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核武幽灵再现-全球核武扩增风险升高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来谈全球核武的最新发展。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6月13日发布2022年版《军备、裁军与国际安全》年鉴。内容指出,截至今年1月全球核武器总数略有减少,但拥有核武器的9个国家-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仍致力于核武库的现代化,预计全球核武器规模未来10年将有所增长,导致使用核武器的风险似乎比冷战高峰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高。

全球核武态势

年鉴显示,截至今年1月全球核弹头总库存估计12,705个,扣除等待拆除的退役弹头,约有9,440个核弹头可供使用,其中3,732核弹头完成部署,约9成属于美国和俄罗斯,保持高度警戒战备状态。

去年一整年,美俄两国可供使用的核弹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实际部署的核弹头也大致接近双方签署《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的限制范围内:一、双方各自部署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不超过700枚;二、双方各自部署洲际弹道导弹的核弹头数量不超过1,550个;三、双方各自部署及未部署的导弹发射器不超过800台,包括陆基型、潜射型和空射型。但以上限制不包括战术型核弹头。

目前美国实际部署核弹头1,744个,比俄罗斯1,588个核弹头多出156个。若加上储备弹头,美国可动用核弹头3,708个,反而比俄罗斯的4,477个少了769个。因此,从总量上看,俄罗斯是世界第1大核武国家。美国次之。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美国科学家联合会(FAS)核信息项目主任克里斯滕森(Hans Kristensen)指出,有明确迹象表明,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核武器数量持续减少的趋势已经结束。该机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项目主任温恩(Wilfred Wan)认为,所有核武国家都在增加或升级各自核武库,而且大多数国家都在强化核言论,强调核武器在其军事战略中的角色,”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趋势。”

中国是当前第3大核武国家,核弹头储备量350个,只占俄罗斯的7.8%、美国的9.4%,实力相差悬殊。但卫星图像显示,中国正在扩大其核武库,包括兴建300多个导弹发射井。虽然年鉴对中国核弹头总储量的估计与去年1月相同,因为新的导弹发射器投入使用,使得核弹头的数量发生变化。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西北沙漠有119个正在兴建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Planet/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西北沙漠有119个正在兴建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Planet/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美国国防部去年11月在提交给国会的《2021年中国军力报告》中预测,2027年中国核弹头可能增至700个,是目前的2倍;到2030年至少有1,000个核弹头,依据之一就是中国积极扩建导弹发射井。中国若要建立可靠而有效的核反击力量,能够对美俄两国发挥战略制衡,把核武库的规模提高到对方的2至3成之间,应是合理的推测。

法国可动用的核弹头290个,位居第4。去年初法国正式启动发展第三代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计划,显示对核战略的重视。英国可动用的核弹头180个,排名第5,去年英国宣布决定提高核弹头总储存的上限,扭转数十年逐步裁军政策的局面。在批评中国和俄罗斯缺乏核透明度的同时,英国还宣布,将不再公开披露核武器储量、部署弹头或部署导弹的数据。

核外交忧喜参半

除了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年鉴显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弹头数量,各为160个及165个,不相上下,去年两国引进并继续开发新型核武器运载系统,表明增强核武器的决心。以色列没有公开承认拥有核武器,据信她有90个核弹头,目前仍持续进行核武库的现代化。

朝鲜早从2006年开始核试验,至今进行过6次。经过多年准备,年鉴估计朝鲜已经组装20个核弹头,而且拥有足够的核裂变材料,能制造45至55个核弹头。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项目副研究员科达(Matt Korda)指出,如果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立即采取具体的裁军行动,那么全球核弹头库存量可能很快开始增加,这是冷战以来首次发生。

去年全球核外交出现一些忧喜参半的信号。由86国签署、52国批准或加入的《禁止核武器条约》(TPNW)去年1月22日生效。该条约是第一个将核武器定性为非人道且违法的国际条约。问题是,没有一个核武国家加入,因为一旦加入反而自绑手脚,对核威慑力造成直接影响。因此,该条约被视为象征意义,而无任何实质性功能。

