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间接路线

中美战机频繁进入台海,双方在此地区的地缘战略博弈态势逐渐浮出台面;美国已经不避讳在台湾防卫上所扮演的角色,为今后美台军事协作埋下伏笔;拿破仑与希特勒以迂回的间接路线取胜,又以强攻的直接路线败亡;美国不仅以间接路线应对台海危机,更会以此作为美中大国博弈的总体思路。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

6月期间,台湾周边海域出现一个新的动向。中国战机密集进入台湾的西南空域,至少有7次,创下历年单月之最。同时美国的电子侦察机也频繁进入巴士海峡。双方你来我往,并未正面遭遇,但是出现的频率比往常明显增多,有可能常态化,使得美中两国在台海地区进行地缘战略博弈的态势逐渐浮出台面。其中,有两个动向未曾发生,非常罕见。

空中接触

6月24日,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的“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SCSPI),在推特上发布消息称,当日有4架美国侦察机在巴士海峡一带活动,包括2架P-8A、1架RC-135W及1架P-3C反潜巡逻机。问题是,美国海军P-3C反潜巡逻机已经退役,由P-8A取代,怎么还会出现P-3C呢?

美国国防部前中国、台湾、蒙古科科长唐安竹(Drew Thompson)6月26日在推特上说,P-3C反潜巡逻机最有可能来自台湾。他推测,这架飞机并非与美国飞机执行联合反潜任务,而是台湾军方看到美国P-8A反潜巡逻机在巴士海峡上空盘旋,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因此派P-3C来凑个热闹。

为了确认这件事。唐安竹隔日在推特上说:台湾国防部虽对这件事不做评论,但是他收到一些资深官员的简讯,证实P-3C是台湾的飞机,而且他们对这次飞行任务感到非常高兴。

由于美国和台湾没有邦交,也没有协防关系。台湾的P-3C虽然是凑热闹,美国军机也没有驱赶,说明美方同意与台湾可以保持高敏感度的空中“接触”。今后随着美台关系的进一步提升,类似的“接触”有可能取得更多的默契,而逐步出现协作的可能。

协训曝光

美台特战协训宣传影片曝光,说明美国已经不避讳在台湾防卫上所扮演的角色。红圈内秀出台湾黑鹰直升机标有“陆军”字样与“国徽”的画面。(视频截图)
美台特战协训宣传影片曝光,说明美国已经不避讳在台湾防卫上所扮演的角色。红圈内秀出台湾黑鹰直升机标有“陆军”字样与“国徽”的画面。(视频截图)

第二个动向是,多年来美军在台协助国军进行战备训练,内情从未曝光。最近,由美军特战第一总队拍摄的“EXCELLENCE”(卓越)宣传影片,罕见地向外公布美台之间特战协训的实况,并且秀出台湾黑鹰直升机标有“陆军”字样与“国徽”的画面。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但它所释放的政治信号很不一般。至少,美国已经不避讳她在台湾防卫上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态度上转变,既有因应当前美中地缘战略博弈上的需要,也为今后美台强化军事协作埋下伏笔。

今后美台的军事协作会呈现何种面貌?如果中国武力犯台,美军会以何种方式介入,才有可能取得成效呢?我个人认为,美国有可能采取一种"间接路线"的方式,不仅用来应对台海危机,更会作为美中地缘战略博弈中的一个总体思路。

间接路线

让我们先重温历史。所谓“间接路线”(The Indirect Approach)?是英国战略学大师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在他的名著《战略论》(Strategy)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希腊时代的战争,到二次大战希特勒的败亡,李德哈特在将近2,500年的时间跨度中,研究了30多场战争,共280多个战役,最终总结出“间接路线”是一条克敌制胜的最佳战略。

所谓“间接路线”战略,其目的是以间接的方式,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质上丧失平衡,最终产生一个决定性战果。其影响,虽然是物质的,更是心理的。从战略层面来看,最远和最弯曲的攻击路线,往往是一条真正的捷径。因此,间接路线反对直接强攻,而是以迂回的方式,从敌人的薄弱之处、侧翼及后方击败敌人。从战术层面来看,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表面上是数量和资源,其真正的基础却是指挥、士气和补给线上的稳定性。

拿破仑

法国皇帝拿破仑。(美联社资料照片)
法国皇帝拿破仑。(美联社资料照片)

以拿破仑为例。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并非从正面强攻取胜而得,而是经常以间接迂回的路线,从敌人的侧翼或后方,破坏敌人在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平衡,进而击溃对手。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在战争中,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是三比一。”换言之,物质条件虽然重要,但是战争的成败往往是以精神作为基础。

