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4月23日,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在青岛举行海上阅兵。和10年前相比,今年阅兵所展示的海军军力有明显的提升,达到战略威慑和初具远海作战的能力。对于具体的主战平台,很多媒体都有报导。今天我想换个话题,从中国的”海军战略”来看中国海军的演进与发展。
1987年之前,中国没有自己的”海军战略”,海军虽然进行1,000多次大小战斗,主要是协同陆军进行依托岛岸的‘近岸防御’作战,从部队训练到执行任务
,基本没有超出第一岛链。严格说,海军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军种”。直到1985年底,中国第3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打破沉默,首次正式提出中国”海军战略”的问题。他认为,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经济海域,有1万8,000公里海岸线,为维护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应付海上局部战争,以及遏止外敌从海上侵入,中国海军需要一个完整的”海军战略”,能够在较长时间对海军的建军备战实施宏观指导。
由于海军是文革的”重灾区”,派系问题和干部年龄老化的问题严重,观念守旧。为了减少内部阻力,刘华清先提出加强战备,树立海军新的作战方针,结果有人当面质疑,说国防经费减少,仗又打不起来,何需战备;还有人说,中央军委1980年已经明确新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统筹战争全局,海军不宜另提自己的作战方针。刘华清不管这些牢骚,他要求海军学院加紧研究美国和苏联的海军战略理论。几个月后,他提出”积极防御,近海作战”的海军作战方针。
首先,作战方针要界定什么是”近海”?以往中国海军把距离中国海岸200海里以内的海域称为”近海”。刘华清则按照邓小平的指示,把”近海”重新定义为「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请注意,198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第一代092型战略核潜舰刚服役不久、第二代093型核攻击潜舰才开始建造,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排水量只有3,600多吨,是当时中国吨位最大的水面舰,而这些舰艇要突破第一岛链,乃至于太平洋北部海域,相当困难。

听众朋友们应该有印象,中国船舰突破岛链,进入西太平洋是最近几年的事。但海军的作战方针早在1980年代中期做出规划,直到最近才具体落实,中间经过30年。说明一个军种的战略从设想到实践,往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讲到这,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稍后继续为您讲述……。
好的。刘华清搞定海军作战方针后,1985年底首次提出”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这时海军又有人找碴,说刘华清想出风头、闹独立、搞山头;在苏联,只有斯大林能够提”战略”二字,言下之意,刘华清没有资格提”海军战略”。但这些人可能没想到,是邓小平亲口交代刘华清:「你还是要回海军工作。海军的问题不少,要整顿。」在回忆录里,刘华清说:他曾2次回海军任职,都历经波折不欢而去,这次他原本不想回海军,除了年纪增长,最让他犹豫的是海军的现状,内斗厉害,作风松散。最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1982年刘华清重回海军,底气足,精力旺,他一手整顿,一手确立海军作战方针,跟着提出”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虽然遇到挑战,已经无碍于邓小平1987年正式确立海军”近海防御”战略。

该战略有3大重点。第一、它属于区域防御型战略,不强调远洋进攻,也不是保守的沿岸防御。第二、它的作战海区,初期以第一岛链外沿海区,以及岛链之内的黄海、东海与南海海区为主,随着海军力量的精进,逐步向太平洋北部和第二岛链推进。如今,中国海军已经突破第一岛链,走出”近海”并逐步迈向”中远海”。值得注意的是,”近海防御”战略虽然以防御为主,但是在战役战术上强调”敌进我进”的作战原则,就是敌人向中国沿海地区发动进攻时,中国海军也向敌后发起进攻。有人也许会问,所谓的”敌后”,是指敌人进攻部队的后方,还是敌人的本土大后方?按照1980年代中国海军的实力,应该是指前者,如今以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的实力来看,打击的范围应该涵盖后者。
第三,就战略任务而言,中国海军在战时除了独立作战,还要协同其他军种抵御敌人来自海洋方向的进攻,并保护海上交通运输线,必要时参加战略核反击作战。基于以上任务,中国海军需要具备以下作战能力:在近海主要作战方向上夺取制海权,并有效控制中国海区相连的重要海上通道,以及具有较强的核反击能力。刘华清在回忆录里说,他清楚以当时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和海军战略提出的要求尚有差距。如今,这个差距已经明显缩小。因为没有实战,目前外界很难判断中国海军的真实战力。
不过,从最近一次2015年公布《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对海军的战略要求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势,该白皮书把多年奉行的”近海防御”战略,调整为”近海防御、远海护卫”战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 远海护卫”。随着中国海军的精进,增加”远海”任务原在预期之中,问题是,为何不写”远海防卫”,却采用一个保守的词语”远海护卫”呢?讲到这,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稍后继续为您讲述……。
好的,刚才提到”防卫”和”护卫”的不同,”远海防卫(defense)”是近海防御的延伸,能在广域的海上执行远程攻势作战,以提高防御纵深;”远海护卫(protection)”则不同,它是指为了避免和减轻敌方的打击,或因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所造成的危害,而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在行动上比防卫更具有局限性,比如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护航、利比亚和也门因内战而展开的撤侨行动、海上反恐,以及人道救援等低强度的军事行动。这是中国海军目前正在执行的任务,也反映中国海军在执行远海任务中的真实情况。
随着中国海军的精进,这种保守的战略指导还会持续吗?不少国家质疑。或许,要等到若干年后中国推出新的海军战略才能做进一步的判断。最后,我们来看”近海防御”战略,从1980年代后期走到今天,中国海军在作战海区、战略任务和作战能力上难道没有出现新的变化?我个人的判断是,中国海军的能力在增强,但在战略任务和作战海区上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而是不断充实并强化既有的战略构想,这可以从中国”近海防御”体系的组成看出一个大致面貌,它是由依托大陆远程打击力量 + 岛屿前沿力量 + 远海机动力量所组成,面向东海、台海、南海,以及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之间,约1,500公里到2,000公里的防御纵深,是中国海军兵力投射与信息保障到位最有把握的范围。

由此看出,中国”近海防御”体系不以海军独立承担,而是在中央军委和战区的统一指挥下,由多个军兵种联合组成,它的基本性质仍是防御性的,但在战役战术上更加重视并有能力采取攻势作为。这种战略态势将持续相当时间。我不认为,目前中国海军能够正面硬碰硬的挑战美军,因此也就不会在亚太地区做出过于激烈的军事反应,包括台湾问题。除非美国选择战略退却,在亚太地区出现战略空隙。但这种推测并未发生,美国反而推出”印太战略”,持续保持战略平衡。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亓乐义(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