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农历春节刚过,在此向大家拜个晚年。
春节期间,中俄关系出现新的进展。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2月4日访问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举行会谈,并出席第24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
军技合作
会谈结束,两国公布《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全文7千多字,双方就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等4部分发表共同立场。中俄关系上升到新的历史阶段。有分析指出,中俄将形成新的轴心,以对抗美国及其新的联盟,联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联合声明提到双方反对北约(NATO)东扩,反对美国推行“印太战略”,并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合作动向表示严重关切。但是声明未提双方的军事合作,而是在克里姆林宫官网发出消息称,两国元首会谈特别讨论”双边军事技术合作”。这是评估今后两国战略协作能否深化的关键指标,也意味着两国军事合作进入深水区阶段。
请注意,军事技术合作不同于一般的军售军购,它不是短期一次性的军品商业交易,而是中长期有关生产线的技术转让。从1990年代初起,因受苏联解体之故,俄罗斯向中国出售武器以维持国防工业生存,而中国因六四事件受到西方制裁而成为俄国军品的买家。到本世纪初,俄罗斯对中国军售年均超过25亿美元。但是从2006年至2014年期间,军售下滑年均降为6亿美元。
何以致此?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俄罗斯亚太项目主任加布耶夫 (Alexander Gabuev)指出,原因是中国军工能力提升需求减少,以及俄罗斯对中国侵权抄袭的担忧。另外,这段期间俄罗斯开始大规模重整自己的武装力量,军售以国内市场为优先。总体而言,俄罗斯对中国军售不论多寡,有关军事技术合作占军品贸易的比例都低于5%,合作力度有限。但双方都知道,军事技术合作能发挥重要的政治作用,能为双方提供战略协作的深度。
技术转让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CNA)研究分析师施瓦茨(Paul Schwartz)去年6月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表文章指出,2014年因乌克兰危机,俄罗斯面对西方制裁,开始强化俄中关系,并放宽对中国军售的限制。因此出现2015年俄中签定50亿美元合同,俄方向中国出售先进的苏-35战机和S-400防空导弹系统,随后带来一系列有关重型直升机、潜艇技术和飞机发动机等军品交易。
不过,在此之后,俄罗斯对中国军售就未出现令人亮眼的项目,直到2020年俄方取得北京采购米-171重型直升机的订单。施瓦茨表示,这说明中国军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俄罗斯向来只出售”次好”(second-best)的武器系统,并保持武器开发领先中国一代的作法已经行不通。取而代之的是,军事技术转让和联合开发项目的重要性将会增加。但这也为俄罗斯带来风险,如果技术转让使中国得到真传或青出于蓝,俄罗斯对中国仅存的技术领先优势有可能被进一步削弱。
其实,中国要求军事技术转让早从1990年代初就已开始,最具代表性的是从苏联(之后是俄罗斯)引进24架苏-27战机。这是中苏军事技术合作中断近30年后再次携手的破冰项目,采取全新的合作模式:采购装备和引进技术同步进行。回顾这段历史,或许可以从中探索今后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可能的发展轨迹。
老大哥
中国引进苏-27战机,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的特殊产物,苏联面临解体,中国因六四事件受西方制裁。据原总参装备部军事装备技术合作局局长陈洪生回忆,1990年6月中国向苏联提出采购苏-27战机,基于保密,定名为”906工程”。当时苏联并不想出售苏-27战机,只愿意提供性能较差的米格-29战机,因此迟迟不做明确答复。因中国坚持才做让步。
该项军购案由当时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向苏方提出。事后他在回忆录中说,加强与苏联军事技术合作,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重点引进先进技术,防止一哄而上,先从航空航天领域合作入手。他认为苏-27性能比米格-29优越。当时另一位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也同意买苏-27,因为发动机比较好,但不要多买,以应当前急需。不要多买的意思,就是准备引进技术,自己生产。
