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财经时时听:捍卫数据主权微软与中国国家数据局交锋

0:00 / 0:00

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的财经时时听,我是饶怡明。

在3月7号,新组建的国家数据局方案提请人大审议,新组建的国家数据局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国官方称,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耐人寻味的是,仅仅不到48小时,微软中国发布声明,拒绝中国政府数据处理本地化的要求。那么,微软的声明是否对中国国家数据局的管理进行挑战?在美国企业纷纷撤离中国的背景下,微软是否会考虑退出中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除了国家数据局以外,就科技领域改革还包括改组科技部和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这些调整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本期节目将就以上话题进行探讨,参加讨论的嘉宾是美国纽约地区经济学家秦鹏。

微软捍卫数据主权

最近中国微软用户接连收到系统发出的“数据跨境处理”提示,“你的数据将在你所在国家或地区之外进行处理”,如果用户拒绝授权,将无法使用。微软称跨境数据传输是为了“使产品能够按预期工作”,数据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对于已经付费但不愿授权的用户,微软提供退款渠道。

此事在中国网络迅速引发热议,一些网友指控数据传输到外国不安全,强调所谓数据主权,要求微软必须将数据留在中国,也有网民认为将数据留在中国等于帮助中国政府监控民众。也有人怀疑,在美中加速脱钩的背景下,中国网络炒作该消息,可能为了煽动反美情绪,向美国施压。

3月10号,中国大陆一篇报道出来辟谣,称事实上微软仍在持续加大在中国市场布局。报道引述一名微软工程师的话说,由于系统维护更新,目前用户无法在官网购买使用各类中国版本的产品,只能用国际版,所以才会出现数据传输的提醒。该工程师称,国内版用户数据会在北京和上海的数据中心处理,若在中国的用户使用国际版,则会在香港和新加坡的数据中心处理,同时,国际版会要求用户授权“数据传输”。

不过,根据海外媒体报道,很多遇到提示的中国用户并非刚刚购买微软产品,而是多年的用户。所以上述说法似乎很难自圆其说。

微软在中国设计的服务众多,包括Office,Windows系统,Azure等,到底多大程度了上遵守了中国政府的规定,很难准确界定。

如果微软撤出中国市场,影响将是巨大的。上述微软主要在中国的三大业务板块,其中Azure公共云和Office找到替代并不困难,但是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无可取代,有资料显示,中国大陆90%以上电脑下载的都是Windows系统。如果该系统在中国不能使用,一大批企业可能瞬间陷入瘫痪状态。即使采用国产操作系统,更换需用时间,而效率远远不及。所以一旦失去微软,代价相当可观。

国家数据局

就在微软数据主权事件发生的两天前,中国全国人大在公布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将组建“国家数据局”,将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负责协调国家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开发。

数据是尖端技术发展的核心,被中国政府视为必须严加控制的战略资源。此前,中国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整体建设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称,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以国家安全的名义扩大了对数据的控制。作为2021年一项打击行动的一部分,中国出台了管理企业如何收集和管理数据的新规。分析人士预计,对个人数据和网络安全的监管基本上仍是中国强大互联网机构国家网信办的职责范围。

重组科技部、建立中央科技委

中国政府正在强化科学技术部的影响力,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科技部的职责有所变动,许多业务划出到其他单位。方案称,这是推动“全国新型举国体制”。去年9月,中国政府已通过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

中国国务院秘书长肖捷在会上表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肖捷还称,有关中国科技部门的改革,是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和外部打压的严峻形势。

多年以来,中国透过购买或并购西方企业、市场换技术以及剽窃、抄袭等手段,获取西方技术。但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在芯片和其他尖端科技方面对中国实行更多的制裁。

为了摆脱对外国芯片的依赖,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多次提出打好卡脖子技术的攻坚战,在习近平主导下,中国已经掀起一阵造芯热潮。但随着过度投资,疫情导致经济下滑,许多高科技公司纷纷烂尾、停工,大批芯片大佬落马。去年中国共有5700多家芯片相关企业被吊销,比2021年的3400家增加将近7成。

以上是本期的财经时时听,感谢您的收听。我是饶怡明。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ankui@rfa.org.或我个人推特账号是RFA_RYM进行联系。

那么就在此祝福各位有个愉快的周末,下次节目再会!

撰稿、主持、制作:饶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