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在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已使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信息的质量也日益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华盛顿手记》节目中“新闻自由在中国”专集讨论东西方传媒现实或历史,透视不同体制下媒体的性质与功能,介绍西方新闻意识,分析中国宣传观念,以及观察信息自由与信息控制的社会之间的区别。
********************************************************************
琼-马尔提丝谈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9频道的见闻 (一)
琼-马尔提丝谈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9频道的见闻 (二)
琼-马尔提丝对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工作经验的评价
主持人北明在这一系列节目里借现在美国的、前中国中央电视台外籍专家琼-马尔提丝的眼睛和观感,来看看CCTV英语9频道的新闻作业情况。
********************************************************************
BBC伊战报道风波的启示(一):
在这集节目中,《华盛顿手记》节目主持人北明借发生在全世界最大的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新闻造假丑闻这个事件及其所引发的政府、媒体、民间团体和民众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来观察和了解英国这个民主社会内部的机制是如何运作,这种运作又是如何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强调一下:本节目并无意于对发生在BBC的新闻丑闻及其各方反应做是非对错的判断和评说,而只是希望以这个事件及其各方反应做为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对英国这个民主社会的运做机制做一番有益的观察。本次节目接受采访的人只有一个,是海外最大的华人网络媒体“多维新闻网”总编、媒体专家何频先生。
BBC伊战报道风波的启示(二):
在上集这个节目,我们借发生在世界最大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的丑闻以及在法官报告证实之后,英国政府和BBC本身的反应,探讨了英国社会内部的机制,这集节目我们要进一步看看处于这一丑闻事件边缘的第三者,英国记者工会以及英国民众的反应,并要通过他们的反应进一步观察英国这个民主社会内部的运作机制及其社会功能。接受采访人仍是海外最大的华人网络媒体“多维新闻网”总编、媒体专家何频先生。
********************************************************************
在中国新闻采写的困难 ; ; ; ;--- 专访美国时代周刊杂志驻京记者苏珊・杰克斯
这次节目继续专访美国《时代周刊》杂志驻北京记者苏珊・杰克斯(Susan Jakes),请她谈她在中国做新闻工作的体会和她对中国新闻环境的感受。
********************************************************************
萨斯疫情如何曝光于国际社会 ; ; ; ;--- 专访美国[时代周刊]杂志驻京记者苏珊-杰克斯
去冬今春在中国大陆肆虐并波及世界多个国家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一度被中国政府严格封锁,后来在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之下,中国政府才断然采取措施,加强防疫工作的。最先报道中国疫情的是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全文公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医生蒋彦勇在中国无处发表的关于疫情真实情况的信件。由于信息的封锁和言论治罪的现状,中国人难以了解社会很多重大突发事件的真相;就是了解也不敢公开披露;就是披露一般也不敢对外国媒体去曝光。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究竟有什么本事,能从成千上万的不明真相的人们当中,及时发现既了解真相、又敢于说真»;暗囊缴?蒋彦勇?这次“新闻自由在中国”系列专辑里,主持人北明要位您专访美国《时代周刊》的当事人、驻北京记者苏?? 杰克斯 (Susan Jakes),请她谈谈《时代周刊》得以全文披露蒋彦勇医生信件的背景故事。
********************************************************************
英国独立报驻京记者白克尔谈中国的新闻自由状况
(2003年11月04日第一次播出)
在前几集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中国新闻记者对中国新闻自由状况的感受、认识和分析评论之后,这个系列从本集开始,主持人要对一些驻北京的西方媒体记者、编辑进行专访,请他们就同样的话题谈他们自己在中国从事新闻采、编辑工作的感想体会或经验。由于这些西方新闻从业人员来自不同的体制、不同的新闻环境,相信他们在中国的有关经历和感受,会带给您一个新鲜的视角,增加您对中国新闻自由状况的了解。在这集系列里北明专访的对象是目前英国《独立报》驻北京记者站的负责人,也是国际知名记者和中国问题专家Jasper Becker,他的中文名字叫白克尔。白克尔在中国从事新闻编采工作18年,他也是三本有关中国问题著作的作者。
