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武力的边界

0:00 / 0:00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来谈中国和印度边界冲突的话题。

6月15日,中印两国在边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发生严重的军事冲突。双方没有使用制式武器和火力打击,但是激烈的肢体冲突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历年罕见。眼看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出现转机

一周后,形势逆转。中印两国边防部队6月22日在边境地区举行长达11个小时的第二次军长级会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这次会谈表明“中印双方希望通过对话磋商妥处分歧、管控事态、缓和局势。”

当前最受关注的是,中印双方边防部队已经同意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新德里的一位官员对《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说:“会谈在亲切、积极、建设性的气氛中进行。双方达成了脱离接触的共识。”不仅如此,这位官员透露,双方在会谈中还讨论了在拉达克东部(eastern Ladakh)所有摩擦地区的脱离接触方式,将由双方共同推进。

换言之,中印双方有意借着这次冲突,把边防部队脱离接触的范围从加勒万河谷扩充到另一个冲突点班公错湖(Pangong Tso)一带,避免事态升级。根据《印度时报》6月24日报导,双方边防部队脱离接触将采取“可核查”(verifiable)的方式逐步进行,内容似乎比以往的谈判更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中印边界冲突由来已久,双方部队和装备撤离的过程,将是一个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知情人士指出,下一步,真正的考验是中国解放军在班公错湖北岸建立的军事掩体、碉堡和观察哨站,是否能够恢复原状。印度对此非常在意。这将是观察中印边界是否进入一个稳定阶段的重要指标。

2020年6月15日,中印边防部队在边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发生严重肢体冲突。图为边界的一角。(Reuters)
2020年6月15日,中印边防部队在边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发生严重肢体冲突。图为边界的一角。(Reuters)

各有不同

从历史和现实层面上看,今后不论中印两国在边界的冲突有多大,都不足以形成打进对方纵深的战争状态,而偏向一种防御性质的反击战,在主权模糊地带来回攻防。因为,中印两国有各自的战略方向,虽不是平行的,也决不是对冲的。翻开历史,一千多年来,印度与中国并没有发生战争,说明双方的扩张方向不同,中国历代王朝几乎没想过要征服印度,而印度历代王朝也没有心思染指中国。

不过,中印的文化交流倒是很多,而且渊远流长。比如,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唐朝玄奘到印度取经,更是达到顶峰。公元十世纪,中印开始海上贸易。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印度许多地方,带动与当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国对印度的影响,也同样深远。比如,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丝绸传入印度,七世纪末中国的造纸术传到印度,九世纪后中国的制瓷技术也传到印度。

以上种种,都是文化层面。面对中印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及远海航行,就已经注定印度是中国的武力边界,鞭长莫及,硬要超越,很有可能拖垮中国。历史上,亚历山大的大军曾一路挺进直到印度河,就折返了。不是他打不进去,而是考虑到深入印度后出不来,反而丢掉他原有的江山。成吉思汗也是,他几乎扫平欧亚大陆,到了印度河止步而返。

强权界限

1962年中印边界爆发战争。图为双方在战前的对峙。(India Today)
1962年中印边界爆发战争。图为双方在战前的对峙。(India Today)

台湾历史学人叶书弘在他的著作《强权的界限》中说道,历史上的强权虽然不可一世,但他同样受到地形、气候与人文屏障所构成有形与无形的阻隔,难以跨越。一旦越界,牵制力量可能来自他所占领的区域,或是来自另一侧的地缘强权,也有可能来自强权内部,如篡位夺权,最终引起内战。

所谓物极必反,超出负荷,就是强权败亡的开始。历史上,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吗?强权既有界限,武力就必然有其边界。

毛泽东面对印度,不仅是一个特例,其结果更是令人不可思议。

1962年10月,中印发生边境战争。中国军队以一个月时间,击溃印度军队,结果不但没有让印度割地赔款,反而单方面主动停火,并且主动后撤。最终,中国占据边界西段的阿克塞钦地区,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这里是连接中国新疆和西藏的战略要道,必须守住。明明是一场胜仗,毛泽东为何要放弃边界东段,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富饶的藏南地区呢?

