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文学对话 - 文学对作家的意义:自我救赎与自我完善(四)

自由亚洲电台,华盛顿手记专题,圆桌文学对话。上一集这个节目,我们主要听八十年代作知名作家孔捷生和当代知名作家野夫谈他们当年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这两位作家,前者因为八九六四而流亡海外至今笔耕不停,如今也是香港影响很大的报纸苹果日报的专栏作家,后者因为八九六四而坐牢,出狱浪迹中国大陆,先是编书出版书谋生生,后放弃百万欠款,写散文回忆安身立命。这一次节目,北明再为您介绍两位作家,郑义和陈奎德的写作道路。郑义是中国八十年代寻根派文学代表人物,以小说“枫”、“远村”、“老井”着称。郑义自从处女座“枫”问世,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文学道路,其中有一多半时间是在海外流亡中度过的。就如同上一集我们听到的孔捷生一样,如今郑义的名字已经不被新一代文学爱好者所知,而他的文学道路在八九年流亡之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他的创作变成了什么样?我们就来听听他的自述。陈奎德先生是49以后中国大陆第一位哲学博士,他后来成了当年当局所谓“资产阶级精神污染”的肇事者,遭到当局整肃。他之所以没有成为狭义的作家,而成为今天的学者,在内心也有过一番较量和选择,在听完郑义的自述之后,我们要了解陈奎德这位如今《纵览中国的》主编,这位几种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学术界的推介者和继承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如何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