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美日同盟空前升级-共建一体化威慑能力

0:00 / 0:00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快过年了,敬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有劲。今天谈美日同盟最新进展。

2023年是日本发展最具关键的一年。日本作为今年七国集团(G7)轮值主席国,首相岸田文雄从1月9日至14日一口气访问七国集团中的5个国家: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和美国,显示日本不凡的国际影响力,但其根本仍在于美日关系,特别是美日同盟。历史会记住2023年,美日同盟将以空前升级的战略协作应对中国的挑战。

低于战争门槛行动

岸田文雄这次出访的重头戏是1月13日与美国总统拜登(Joseph Biden)在白宫的会谈。《日经中文网》指出,双方就同盟关系提升到新阶段达成一致,目的是日美合为一体,共同提高遏制力。日美合作的主要意义在于增强日本与美国的”综合遏制力”。其实,这种综合遏制力有一个更正确的提法,就是”一体化威慑”(Integrated Deterrence)能力,是美国《国防战略》的核心概念,它需要盟友之间加强各自能力的同时,协力增进集体力量。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有相对成熟的威慑战略及其措施,面对网络和太空领域难以适用,更别说应对低于战争或冲突门槛下的军事行动。美国陆军退役上校图拉克(Arthur Tulak)博士去年底在美国印太司令部赞助的《印太防务论坛》发表文章指出,2014年世界目睹一场未达到武装冲突门槛的新型战争,俄罗斯以所谓的“混合战争”(hybrid warfare)手段,从乌克兰手中夺取克里米亚半岛。此后俄罗斯继续在边界部署重兵等待时机,成为去年2月下旬入侵乌克兰的前奏。

接着中国以类似手段,从菲律宾手中强占黄岩岛,并在南海填海造陆,兴建一系列军事基地作为蓝色主权领土。在没有面临有意义的反对情况下,中国变本加厉,通过执法部门、准军事武装力量和军队,结合舆论战、心理战和法律战(又称三战)等胁迫方式,发动领土主权声索行动,日本、台湾和印度深受其害。

图拉克指出,对中国和俄罗斯来说,他们表现出使用武力的激进行动,是为了使盟国和伙伴国家失去对美国协防承诺的信心,并使美国及其盟友默许他们的胁迫与侵犯,进而利用低于战争或冲突门槛的行动实现其战略目标。

美国前国防部政策次长佛洛诺伊(Michele Flournoy)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撰文指出,在中国日益上升的强势姿态和军事力量,以及美国威慑力受到侵蚀的危险组合下,战争风险”比几十年来都更高。”

图拉克认为,中俄两国以灰色区域战术,对邻国的军事胁迫已经取得近十年成功之后,美国应该重新思考应对这些挑战的战略方针,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阻止这些威胁。可以说,建立”一体化威慑”能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

共建一体化威慑

什么是”一体化威慑”?它的”一体化”究竟体现在哪里?

从美国去年公布《印太战略》和《国防战略》等相关重要文件显示,它主要涵盖5个层面:一、作战领域一体化,把威慑从传统作战领域融入网络、太空和认知领域;二、适用范围一体化,威慑范围包括”灰色地带”和大小冲突等各种场景,贯穿和平、危机和战争的全过程全时段,以最大限度发挥威慑作用;三、国家力量一体化,充分运用所有军事和非军事手段,以全政府之力形成总体威慑力;四、全球战区一体化,打破美国各战区的地理界限,加强作战力量动态部署和一体运用,达到全球一体化作战的威慑效应;五、区域内外一体化,由美国重组一个强大和相辅相成的联盟网络,在区域内外建设集体力量。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去年指出,”一体化威慑”是美国国防部通过与所有领域的联合部队协调,与美国的盟友和伙伴一起,同步使用国家力量的所有要素预防冲突。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John Aquilino)也说:”印太司令部的任务是通过执行一体化威慑来防止冲突。必要时,做好战斗和取胜的准备。”它纳入战区战役计画,由灵活的后勤保障、强有力的演习和实验计画,与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定期并持续合作,共同促进地区和平。这些需要一致的协调努力,通过可预测的预算、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可靠的供应链所产生的持续效应,提高联盟的整体韧性与军事能力。