陈洪生回忆说,苏联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有很多操作与西方不同。如先要求签署两国政府间的合作协议,再谈判签订具体的商务合同;在支付方面,苏方要求使用特别提款权而非美元,经协商最后采取以35%的现汇和65%的易货方式支付;有关装备验收,中方不需要提出验收大纲,可以对苏-27所有技术指标随意验收,显示苏方对自己的装备非常自信;中方要求合同要有国际仲裁条款,苏方则以事关敏感机密而拒绝,若发生问题由双方代表谈判解决。
陈洪生说,当时苏联以老大哥自居,有一股大国沙文主义的味道。经过两轮艰苦谈判,1990年底双方签订政府间协议,确定向中方出售24架苏-27战机及配套武器弹药、辅助设备,并进行人员培训。
直到战机陆续交付,有关苏-27生产线和发动机大修线技术转让项目的谈判1995年正式启动。原国防科工委计划部副部长谢名苞回忆说,中方引进完整的苏-27生产技术,包括技术数据、图纸、制造工艺和加工设备在内数百个项目,但是不包括发动机系统的生产设备,而是购买整机发动机直接进行组装。由此看出苏方并不想转让最关键的技术。
在技术转让的谈判过程中,中方计划以5年时间开通生产线,制造国产苏-27战机,因此需要苏方提供生产线的飞机散件数量不能超过15架。但是苏方希望拉长技术转让时间,开通生产线由5年延到7年,散件用量由不超过15架扩增为70至80架。双方争执很久,因中方坚持对方才做妥协。
逆向工程

这是当年的情况,如今事过境迁。俄罗斯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对中国很难再摆出高姿态。但是基于现实需要,俄方对中国的军事技术转让势必逐步放宽,加入高端先进项目,进入军事合作深水区阶段,如高超音速武器、反太空系统与人工智能,以及扩大军事联合生产与开发等。特别是中方预期将与美国对抗的军事领域。今后双方会走到什么程度,目前还不好说。在前景看似大好的背后,暗藏许多不确定性。
据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专家施瓦茨的研究指出,尽管最近俄中的军事技术转让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受到一些持久性的限制。最为俄方关切的是,对中国逆向工程(山寨版)的担忧并未消除。过去17年来中国从俄罗斯窃取的知识产权案件有500多起。因此俄罗斯在技术转让方面始终有所保留,至今拒绝转让RD-180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中方想要引进俄军新型伊斯坎德尔(Iskander)战役战术导弹也未能如愿。
另外,多年来累积的间谍案件使俄罗斯对中国技术转移有很大疑虑。有名案例如圣彼得堡北极科学院院长米科(Valery Mitko)因泄密俄罗斯潜艇技术遭到起诉、太空科学家库德里亚夫采夫(Vladimir Kudryavtsev)因提供俄罗斯航天器的技术细节遭到判刑。据统计,从2018年起往前推的20年期间,中国卷入俄罗斯军事技术间谍案有17起,仅次于美国的18起案件。讽刺的是,近年新增案件大多是在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俄罗斯强化与中国的军事合作所产生的。
还有一个让俄罗斯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向中国提供先进的攻击性武器有可能引来对自身安全的风险。因此俄方倾向转让防御性武器,如S-400防空导弹和预警系统技术,即便出售攻击性强的苏-35战机和基洛级(Kilo)潜艇,俄方确信这些是用来对付美国。为防万一,俄罗斯至今仍未对中国出售新型陆基作战系统和战役战术导弹,以及战略轰炸机。因为这些攻击性武器能直接威胁俄罗斯的本土安全。
暗藏风险
再来是向中国转让先进武器技术,有可能冲击俄罗斯在全球武器市场的兢争力。近年中国向土库曼斯坦出售红旗-9防空导弹,技术来源是向俄罗斯引进的S-300防空导弹;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元级潜艇,技术来源大多也是向俄罗斯引进的基洛级潜艇。目前中国武器出口以低端市场为主,对俄罗斯还不构成威胁,以后难说。莫斯科不得不防。
以上种种,都使俄中的军事技术合作暗藏风险和不确定性。预料今后俄方仍会保留其最好的军事技术与能力,对中国的技术转让会做到什么程度,将取决于双方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全盘考虑。而这也正是评估今后两国战略协作能否深化的关键指标。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