如果说去年核外交有重大进展,莫过于1月26日美国总统拜登(Joseph Biden)和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通过电话,决定把即将到期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延到2026年2月5日。新延长条约的内容未作任何修改,也未增添额外条款。这是目前美俄两国唯一的军控条约。虽然双方在削减战略核武器方面没有完全达标,也非常接近限武的范围,迄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普京(图右)入侵乌克兰使核武裁减谈判愿景化为乌有。图为2021年1月拜登(图左)与普京通过电话,决定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5年。(美联社)
普京(图右)入侵乌克兰使核武裁减谈判愿景化为乌有。图为2021年1月拜登(图左)与普京通过电话,决定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5年。(美联社)

今年1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也是5个主要核武国家-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和英国,发表5国领导人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5国一致申明”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只要核武器继续存在,就应该服务于”防御目的、慑止侵略和防止战争。”5国还重申将继续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各项义务,防止核武器进一步扩散。

化为乌有

然而,当世界正在期待5国联合声明将如何推动落实之际,今年2月普京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使一切美好的愿景化为乌有。

年鉴指出,尽管所有5个常任理事国做出联合声明,实际上仍在继续扩大其核武库使其现代化,也似乎正在提高核武器在其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性。尤其,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的背景下公开威胁可能使用核武器,导致美俄双边战略稳定谈判陷入停滞,其他核武国家也都没有进行军备控制谈判。

形势演变至今,军控专家普遍认为,因为普京发动侵略战争,未来几年将很难看到核武裁减有所进展。战争期间普京多次发出可能使用核武器的威胁声明,正在改变其他核武国家重新思考自己的核战略。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史密斯(Dan Smith)表示,过去1年虽然在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现在使用核武器的风险似乎比冷战高峰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高。

微妙变化

和去年1月相比,当前美俄中3国的核武库出现一些微妙变化。美俄两国完全具备”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俄罗斯可动用核弹头4,477个,陆基型与海基型略有减少,空基型维持不变。总体而言,陆海空3型战略核弹头各占26.5%、18%和13%,战术型核弹头高占42.5%,说明占比最少的空基型战略核弹头不能再缩减,而战术型核弹头的比重在加大,意味俄罗斯在关键时刻有动用战术型核弹头的倾向,至少可作为有力的威慑手段。

美国可动用核弹头3,708个,陆基型与海基型维持不变,空基型略有减少。总体来看,陆海空3型战略核弹头各占21.6%、51.8%和21.3%,战术型核弹头只占5.3%,显示美国核力量偏重隐蔽性高的水下潜艇,而战术型核弹头只有200个,远不及俄罗斯的1,912个,说明美国的核力量以战略威慑为主,动用战术型核弹头的意愿并不高。

再来看中国可动用核弹头350个,陆海空3型战略核弹头各占74%、21%和5%,目前没有战术型核弹头,说明中国的核力量强调战略威慑。目前海基型导弹射程约7,200公里,除非战略核潜艇前出太平洋深处,否则无法打击美国大陆,而空基型导弹射程有限,战略轰炸机的有效作战半径仅有3,000公里,难以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因此中国核力量主要以陆基型为主,并不具备”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除非中国推出下一代096型战略核潜艇及轰-20新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搭载远程弹道导弹才能扭转局面,而这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达到。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理事会主席、瑞典前首相勒文(Stefan Löfven)指出,在人类和地球面临一系列深刻而紧迫的共同挑战之际,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而这些挑战只能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

有而不用

问题是,当核武国家之间互相猜忌,又不断强化各自核力量的同时,如何保证世界不会走上核战争呢?这不禁让人想起美国核威慑理论大师谢林(Thomas Schelling)说过的话:核武出现后,世界军事战略更多的取决于威慑与胁迫。因此”把对敌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力作为讨价还价的力量”,成为核威慑理论的基础,保留核武而不用是最成功的策略。他认为,核武的破坏力足以使人类保持和平,也能吓阻有核国家之间的侵略。

谢林(Thomas Schelling)说,保留核武而不用是成功策略。(路透社图片)
谢林(Thomas Schelling)说,保留核武而不用是成功策略。(路透社图片)

如何做到核威慑,并非指核武国家的核武库要达到数量上的平衡,事实上也做不到,而是要使对方相信:保持克制是所有无奈选项中最好的选择。

谢林曾说,二战后没有发生核战争,是核武国家对核武器的有效和成功运用,不是在战场上,也不是针对人民的杀戮,而是运用核武器来获得影响力。相信他的论点仍有现实意义。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