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的财经时时听,我是饶怡明。
近期,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国务卿布林肯纷纷访问中国,并对中方表达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担忧。中国廉价商品对全球市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但最近此类商品激增,尤其引人关注是电动车。中国政府多年前就希望电动汽车成为主导产业,许多地方政府竞相发展新车企。尽管美国对中国汽车征收高额进口关税,但华盛顿方面还是担心中国公司会试图向美国倾销受到补贴的汽车,进而冲击美国汽车市场并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对此,中方指责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违背事实和逻辑,并称有全球市场需求作支撑。本期节目将就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的辩论进行探讨。参加讨论的嘉宾是美国华盛顿特区零极限基金管理人严英哲。
“产能过剩”的背后两个原因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日前在访华期间就“中国产能过剩”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后果向中方表达关切。布林肯表示,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现在是中美关系的前沿和中心。他警告说,中国产能过剩将带来美国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后果。此前,美国财长耶伦访问中国时,也批评中国出口过多清洁能源产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4月30日在公开例行记者会上反驳中国产能过剩的指控,称美方违背经济常识。他说,基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符合国际贸易本质。中国出产超过本国所需不应被称为产能过剩。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仅占全球出口的12%,比德国、日本的汽车出口占比低得多。另外,他说,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碳中和目标,当前中国产能远远不足市场需求。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商品全球泛滥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崩溃导致国内需求放缓,工厂生产过剩。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政府正转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试图攀升到价值链更高端的位置。中国不再以为美国苹果公司组装iPhone满足,而是要成为高科技的领头羊。主要反映在所谓的出口新三样:太阳能板、锂电池和电动汽车。新三样占去年出口的4.2%,而2018年时只占1%。
中国官媒:中国新能源汽车没有“产能过剩”
近日新华社一篇署名文章表示,西方国家常常将产能过剩定义为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力,称这一说法违背经济学常识。今天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个国家在规划产业发展时,不仅要着眼国内市场,也要兼顾国际市场需求。
文章还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在不同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中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因此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相对劣势的产品,这一理论已成为经济学的常识。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1465万辆,其中中国出口新能源车销量120万辆。根据国际能源署推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车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中国即便以年增率20%的速度增长,只达到3435万辆,无法满足全球需求,因此中国EV产能不但没有过剩,反而要加大生产。
其次,文章继续反驳,产品价格便宜并不代表倾销。倾销一般指的是把产品以低于成本价出售到海外。中国新三样出口是赚钱的,出口并没有低于正常价值,因此所谓的“倾销”并不存在。
最后,文章表示,在新能源汽车起步初期,为扶持初创企业的发展,中国政府给予了部分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但从2016年起,中国正式对EV行业财政补助采取退坡机制,2022年底正式退场。文章还说,补贴政策并非中国特色政策。在电动车领域,美国英国法国仍在推行较强力度的补贴政策。文章最后表示,中国新三样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的竞争力,并非来源于政府补贴,而是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持续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中国汽车行业面临巨大转型考验
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向电动汽车转型,预计这一转型期将持续数年,最终会导致许多传统内燃机汽车厂倒闭,以及新能源汽车优胜劣汰下的小车企被兼并或退出市场。
纽约时报报道称,3月份,中国35个大城市中,电动车和电油混合动力车的总销量首次超过了汽油车。中国100多家汽车工厂每年生产近400万辆内燃机汽车。去年,汽油车的销售量从2017年的2830万辆骤降至1770万辆。目前数十家以传统汽油为动力的汽车工厂要么勉强运转,要么已经停产。许多濒临倒闭的工厂都在内陆城市,比如重庆,因为那里到沿海的运输成本很高,出口不划算。
报告引述业内人士的话说,中国出口汽车中,有四分之三是国内市场不需要的汽油车。这些出口威胁到其他地区的车企。
报道还说,中国几乎所有的电动汽车都是在新建的工厂组装,这些工厂可以从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获得补贴,对汽车制造商而言,建造新工厂比改造现有工厂划算,其结果便是产能严重过剩。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随着电动汽车工厂的落成和一些老旧工厂的关闭,今年头三个月,这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从去年的75%和新冠疫情前的80%下降到当前的65%。
中国汽车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100多个国内品牌每年总产量超过全国汽车用户的购买量。但当地政府官员却仍大力支持本区汽车厂商,宣扬新质生产力。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得益于中国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其他投资者的注资,一些不盈利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仍在继续生产,地方政府希望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保护就业,并扩大中国在全球EV汽车的领先地位。
以上是本期的财经时时听,感谢您的收听。我是饶怡明。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ankui@rfa.org.或我个人推特账号是RFA_RYM进行联系。
那么就在此祝福各位有个愉快的周末,下次节目再会!
撰稿、主持、制作:饶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