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的财经时时听,我是饶怡明。
今年以来,各地如火如荼般地进行退林还耕。曾经退耕还林了20年前茂密的林地一时间,又变成了耕地,不分树种,树龄一律斩草除根。中国政府多次强调占用耕地种草种树是违法违规行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官方媒体多次强调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许多人批评政府当初轰轰烈烈退耕还林,不计成本不计后果,21年过后,又急切地退林还耕,是瞎折腾、开历史倒车。本期节目将探讨"退林还耕"为何此时大行其道。参加讨论的嘉宾是美国纽约地区经济学家秦鹏。
农村空心化耕地转用他途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持续加深,越来越多人选择离开农村,进城打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许多农民工的收入虽然不及城镇职工,但比农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城里的工作不失为一份有前途且体面的工作。农民工从城市汇钱回家乡,大大改善了世代居住在农村的农民生活。无形中带动更多农民,放弃务农而选择外出打工。
这一趋势到了2010年前后达到顶峰,那时约有3亿农民在外打工。随着绝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都在城里,许多村庄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形成农村空心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农民选择将荒芜的耕地,种上不必费太多精力耕种的经济林地。
其次是,有些农民为了响应返乡创业的号召,回到农村,将自家耕地都栽种了果树,增加收益,许多人种果树挣钱了,导致跟风群众开始毁坏耕地,改种果树。
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粮食成为贸易战博弈的其中一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和俄乌战争加剧,冲击全球粮食供应链,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安全再次摆到中国高层的议事日程上来。今年初中央公布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这就是退林还耕政策的重要背景因素。
退林还耕有补偿农民不吃亏?
根据农交网介绍,退林还耕是有一定补偿的。众所周知,种田非常辛苦,产值也不高,而选择收益更高的农作物,比如果树,当然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根据中国政府相关政策来看,退林还耕一亩地补贴标准为1500元,但由于各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所以具体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四川省的一些农村地区,退林还耕的补偿就是5000元。所以具体多少数额,要询问当地政府。
果树退林还耕的补偿标准是依照果树种类,再分成培育期、初果期、盛果期、衰果期分别补偿。盛果期的补偿金额最高。
农交网的报道强调,此次退林还耕并非强制性的,必须征得农民同意,所以要是出现一刀切的"退林还耕",可以向上级反映。
退林还耕和退耕还林互相不冲突?
从1999年起,中国农村地区进行了一项退耕还林的工作,就是对生态林地进行保护,是生态农业做好的先决条件,也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
搜狐网一篇文章表示,过去在北方,为了开垦农田,将森林中的树木都砍光,将长得很好的杂草也挖光,开垦出的坡地,不能作为良田,贫瘠的土地,种植粮食的收成很差,在干旱的北方,土壤十分干燥,容易形成沙漠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很大威胁,长久下来,加速了雾霾天气,对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大。
而在南方,由于毁林开荒,原本的青山都改为梯田,每当下雨,雨水就把坡地、梯田上的泥土、沙石冲刷下去,尤其在汛期到来时,山洪暴发,造成泥石流灾害,给农作物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巨大威胁。
所以要建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就一定要退耕还林、还原以前的森林绿地。这样才可以治理土地沙漠化,防止水土流失。
文章表示,农村退耕还林和退林还耕是两种不同概念,之间并不存在冲突,退耕还林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退林还耕是一种保护原有农田耕地用来种植粮食的方法,避免农田耕地非粮食化经营。
以上是本期的财经时时听,感谢您的收听。我是饶怡明。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 fankui@rfa.org.或我个人推特账号是RFA_RYM进行联系。
那么就在此祝福各位有个愉快的周末,下次节目再会!
撰稿、主持、制作:饶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