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闻与公民记者的产生与发展,既得益于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发展的推动,也有深厚的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在中国,它们受到民众社会的关注与热捧,显示出它们存在的合理性;而另一方面,它们受到限制、阻挠和打压,又凸现言论自由等宪法赋予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社会现实之间的不协调。与此同时,网络上众多的虚假信息也容易使人们将它与公民新闻混淆起来,导致公民记者、公民新闻招致非议。这些都为公民记者、公民新闻的生存空间提出挑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互联网项目主任萧强说:
我觉得正是由于一方面有政府的官方媒体受到审查,不能报道,观点也只是一方面的,而另一方面呢,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参差不齐,包括诽谤、谣言等等的存在,才有公民新闻的活动,恰恰就是要从大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中过滤出有公信力的信息,既弥补官方媒体的不足,又弥补网络信息的问题,这才叫公民新闻活动。这种群体的人、博客还是比以前多多了,但其生存空间受两头影响:一是不能扩大到一定规模,否则一旦规模大了就会受到官方的打压,另一方面在网上它会受到各种各样信息的淹没,也不是依靠个人能力有时就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一些有组织的、有资源,才可以把公信力长久地保持下去,而这也是中国公民记者遇到的问题。
公民记者公民新闻草根性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与主流媒体相比虽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在信息来源、取证调查核实、法律保护等方面又处于劣势,而建立公信力,对于仍处于形成发展阶段的公民新闻更非一朝一夕之事。尚未完善和成熟本身也会给公民记者公民新闻带来障碍。中国民间的“权利运动网”发起人张建平说:
公民记者还有个问题,它没有一个规范,它不像西方一些国家的媒体那样非常成熟,它往往会带有一种民族情绪,或说是草根情绪,因为现在社会的官民矛盾和分化造成的对立情绪,它会陷入这种不理智,它会缺乏技巧,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它会对一些证据的收集方面有些缺陷;往往它会很客观,就像揭露没有穿衣服的皇帝一样,它就是这个小男孩,它是说真话的,它在技巧性、专业性上有欠缺。
如今,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数不胜数,真真假假、良莠不齐;而缺乏经验技巧、专业培训以及规范等缺陷,有时会使一些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陷入与现存法律法规的碰撞,并招致非议、质疑,甚至民事诉讼。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价值作用的降低。相反,真正的公民新闻正是要在去伪存真、甄别良莠的过程中才更显示其光芒和可贵。萧强说:
公民新闻实际上是网络普遍信息活动的一部分。网络信息有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难以得到核实,从诽谤到破坏别人隐私,非常参差不齐。那么,真正的好的公民新闻就是把那些跟公众有关的信息能够转播或者发表出来并且给它一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个公信力很重要,不是见什么就传什么,也不是对一些信息没有挑选,只有产生有公信力的个人所发出的信息才有正面的意义。中国的一些有公信力的个人-公民记者也好,公民博客也好,都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形成的,他们的职业并不需要是记者,只要他的网上的活动持续地产生一定的公信力以后,他就成了公民新闻活动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而这样那的人呢,也确实是很容易受到政府方面的政治打压,因为中国对新闻的管制不允许这种非官方的独立报道,尽管如此,在互联网的启动下,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人和活动。
鉴于目前中国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是中国的腐败问题,许多公民新闻也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反腐领域。在这一领域,人们也许能更清晰地透视公民记者公民新闻的生存空间与艰难。中国民间的“人民监督网”主编朱瑞峰从事网络反腐多年。他认为,反腐的角度看,网民的作用在近年来日益突出,公民记者公民新闻的存在,显示着社会正义的力量,而打压者很多则是偷偷摸摸地躲在暗处:
因为我们办的都是正事,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我们拥护人民的政府,我们反的就是腐败,我们经常讲,你说我这个反腐败不对,那么你依据哪一条说我们反腐败不对?我们做的事情都符合法律,也符合你们党的政策、政府的要求,你为什么不让我们做呢?我们做了这么几年反腐败的,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我是代表什么什么政府,你这个网站是非法的,他没有,都是偷偷地说,偷偷地干,都成这样了。
腐败往往与权力结合在一起;而打压网络反腐的一些权势者,也并不总是躲在暗处。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教师王培荣在网络上实名反腐多年,也为此吃过不少苦头,其教职甚至被剥夺。他以自己的经历表示,目前中国仍缺乏反腐举报环境,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我认为现在法律上有些欠缺,虽然宪法上规定保护公民的举报权和监督权,但是目前来说,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这是一个缺陷。更重要的关键的存在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是有法不依、违法没有纠正造成的;在具体的保护举报人的利益上面做的很差劲,好多人想举报却不敢举报,主要是缺乏举报环境。腐败分子很猖狂,有的人想举报也不敢举报。我是已经走出来了,在反腐道路上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也只能走下去了。
另一方面,王培荣认为,虽然中央政府也决心惩治腐败,但地方政府时而出台一些网络管理法规,人为地为网络举报制造障碍,或是根本不予回应。他举例徐州的情况说:
现在徐州的腐败官员有个倾向,就是他就不理你了,老百姓在网路上说(举报),而他根本它不理你,所以他就相当于一个无赖,这是现在网络反腐比较尴尬的程度。现在徐州(针对网络反腐)出了两个对策,一是从法律上对网络加强管理,若举报那个官员,要求通过对方同意才行,否则要受法律处罚。这个规定被全国网民揭露以后,它现在没有实施下去。于是它采取第二个,就是不理你。你网上怎么说(举报),它都不理你,也根本不给你解决。这就是网络反腐领域出现的新动向。
目前,网民们在网络上举报腐败的情况并不鲜见,其中,有些案例最终得到处理,并为人所知,而公民记者在其中的调查、推动作用举足轻重;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举报案例,或是有关部门无人问津、被束之高阁,或是被推诿阻挠,得不到解决。网络反腐并不总是有效。朱瑞峰认为,这种情况与有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关:
有的它是地方保护,比如我们报道了河南新蔡县交通局局长张建军,我们报道后当地就特别重视,市委书记、检察长进行批示,然后就把他双规,退脏60万,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后来据说又被他们当地县委的某领导偷偷放跑了,至今不予追捕。检察机关也不去上网通缉他。据悉这涉及到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把他放跑了。
网络反腐的作用及处境,实际上也是公民记者、公民新闻作用和处境的缩影。对于中国政府来说,网络信息可以帮助中央政府曝光地方腐败,能配合当局加大反腐力度;但同时,网络信息的性质也给当局带来挑战。而中国政府不断加强的互联网审查制度和封网、屏蔽网站等措施,无疑是对这种挑战的一种回应,这一回应不但制约着公民新闻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和进步。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寇天力为您制作的六集特别报道公民记者与公民社会的第5集,介绍公民记者公民新闻的生存空间与网络反腐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