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财经时时听:新疆棉花事件持续发酵冲击国际经贸格局

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的财经时时听,我是饶怡明。

近日新疆棉花事件持续发酵,包括H&M在内多家国际知名服装公司因拒绝使用新疆棉花而遭到中国消费者的声讨和抵制。这场风波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绪带来了另一个高点,使得国际厂商在人权的普世价值和商业利益之间陷入了两难。本期节目将细说新疆棉花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究各方势力的博弈,来观察此次事件对国际经贸的影响。

3月24号,中国社群网站刊登了一则去年10月瑞典知名时尚服饰品牌H&M(Hennes & Mauritz)公司因对于新疆棉花生产涉及强迫少数民族劳动的担心,所以停止采购新疆棉作为原材料以及和位于新疆的任何服装制造工厂合作的声明。短短不到几个小时,中国共青团在新浪微博对H&M展开批判,引爆民族主义情绪,燎原的怒火,也波及到其他抵制新疆棉的国际商品,比如耐克,优衣库,爱迪达斯,巴宝莉,鳄鱼,ZARA等。一些网友将他们拥有的上述品牌的商品拿出来撕毁,或焚烧,以示忠贞。而淘宝,京东等电商也宣布下架H&M等商品。

油管频道小林财经主讲人表示,在上述中国消费者抵制的品牌中,H&M成为箭靶子,主要是因为H&M对中国就业供应链等影响不大,成为了中国小粉红杀鸡儆猴的对象。

H&M等跨国公司之所以抵制新疆棉,源自于美国国会去年9月通过的《防止强迫维吾尔劳动法》,该法案禁止美国进口所有来自新疆的产品,除非企业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它们的供应链里面没有使用强迫劳动。10月,总部设在瑞士的非营利组织“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简称BCI),布声明称,“由于在新疆展开可信尽职调查越来越困难,BCI决定暂停在新疆发放棉花许可证”。也就是说,良好棉花发展协会无法为厂商提供无强迫劳动证明,而这些无证明的厂商也就无法将其产品销售到美国或其他响应《防止强迫维吾尔劳动法》的厂商或市场。

为何这则旧闻会引爆中国民众铺天盖地的爱国情绪?纽约时报报道称,引发事件的时机不是这些国际服装企业的所作所为,而是由于3月中旬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因新疆问题对中国官员的制裁。近年来,有新疆维吾尔人等少数民族被迫害的相关文件陆陆续续流传到海外,个别维吾尔人挺身讲述受害遭遇,尤其是2017年新疆再教育营的报道,跃上了国际新闻版面,使得西方国家相信,中国将新疆数十万的维吾尔穆斯林送入劳改营,并用严苛的手段迫使他们为工厂和棉花生产进行劳动。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最大棉花消费国。中国棉花的主要产于新疆,截至2020年,产量已经占到中國全国的87%,世界棉花產量的20%。新疆地广人稀,水源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棉花生长。新疆出产的是品质最佳的长绒棉,一般用于国防,医疗和高档成衣的使用。

H&M事件爆发后,中国官方媒体宣称,2020年,新疆棉花机器采收率已经高达七成左右,北疆更达到95%,外界所称的压榨维吾尔少数民族都是子虚乌有。

然而根据网络作者“不明飞行兔”集结国内产业报道和学术论文总结出以下重点:新疆长绒棉非机器采棉,新疆机采棉不是长绒棉,能够用机器采收的长绒棉去年11月刚刚试验成功。目前所有长绒棉都要人工采摘,品质远好于采棉机,但目前长绒棉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因为人力成本太高。而省人工的机采棉质量公认差,所以收购价只有人工采摘棉花的一半。

以往新疆捡棉花的工人多来自内地,但内地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因而“用工难”问题也就出现,由于供不应求,支付给捡棉花工人的工资同比增长50%,使用采棉机确实能够提高采摘效率,但却不适用于高质量的长绒棉。如果大面积使用机械采摘,将导致新疆棉品级下降,这与中国试图将纺织产业升级的目标互相矛盾。

那么,在维持品质不下降,而又不增加工资的前提下,该如何解决呢?对中国政府而言,以莫须有罪名将广大维吾尔少数民族送进再教育营,进行无偿或极其低廉的采棉劳动,似乎是一个理想的方式。

油管频道真观点主讲人真飞表示,尽管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是以宗教理由对新疆维吾尔人进行迫害,但实质上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

在接下来的节目,美国纽约地区经济学家秦鹏和我就此次新疆棉花引发的抵制外国货事件进行对谈。

这里是财经时时听栏目,您正在收听的是有关新疆棉花事件的讨论。请继续收听。

以上就是本期的财经时时听,感谢您的收听。我是饶怡明。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uankui@rfa.org.或我个人推特账号是RFA_RYM进行联系。

那么就在此祝福各位有个愉快的周末,下次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