独立的幻想,再加上个性独立所带来的这种孤独的压力,就使得人们特别是女性,在这方面可能更敏感。因为男人可能是吃饱了混天黑的人比较多,被生存当作生活来过的男人占了大多数。有时男人不怎么讲究美观,因为他觉得生活就是打仗,胜一场再胜一场,一直到被人打趴下算。而女人却不是这样,这是不是就造成了现在女性更倾向于单身的表面现象。

史明先生说,现在中国有不少不想要孩子的女性,恐怕不只是钱的问题,更多的是独立性的问题。

单身者,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那么,单身潮是否是随着现代化而来的一个副产品呢?史明先生表示,不是副产品,是主要产品。其实从现代化对人们各方面的要求来说,它也要求有这样独立性的人。比如, 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大公司都没有终身制,联合国都号召人们要终身学习。过去靠一招走遍天下已经过时。

所以,史明先生说,社会对人们的这种要求,就需要你有非常完整的独立性,这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

美国麻省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邓晓刚也就此谈了他的看法,他说,单身潮的来临与社会现代化有关,加上买房昂贵,经济上的压力也是原因。

中国观察者网日前发表的文章称,种种迹象都说明,摆在单身者面前的,实际上是一条荆棘密布的艰难之路,通向充满挑战、前景却不甚清晰的未来——在这里,单身没有错,但是会受到惩罚。

首先,是单身未婚妈妈的烦恼,很多非婚生的单身妈妈,可以说是连滚带爬过来的。在中国现行计生政策下,生孩子必须持有准生证(即计划生育服务证),而获得准生证的一个前提是有结婚证。因此,非婚生育不符合国家计生规定,属于违规生育。超出国家规定生育子女的,要缴纳社会抚养费。哪怕是第一胎,单身未婚生育也要被收费。

史明先生说,中国因为社会的变迁,离制度化还很远,比如一胎二胎政策,嚷嚷这么长时间,实际上在一胎化政策下,中国真正是一胎的家庭还是少数。因为农村你反正管不了,而且城市人有了钱也不在乎超生罚款。大款到外面包小三小四,生十个八个,连自己都数不过来。类似这样的事情就造成一种社会倾向,那就是,中国社会要走向制度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比如准生证等这证那证,管得很厉害。这对于单身人士来说,如果你讲规矩,当然都是压力。不过,现在中国社会里打算讲规矩,坚持讲规矩的人能有多少呢?天高皇帝远,政令都不出中南海,别的就更不用说了。

单身人群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生育权利,单身不等于不想要孩子。今年7月,中国女演员,导演徐静蕾对媒体公开了自己在美国冷冻卵子的事,引发热议。8月,央视新闻报道称中国单身女性不能使用冷冻卵子生育。徐静蕾转发微博表示,有一种生物叫“单身女性”。之后,作家韩寒也转发微博表示反对,他称,“难道生育必须要和找个男人结婚捆绑吗?”

早在2003年,中国卫生部曾公布新修订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确规定“禁止给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以及条例规定的夫妇和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再次堵上了独身生育的大门。

在此规定下,单身女性冷冻卵子也不可行。“冻卵”属于辅助生殖技术范畴,必须是持有“三证”,即结婚证、身份证、准生证,且患有不孕不育症的夫妇才可以接受辅助生殖技术诊疗。有的医院,允许单身女性冷冻卵子,但在使用冷冻卵子时必须提供三证。

对此,美国麻省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邓晓刚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评论说,在美国有同样的问题,岁数太大,卵子的质量就不好了。从女性的角度看,确实应把卵子存起来,之后受孕。从中国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也应当鼓励人口增长,增加经济需求。现代科技为妇女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不必单一地陷入婚姻。特别是不少女性到了40岁后,想法会变,有孩子会有一种归属感,女性到了50岁左右,感受可能会更强烈。

当然,邓教授说,现代科技发达,很多社会伦理,法律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因此受到挑战。从宽容的角度讲,社会应当允许人们选择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独身,单身生育,未婚母亲,不一定需要男人。

事实上,在中国当下社会,不仅缺乏对未婚妈妈的支持系统,甚至还会剥夺其部分权利,比如,本应由生育保险支付的检查费、手术费、住院费、接生费、药费等费用无法报销,想要休带薪产假也需要提供准生证,只能被迫辞职。