请听第一部分
请听第二部分
********************************************************************
专访中国经济学家、中国媒体专家何清链
(2003年10月28日第一次播出)
何清链女士不仅拥有在中国新闻行业多年工作的经验和感受,作为学者,她还长期从事对这个独特的中国行业现状的调查研究。受中国人权组织“中国人权”委托,最近她刚刚完成一部近十万字的关于中国政府如何控制传媒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从法律体系、管理体系、信息控制等数个方面对中国政府控制传媒的方式做了相对全面的描述与分析。相信这可能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基于“言论自由”理念上的第一部有关中国政府控制传媒的专题研究著作。在前几集节目透过传媒从业人员的个人感受和分析,完成对中国近期传媒状况一般了解的基础上,这集“新闻自由在中国”节目专访何清链,请她作为中国传媒法律体系的专家,为您简略介绍和分析中国媒体所必须面对的各类法律、法规、规章。
********************************************************************
九七之后的香港新闻自由
(2003年10月21日第一次播出)
香港历来被誉为世界上媒体最发达的城市之一。1997年香港归属中国大陆之后,这个城市的传媒情况持续吸引世界舆论的关注。那么,归属之后众说纷纭的香港新闻自由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前景又如何?在这集“新闻自由在中国”节目里,我们来听听香港《开放》杂志的主编金钟先生,前《世界经济导报》的编辑、现今美国《新世纪》网络的主编张伟国先生,以及前《深圳法制?蟆??8宀扛敝魅巍⒅泄?济学家何清涟女士的见解。
********************************************************************
互联网在中国
(2003年10月14日第一次播出)
这一集“新闻自由在中国”系列,主持人北明主要采访大陆异议知识分子刘晓波先生,请他谈谈官方新闻控制之下互联网在中国的作用和功能。此外也要请《深圳法制?蟆??8宀扛敝魅巍?“中??社??科?W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T、中国济学家何清涟女士,以及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中国政治学学者林刚先生,对与互联网相关的问题发表评论。
********************************************************************
中国新颁布的报刊整顿实施细则评析
(2003年10月7日首次播出)
自从今年六月中央电视台以“简讯”形式,公布中宣部和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的有关征定官方报纸期刊规定的通知以来,海内外对中国开放言路的期待似乎有了一种依托,不少界内人士也热切地评论说,期待以久的中国的新闻改革已经启航。8月,全称为“关于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的实施细则”终于公开发布。这些“实施细则”,是否支持中国新闻改革的期待和判断?具体实行这些细则,中国传媒业将会发生那些变化?这次《华盛顿手记》栏目的“新闻自由在中国”专集,主持人北明分别邀请两位中国问题学者,就中国政府最近开始的媒体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展开讨论。一位是前《深圳法制?蟆??8宀扛敝魅巍?“中??社??科?W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T、中国济学家何清涟女士,一位是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中国政治学学者林刚先生。
********************************************************************
中国的新闻禁区
(2003年9月30日首次播出)
在这次“新闻自由在中国”系列第二集节目中,要谈的话题是中国的新闻禁区。接受主持人北明采访的有五位中国大陆记者或作家。首先是中国异议作家戴晴女士;然后是前《经济学周报》副总编辑高瑜女士;接下来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和身份的中国资深报人;再次是前《北京日报》记者候杰先生;接下来还有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重要报纸之一的社论撰稿人。
********************************************************************
萨斯冲击后的中国新闻状况
(2003年9月16日第一次播出)
自从去年底、今年春,中国新闻媒体隐瞒事实真相,导致萨斯疫情在中国各地乃至世界蔓延,造成造严重后果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由于非典的冲击,新闻自由的状况有所改善,值得称赞和鼓励。《华盛顿手记》主持人北明在这集“新闻自由在中国”节目里针对当前中国媒体的状况,分别采访了四位身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官方报纸的报人。请这些既身处中国新闻舆论环境当中,又是媒体直接参与者的记者和编辑谈一谈他们对非典冲击之后,中国新闻自由状况的评价。接受采访的四位依次是:前《北京日报》记者侯杰先生;前《经济学周报》副总编辑高瑜女士;一位不肯透露姓名、身份的前副总编辑先生,和另一位不肯透露姓名和身份的资深记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