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最后的告白第四集。我是北明。这一集,只有一个问题。还是一个被认为不成立的问题。好吧,我们来看看,是个什么问题:
阿婆的诗对当代人有什么意义 ?
答:(略)
阿婆是谁?是王康的姥姥,也就是外婆,她本名陈卓仙。“阿婆”这个称呼是数年前在王康谈论他的外婆及其诗的时候,我顺嘴叫成的。陈卓仙清光绪丁亥年出生,祖籍四川宜宾。她是中国哲人、王康的舅舅唐君毅之母,民国时期《国民公报》主笔唐迪风之妻。王康的舅舅唐君毅是中国海外新儒家学说代表人物,20世纪中华人文精神的卓绝捍卫者,其《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为中国再立人极,属东西方哲学汇通遇合之作;后者阿婆的夫君唐迪风,是民国初年蜀中耿介慷慨文士,有《孟子大义》传世。
阿婆陈卓仙天资聪颖,灵心善感,一生劳瘁,奔波道途,其慈祥恺悌遍及婿媳儿孙。她平时随笔赋诗,所写都是即事兴感,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她的诗,闲情佳趣得李白之简达;于山川风物之思,通陶渊明之意境;其仁心志义,有杜甫之悲悯性情;她的诗也有家国世道之叹乃至世界宇宙之感,这类诗存有温柔敦厚的至境。这个民国家庭主妇的诗,可谓见道又见心。陈卓仙女史曾与梁漱溟有书信往来,也是熊十力敬重的友人,更被佛学大师欧阳竟无称为“奇女子”。
阿婆一介普通妇女,平时膝下绕三子,里外家事缠身,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她竟往来出入无白丁,口诵心唯都是诗。
我读两首,请您感受:如感时生活的:“今年更比去年穷,零米升升过一冬。搜箧已无衣可典,御寒尚有酒盈盅。布衿似铁知宵永,窗牅来风待晓融。又是一年逢岁暮,依然羁旅客江东。”
又如家国世道的:“世事何须叩彼苍,长空过雁影微茫。衣冠文物思千古,敌国飞鸢噪夕阳。渡口无人舟自渡,黄花得雨色逾黄。精诚端信磨难灭,且听渔歌出水乡。”
再如哀心悲悯的:“六籍韬光贤达隐,万方多难道途赊。孔颜乐处堪寻味,佛道禅通未敢夸。灵气所钟二程子,悲怀岂眷一中华。天心未忍斯文丧,宇宙原来是一家。”
阿婆的诗是民国人之古诗在当代最后的绝响。
中国古有“诗教”的传统,虽然生逢离乱不断,灾祸连绵的上个世纪,相对于今天,陈卓仙的存在是民国时代故国文化底蕴之厚重的见证,更是那时中国“诗教”传统的具体化表征,就是在无人可以避免的日常琐事中,体悟最高的道理并超越凡俗的事务。这是一种求道的方式,追寻真理的方式。在我看来,这种“诗教”,不是枯燥干煸的磨灭人性的磨练,而是一种诗化人生:把酒神请到平庸的日子,让意义赋予生活斑斓的色彩。
陈卓仙成诗近千首,她一生颠沛,随手散失,所余两百首幸有其子唐君毅先生编辑为《思复堂遗诗》在民国六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77年,中国大陆革自己文化之命的“文化大革命”时代,在薹湾学生书局印行。但是到了2016年,有大陆民间碧野学堂引刻出版,2018年再得大陆学者秦燕春笺注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举凡近晚与王康有缘沟通或往来的友人,大都收到过王康馈赠的此书。
以上这就是本诗集这个问题的由来。我已经说得太多,我们现在回到王康的回答。看他究竟如何评价阿婆的诗的当代意义:
答:(略)
“诗不能拯救世界,但诗可以让世界变得值得拯救。”这是的王康的外婆陈卓仙《思复堂遗诗》的笺注者、中国文化学者秦燕春女史,在首届“屈原诗学奖”获奖感言中的一句话。我对此深以为然。问题是:如今这个彻底世俗化的社会,还有对诗的渴望和需要吗?还记得精神和灵魂的存在吗?这一集播出的王康在生命终端要回答的问题是:阿婆的诗对当代人有什么意义 ? 在我的记忆中,自2005年“老康秉烛”开播以来,问题总有数百了,这是唯一一个被他否认的问题,不是否定性回答,是否定了问题本身。理由是:49之后的中国社会,丧失了道德主体感,丧失了的信仰、丧失了文明自觉意识,既不求道不问真理,也就如同“动物庄园”的行尸走肉了。这就是说:奥斯威辛之后即便诗人依然写诗,人们,也就是动物庄园里的动物们,已经忘记了诗为何物,而不再需要诗了。
在我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七月的第十一个夜幕降临,带着来自中国的新冠病毒,载着数十个城市的街头抗议与骚乱,在依然响起的礼炮声中,这个国家,美国,度过了第二百四十四个独立日。波托马克河水沉着地流淌过这个国家的首都华盛顿市区,从前的世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的世界却在昼夜之间舍去了太多的善意和智慧,忽略了太多的祝福和希望,挥霍了太多的爱和信任,消费了许多真诚的忏悔和祈祷。我的这个节目的嘉宾、勘破世俗世界美丽行头的王康如果在世,他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可惜我们只有从他离去的空白中,领悟上帝的旨意了。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华盛顿手记专题,老康秉烛,王康最后的告白第四集。非常抱歉这一集我解说的过多,王康的回答太少。说的多,是为了使您明白回答的重要与决绝。我是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