中国观察者网援引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教授的话说, “在人类平等的意义上,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已婚者还是单身未婚者似乎都应该享有生育、养育后代的权利。”然而,这些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王桂新教授认为,就中国目前发展阶段,单身生育权或生育权与婚姻分离问题可以在理论上做些探讨,但实践上还不宜大面积提倡。在他看来,传统意义上的生育一般应以结婚为前提。传统观念上,如果一个未婚女性生育孩子,大家都会觉得怪怪的,甚至认为这位未婚女性有男女关系不检点等品质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单身生育权”这个提法不太合适。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说,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目前很多人不接受单身女性生孩子,但逐渐人们可能会接受。胡教授说,生孩子在中国,不仅是个人的权利,它还代表一些社会责任和整个社会的付出,所以要限制生小孩。但是,随着未来中国在经济上越来越发达,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生小孩就很有可能变成个人私事。胡教授相信,未来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会变化,法律制度也会修改,未来应当承认单身女人的生育权利。

据中国媒体披露,单身者受歧视,在中国是一个现实问题,他们在升迁,买房等方面会受到影响。比如,领导可能会认为单身的人缺少大局观、缺少集体意识,或者干脆不求上进。还有的单位有“单身不外派”的潜规则,大意是担心单身者不负责任、不被信任。不过,离异的则没有关系。

是不是这样呢?美国麻省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邓晓刚说,确实是这样,在中国,单身不容易被派出国,认为单身者不容易与领导和同事相处等等。这对他们的事业有一定的影响。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有不大相同的见解,他说,在中国,单身男女没有受到太多的歧视,也许在某些农村地区有。但是在大城市,人们并不太关心你是单身还是已婚。当然在提拔干部等一些事情上,单身男士得到提拔可能有一些阻力,但一些单身女士反而可能有优势,与上级领导的态度也有关。

美国麻省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邓晓刚说,在美国,有各种各样的群众组织来为少数群体发声和代言,单身群体也可以在这方面多多争取法律权利。比如女权运动,同性恋等,对现有道德伦理提出挑战,使政府能够接受。在美国,积极分子很活跃,中国却害怕群众组织。邓教授建议中国政府应当允许少数人群体有活动空间,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更宽容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在社会里得到成长和满足,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看法。

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岁及以上女性人口中,有2.47%未婚;而此前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仅有0.92%未婚。10年间,这一比例增加了近2倍。

大城市单身者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而其中又以“剩女”居多。“剩女”是教育部 2007 年公布的 171 个汉语新词之一,官方释义为:现代都市女性,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然而,没有婚姻。

最后,让我们引用今年27岁的“剩女”秋实的一段经历作为结束语。秋实虽然只有27岁,却成为旁人眼中的“剩女”。

在家里,她每说一句话都要小心斟酌,一定避免三句后能绕得到结婚的话题。比如,如果看电视,随口感叹这个男人好帅啊。妈妈便会接话,就盯着帅的人,现实生活中怎么能找到呢,这就是你不能结婚的原因!

她请妈妈出去旅游。妈妈会拒绝,理由是,万一出了点什么事,以后说家里有一个瘫了的,谁还肯要你?

一位妇产科的医生朋友劝她,如果一辈子独居,老了去医院,医院都不敢收。朋友说,按照规章制度,自己签字是可以手术的;但是约定俗成,如果没有亲属陪同就不收治,以没有病床等其他理由搪塞过去。原因是,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很难解决。

老了想进养老院,必须有子女或监护人、担保人签字。经营性墓地最长只能收费20年,到时如果没有子女帮忙续费,墓地按无主墓穴处理,骨灰将被抛洒或深埋。一位网友因此评论:“原来以为独身最大敌人只是父母,这样看来,最大敌人其实是国家啊!”

尽管秋实只有27岁,她已经感受到种种单身的不便。比如,她想独自一人报团旅游,但旅行团是以两人为基准接待,一个人报名需要补交单房差。出国办签证时,旅行社告诉她,如果是单身无陪同,被拒签的可能性非常高。

公司总是让她在节假日加班,理由是没结婚,没什么要紧的事。遇上公司组织体检,单身女性都没有妇科检查这个项目——“人们默认单身就没有性生活”。

曾经的大学老师告诉她,“女生考完研,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找个好对象,赶紧占住一个,要不然等你们考博的时候,就彻底没人要了,我们路过女博士宿舍楼,都是躲着走。”……如此种种,让秋实不禁感慨:“作为一个中国内陆大龄单身不思婚育文艺女青年,这个世界对我们所投射的满满的恶意,从未停止”。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
地址是:HANQIN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