当时担任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政委的阴法唐,2005年接受《军事历史》杂志专访时说:部队确实存在这些疑问,有的还很强烈。有人说,9万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原来就是中国的,收复失土,既合理又合法,为什么要撤啊!而且撤回到高寒地带,路不好走,空气稀薄,呼吸困难,愈想心情愈沉重。

阴法唐说,那个时候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威望非常高,只要给战士说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大家都会认为是英明正确的,都会坚决执行。通过疏导,部队逐步理解边界问题不能靠武力解决,要通过和平谈判。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和外交斗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说,由于中国方面的资源补给在当时非常困难,打下去会因资源不继而守不住。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曾指出,“中印边界冲突中,军事后勤条件对印度有利,因为喜马拉雅山离中国的力量中心过于遥远。”

张文木认为,当时毛泽东考虑的重点不是占据,而是守住;不是如何进攻,而是进攻后是否能够撤回。一个成功的军事行动,不仅要考虑如何开始,更要考虑如何结束;除了打赢,还要思考如何消化战果。

就当时那段期间的中国安全形势来看。毛泽东在东部采取攻势,在其他战略方向采取守势。其中,还进行几次短促攻击,比如,1969年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与苏联进行的反击战、1974年在西沙与南越进行的反击战。这些短促攻击,都是为了能够长期守住中国边界。张文木说:如果1962年中国军队再往印度方向前推几十公里,并且死守不走,后果很可能全军覆没。

一个插曲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左)访问北京与毛泽东把手言欢。8年后中印发生边境战争。(维基百科)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左)访问北京与毛泽东把手言欢。8年后中印发生边境战争。(维基百科)

在爆发中印战争前的1959年5,毛泽东已经托人转告前印度驻中国大使尼赫鲁(R.K. Nehru),要他向印度高层转达中国的立场。毛泽东说:“印度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一千多年来是如此,今后一千年一万年,我们相信也将是如此。”毛泽东开门见山地说,中国的敌人是在东方,是美国帝国主义,而不是印度。“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

对于中印边界接二连三的冲突,毛泽东说:这不过是中印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不值得两国人民和政府为此而大惊小怪。形势到了1962年非打不可的地步时,毛泽东在中南海决定这次战争的性质,是一场“警告惩罚”性质的反击战,是要告诉印度当局,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换言之,毛泽东的这个决定,为战后主动停火与后撤埋下了伏笔,而且他也没有打算收回失土。战后,毛泽东评价中印战争,是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他还说: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

阴法唐回忆说,根据他的理解,毛泽东会采取这种策略,有一个更大的战略背景,就是不给美国和苏联介入中印边境战争的机会,而这正是印度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想要得到的,他确信美苏两国会支持印度,使他敢于对中国下手。如果中国战胜,占地不走,美苏两国必定介入,中国将陷入两强夹击的险境。

武力边界

由于印度政府拒绝解密,至今外界无法确知1962年印度为何要挑起战争。新德里电视台(NDTV)曾有报导,印度参加战争“并非根据自己的实力,而是因为认为中国方面不会做充分反应。”也许,尼赫鲁错判形势,认为有美苏两国撑腰,中国不敢反击。因此,许多历史学者批评尼赫鲁错判边境局势,而导致战败。

除此,阴法唐回忆当时还有一个动向:就是台湾蒋介石看到1958-1962年中国大陆因为大跃进导致大饥荒,中印边境冲突升级,以及苏联策动新疆伊犁塔城暴乱等形势,认为反攻大陆时机已到,因此制定“国光作战计划”。毛泽东获知后,紧急召见总参谋长罗瑞卿,调派大军进入福建,以防蒋军40万人登陆,并且告诫不要因为中印边境有事,而失去防卫重心:就是中国的战略方向是在东面,这才是真正的要害。

时至今日。中国的战略方向和当年的形势非常类似。强权有界限,武力有边界,对当前的中国和印度来说,都具有现实意义。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