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财经时时听:龙年春运可望破纪录 通缩阴影却挥之不去

0:00 / 0:00

2月10日迎来了中国新年,近日来,春运突破了33亿人次,各地旅游景点也吸引众多民众前来观赏,在喜气洋洋的龙年期间,却仍然笼罩着对于日前房地产危机、股市暴跌和通缩继续恶化的担忧。本期节目将就新春期间,各项经济数据进行剖析,探讨中国经济前方的挑战和机遇。参加讨论的嘉宾是旅美经济学家秦伟平。

春运破纪录 但消费却未回暖

根据中国官媒报道,截至大年初一2月10日,16天的春运中,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已经近33亿人次。

去年为期40天的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为47亿人次。中国官方估计,今年春运可望突破90亿,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春节返乡和跨区域旅游的客流。

与此同时,澎湃新闻报道,包括河南龙门石窟、四川峨眉山等多地景区初三到初五门票几乎售罄,呼吁民众错峰出游。去年火爆的网红城市如山东淄博和和黑龙江哈尔滨,大年初一游客熙熙攘攘。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2024年春节团拜会上评价当前中国经济时候表示,“放眼全球仍是风景这边独好”。新华社发文表示,这“风景”体现在过去一年中国顶住下行压力,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增速达到5.2%。另外,订单开始回温,消费回暖,持续升温。出入境游都大幅增长,中国风商品热销海外。

然而,史丹佛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中心教授许成钢却认为,2023年中国GDP成长5.2%,数字不可靠,实际应该在0-1%之间。许成钢还说,中国去年对外贸易出口是下降的,房地产业也萧条,另外,失业率大幅上升,尤其是青年人失业。尽管中国官方大力扶持的出口新三样——电动车、电池和绿色能源——表现出傲人的成绩,但这只占外贸出口的3%左右,因此官方的5.2%GDP增长是靠不住的。

中国通缩变得更加严峻 外界担心中国输出通缩

春季前夕,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个月扩大0.5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处于通缩区间。该数据比华尔街日报此前的预期中值还低。与此同时,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也出现下降,降幅为2.5%,为连续16个月走低。

不仅是商品,服务业价格也在走弱,一月份服务业价格同比上涨0.5%,仅为去年12月涨幅的一半。

中国国家统计局称,CPI同比降幅扩大,主要原因是,上一年春节在1月,加上疫情防控结束后消费需求增加,导致基期较高。但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3%,低于上个月的0.6%,涨幅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相当。

金融时报表示,中国出口价格正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快速度下跌,表明中国正在向世界输出通缩,各国都在应对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通缩可能会对新兴市场产生最大影响,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有重要贸易关系的市场。

消费成为唯一经济动能 但仍问题重重

随着中国官方的新冠疫情防疫措施结束,民众重返餐厅和商店,也开始出门旅行,2023年出现了一些复苏,消费对中国经济成长的贡献超过80%,这是自1999年以来最大的比例。英国《经济学人》指出,中国正经历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持续最长的通货紧缩,从2022年底,中国股市暴跌已经导致投资人损失2万亿美元,这个恐慌反映投资人和中国官员更深的担忧,那就是中国不再拥有可靠的成长动力,房地产繁荣已到尽头,此外,随着地缘政治紧张,西方对于依赖独裁国家变得谨慎,中国出口商品越来越困难。因此,中国经济成长只能依靠中国14亿人口的支出。

经济学人引述北京大学金融教授佩提斯的话说,中国占全球投资的32%以及GDP的18%,但仅占消费13%。他计算,中国要实现经济再平衡,消费占GDP的比重必须成长约10个百分点。但过去其他国家的例子,这样的情况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以上是本期的财经时时听,感谢您的收听。我是饶怡明。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ankui@rfa.org.或我个人推特账号是RFA_RYM进行联系。

那么就在此祝福各位有个愉快的周末,下次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