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的财经时时听,我是饶怡明。
中国央行过去一年,史无前例地大放水,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了28万亿,但只创造出6万亿的GDP增长,这些钱为何没有发挥效率?它们都流向哪些地方?一般而言,如果货币超发,是会引起通胀的,但是从2月份CPI来看,中国不但没出现通胀,反而已经见到通缩的苗头。本期节目将一起了解中国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现象。参加讨论的嘉宾是美国华盛顿零极限基金管理人严英哲。
通缩幽灵出现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涨幅低于1月份的2.1%,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放缓。一般而言CPI如果连续3个月超过2.5%,则可认为通胀抬头,如果连续3个月都低于1.5%则可认为是通缩在抬头。
国家统计局官员表示,受到春季后消费需求回落,市场供应充足等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统计局的数据还显示: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也跌到了负1.4%,这意味着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在下跌,这会进一步传导到CPI上,可能预示未来两个月CPI继续走低。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2月份CPI数据表明,中国政府取消严格动态清零政策对国内需求的提振作用有限。预计今年海外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回落,延续去年10月份以来同比持续下降的态势。
根据灵兽传媒的报道,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李宗光认为,通缩预期一旦形成,其危害比通胀还大。他警告说,通缩预期和社会信心不足,中国面临信贷塌方和日本化等风险,应高度重视。疫情三年对社会信心和预期的损害是深刻和结构性的,不会随着疫情结束而自然结束。
M1M2变化说明了什么?
根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二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约为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个月末和同期高出0.3和3.7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增速,中国货币总量将在2023年末突破300万亿大关。
此外,根据央行公布的1月末基础货币数量35.89万亿,可以算出当前的货币乘数大约是7.68倍。
最近几个月M2不断创新高,有大家投资、消费意愿增强的因素,还有老百姓赎回理财的因素。一般而言,理财产品归在M3,赎回变成存款,就计入M2。
而代表狭义货币的M1余额为65.79万亿,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
一般而言,M1代表购买力,M2代表投资力,如果M1增速不及M2,意味需求不旺。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可以随时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期存款大量转变为较高利息的定期存款,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强的部分转变为流动性较弱的部分,这无疑将影响到投资继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钱都流到哪里去了?
过去三年在疫情冲击、俄乌战争和美中脱钩的大环境下,中国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都受到很大损伤。中国央行去年开足了马力放水,去年M2增量28万亿元,换来6万亿元的GDP的增量,钱到哪里去了?是否给中国经济带来新一轮活力?
一般而言,货币超发是要引发通胀,需要超发的货币进入市场里面流通。但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的超发货币都拨入了财政,由财政直接支配,统筹协调抗疫等活动。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央行印钞支持政府以债养债,以维持运营,即便确实在放水,但都被不断叠加的债务吞噬,并未进入流通市场。
中国社科院教授刘煜辉表示,中国制造出的流动性,都被巨大低效的存量沉淀的成本消耗掉。
除了上述地方债问题,沉淀成本还体现在房地产库存积压、以及低效率的国企和国资部门。
刘煜辉表示,简单来说,土地留不住营养,庄稼没有一个长得好。因此,中国经济的首要问题,是必须对存量信用和流动性的改造。
以上是本期的财经时时听,感谢您的收听。我是饶怡明。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 fankui@rfa.org.或我个人推特账号是RFA_RYM进行联系。
那么就在此祝福各位有个愉快的周末,下次节目再会!
撰稿、主持、制作:饶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