李德哈特认为,拿破仑对于间接路线战略的最大贡献,是他创造一个“战略性壁垒”(strategic barrage)的概念,就是拿破仑善于以迂回路线,绕到敌人的后方,利用天然屏障,构筑一条防线,又称“战略性壁垒”,等到把敌人的退路和补给线切断后,敌人必定向后方退却,仓皇之中又碰上拿破仑预先布设的防线,绝望中,军心瞬间溃散。这是拿破仑惯用的战法,无往不利,也是“间接路线”的最佳写照。

拿破仑的失败,起于1812年远征俄国。这时他采取直接路线,直奔莫斯科。他带领45万大军,沿着敌人可以预期的路线,展开直接性的强攻。他最擅长的迂回和奇袭战法,以及弹性用兵,完全没有派上用场。俄军则采取避战策略,不给拿破仑任何寻求具有决定性的会战机会,而避战本身就是一种间接路线。可以说,俄军是以间接路线,耗掉法军的士气,逼退了拿破仑的直接路线。地理条件和天候寒冷,不过是加速拿破仑的溃败而已。

希特勒

再来看希特勒的例子。初期希特勒横扫西欧,也是拜间接路线所赐。希特勒曾说:"在战争尚未发生之前,如何设法使敌人的精神先崩溃,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他还说:"假使我可以利用更好和更廉价的方法,来达到瓦解敌人士气的目的,那么我又何必一定要用军事手段呢?"

李德哈特认为,希特勒的军事思维和德国注重大规模会战的传统思想大不相同。他喜欢以敌后攻击方式,使敌人陷入战略性的瘫痪,对于正面攻击则侧重欺敌和牵制的作用。为此,德军的战术也完全配合间接路线的思路,避免正面强攻,沿着敌人期待最小的路线,和抵抗力最弱的防线,快速渗透前进。1940年5月,德军出乎预料地穿越阿登山区,由后方截断孤立的英法主力,造成敦刻尔克大撤退,堪称二战史上的经典之作。这种间接路线的打法,使得德国的机械化部队更能发挥闪击战的威力。

1941年6月,希特勒进攻苏联,为他敲响丧钟。此时,他已经在大战略的方向上完全放弃间接路线,以300多万兵力正面扑向苏联。德军发动攻击的日子是6月22日,比拿破仑早一天,也都在5个多月后全面溃败。

听众朋友也许会说,这些例子距今多则200年,少则80年。以今日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来说,恐怕不能适用。何况,这些例子和美国也没有直接关系。

2004年12月7日,俄罗斯军队在一场演习中模拟再现二战时期的莫斯科保卫战。(美联社资料图片)
2004年12月7日,俄罗斯军队在一场演习中模拟再现二战时期的莫斯科保卫战。(美联社资料图片)

义理相通

从时间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上说,这话也有道理。不过,我在这里有个提醒。技术有古今之分,智慧则没有古今之分。否则,李德哈特1954年写的《战略论》,不会流传至今,并被战略学界奉为经典。《孙子兵法》距今2,500年,是更为久远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如果它不合时代所需,也不会流传至今,被世界军事理论界奉为经典。所谓经典,就是它所揭示的战争原理已经成为放诸四海的规律,即使时代不同,义理却是相通。

另外,李德哈特在书中说到:间接路线的大战略不仅创立了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大英帝国也是这套战略的继承者,包括之后崛起的美国,也同样受惠。

苏联解体

1991年苏联解体。她虽然不是被美国以军事手段击败,却是在美国间接路线的战略下加速瓦解。1994年,美国知名的调查记者和政治顾问施魏策尔(Peter Schweizer),透过对当事人的独家访谈,写了一本令各方瞩目的著作:《胜利:里根政府的秘密战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Victory: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Secret Strategy That Hastene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7年后,新华出版社把它翻译成中文,并且改用一个更为生动的书名:《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也许一些听众朋友看过。

这本书透露,1982年,里根总统和少数几位亲信和阁员,制定一套包括经济战在内的隐蔽性战略,用来攻击苏联的弱点,包括暗中支持波兰团结工会挖苏联墙角、支援阿富汗和穆斯林游击队抗击苏联、通过与沙特阿拉伯合作而压低油价、暗中阻止苏联第二条穿越西伯利亚油管的建造、以秘密外交减少苏联取得西方的高科技,以及发展星球大战计划(SDI)来拖垮苏联等。

间接介入

事后证明,这场针对苏联而进行的经济战或资源战,虽然没有给苏联造成及时危机,但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这也许是上个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间接路线战略。如今,美中地缘战略博弈浮出台面,美台关系大幅提升。美国把台湾视为应对中国而采取间接路线战略中的一环,应该也不令人意外。

因此,美军以间接方式介入台海冲突,也许比直接介入更为有效,而且风险更低,也能长久维持。反观中国,如果以直接方式强取台湾,后果可能比预期更糟,带来的后遗症也更多。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