具体做法包括美国将在前沿部署重新组建的海军陆战队滨海团(Marine Littoral Regiment),优化美国在日本的军力态势和威慑力。同时美国印太司令部将赋予驻日美军司令部指挥权,与日本自卫队决定在2027年度前常设对陆海空部队进行一体化运作的统合司令部接轨,顺利推展美日两军联合作战,增强”一体化威慑”能力。

可以说,日本是美国”一体化威慑”第一个推广与协作的国家,其内容比原有的美日军事联盟迈进一大步,不论从数量和质量都是空前提升。这些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岸田政府去年底通过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3份安全保障文件,首次提出拥有以自卫为目的、摧毁他国疆域内导弹基地的反击能力(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并大幅增加国防支出以示防卫决心,积极配合美国”一体化威慑”所取得的成果。

由此可见,美国在与中国战略竞争态势中,放弃一肩挑的原则,更多藉助于盟友增强各自能力,同时增进与美国的集体力量。既可激发当事国自我防卫的积极性,又能节约成本,更可发挥联盟整体防卫效应。这个联盟优势恰恰是中国所不具备的。

横跨两洋

拜登总统与岸田首相会谈结束后发表联合声明。内容涵盖推动并捍卫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共同应对中国挑战国际秩序的行为、朝鲜的挑衅,以及俄罗斯发动无理、残酷的侵略战争;同时实现美日同盟现代化,尤其要发展并有效利用日本的反击和其他能力,包括在网络和空间领域;以及强化美日竞争力和韧性伙伴关系,保护和促进半导体在内的关键和新兴技术,应对经济胁迫、非市场政策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威胁,印太经济框架(IPEF)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

联合声明强调,美日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没有改变,双方重申维护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这是国际社会安全与繁荣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并鼓励和平解决两岸问题。双方承诺加强日本、韩国和美国在安全和其他领域的三边合作;同时增进与区域内外其他国家的协作,联合澳大利亚和印度,确保四方安全对话(QUAD)继续成为一股善的力量。美日两国将继续支持东盟(ASEAN)的中心地位和”东盟印太展望”(AOIP),并且加强与太平洋岛国日益增长的合作。不仅如此,美日两国充分认识到,面临的挑战超越地理范围,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岸。

这份联合声明是迄今为止美日同盟大步向前、精进转型最重要的一次战略宣示,留下美国”一体化威慑”向外推广的深刻烙印,日本扮演关键性角色。尤其美日两国就如何运用反击能力达成高度一致,进而改变美日防卫分工,加速防卫一体化的进程。

日本先导作用

美日两国首脑会谈之前,1月11日两国举行外长与防长的2+2会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去年6月岸田文雄首相成为出席北约(NATO)峰会的第一位日本领导人。日本正在为北约发展亚洲太平洋伙伴集团发挥先导作用,展现美日两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盟之间日益发展的协同力。

美日1月11日外长与防长2+2会谈,一致认同中国是最大战略挑战。(美联社)
美日1月11日外长与防长2+2会谈,一致认同中国是最大战略挑战。(美联社)

在北约2030年的改革方案中,明确在亚太地区发展4大伙伴国家,即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提出定期与这些亚太伙伴国家会面,讨论共同关心的安全议题,将北约影响力从欧洲拓展至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扮演纽带角色,英国表现最为积极并跑在前头。

岸田首相1月11日在伦敦与英国首相苏纳克(Rishi Sunak)举行会谈,会后签署为推进日本自卫队和英军部队联合训练,让双方顺畅往来的《互惠准入协定》(RAA)。此举着眼于中国的崛起,深化安保合作。

日本《共同社》指出,除《日美地位协定》外,英国是第二个与日本签署《互惠准入协定》的国家,第一个是日本定位为准同盟国的澳大利亚。迄今日英两国签订可以交换机密信息的《情报保护协定》,以及相互融通物资和劳务的《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ACSA),显示两国有意在印太地区加强防卫合作。

2021年英国海军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首次停靠日本,在冲绳西南海域与日美两国海军实施联合训练。去年底,日本、英国和意大利就共同开发下一代战机达成共识。随着形势的演进,在欧洲有可能带来扩散效应。

美日同盟空前提升及其后续的辐射力,可能超过外界预期,其效力最终取决于”一体化威慑”能力的共建程度。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