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围棋战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谈中国的围棋战略。

7月13日德国联邦政府首次提出《中国战略》。这份64页的战略指导文件,封面印着一张围棋照片寓意深长。背后传达的信息是:与中国打交道,就像下中国围棋一样的复杂和困难。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围棋是中国的国粹,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中国古人经常把它视为兵法。东汉经学大师马融写了一篇《围棋赋》,是最早专门论述围棋的辞赋。开篇第一句:”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意思是,纵观围棋的渊源可追溯于国之用兵之道,三尺棋盘就是士兵的拼斗战场。

远的不说,毛泽东也是围棋爱好者。他多次以围棋比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与策略问题,尤其在他的2篇重要著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多次提到围棋。

湖南湘潭大学教授何云波与博士生任晨,2021年3月在《湘潭大学学报》发表论文指出,毛泽东曾谈到围棋的起源,认为围棋一定是老祖宗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后,你搬一些黑石头围上自己的地盘,他搬一些白石头围上自己的地盘,开始争夺私有财产,后来演变成围棋。

中共经过长征到了陕北,有了新的根据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到,”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他还说,”如果棋盘太小,没有足够的回旋余地,那么,三十五计用完,第三十六计就用不上了。”三十六计是”走为上策”,此计用不上,代表无处可走。毛的意思是说,中国之大,总有立足之处,不必执着于一地,三十六计不会用不上 这是毛泽东在军事著述中首次提到围棋。中国就像大棋盘,中共的革命之路不能急于占领大城市,而是先在围棋的”边角”(棋盘的边和角,如陕北)站稳脚跟,等条件成熟伺机挺进”中腹”(棋盘中间部分),最后逐鹿中原。这是毛泽东面对中国革命形势而制定的围棋战略。

论持久战

进入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提出《论持久战》。他认为,对日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等三个阶段。中共一方面以游击战保存实力,另一面扩充地盘。毛泽东用围棋的”做眼”手法,派出大批干部到华北敌后地区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强调要像下围棋一样做几个”眼”,”眼”要做得活,做得好,以便和敌人长期作战。”做眼”就是建立根据地。

”做眼”在八路军的作战谋划与实施中得到充分贯彻。何云波与任晨在论文中指出,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把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形容为”围棋战”;129师师长刘伯承也说,129师的任务就是把毛主席的”围棋战略”具体化。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推进,与日军形成包围与反包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错的战争态势,如同下围棋。

毛泽东还关注一个更大的棋盘,就是中国抗日需要和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形成统一战线。他说,国际的条件,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并不孤立,这一点是历史上空前的,国际援助将是中国取得最后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和蒋介石期盼”抗日战争与世界大战相结合”的局面不谋而合。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成为同盟国的一员,抗战形势总体上开始转好。

解放战争完成收官

围棋对弈分为布局、中盘、收官三个阶段。布局是在棋盘建立有力地盘,同时限制对手发展,为中盘的战斗做准备。中盘是以多种策略进行攻防、扩张并影响对手,是比赛中最复杂和最具挑战的部分,需要深入判断全局变化和下棋技巧。收官是比赛进入最后阶段,大规模攻防和地盘争夺基本完成,棋手专注于封闭和保护地盘,消除对手的眼位,并计算最终得分。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伯尔曼(Scott Boorman)1969年出版一本着作《旷日持久的博弈—毛泽东革命战略的围棋解读》,内容分析毛泽东在陕北、抗日和解放战争的三个时期,运用军事策略与围棋的关系。

陕北时期,毛泽东在棋盘边角陕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他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占领中国大陆,这是围棋中的布局阶段。

抗日时期,毛泽东的围棋战略进入持久战的中盘阶段。他以全局意识,在敌后扩充根据地,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并配合国民政府正规作战而取得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大棋盘进入收官阶段。国共两党力量对比逐渐拉平,抗战胜利时中共正规军发展到130万、民兵220万,开始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最后以辽沈、淮海、平津等三大战役完成收官。

习近平和毛泽东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他也有自己的大棋盘。

香港《明报月刊》2016年12月号在一篇《习近平布下的现代围棋局》中指出,习近平大学毕业后曾担任国防部长耿飙的秘书。耿飙喜欢下围棋,他要求身边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学围棋,这样能训练大局观。为此习近平还找”棋圣” 聂卫平学棋。聂卫平说,习近平很早就学会围棋规则,在讲话中经常提到如”做眼”之类的围棋术语。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聂卫平受访时评点中日韩三国棋手的特点。韩国棋手下棋激烈,很有攻击性;日本棋手温和坚韧;中国棋手下的是势力围棋,重视平衡,目光看得较远。

" 一带一路 " 一盘大棋

如果习近平学会围棋的精髓,他的大棋盘应该很有全局观、很有平衡感。习近平在强军兴军的论述中提到,”一带一路”建设是统筹国家发展全局、加强对外战略运筹的”一盘大棋。”要把这盘棋走稳走好,必须提高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尤其海上战略通道更是关系中国经济和民生的命脉。但是这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必须加紧补上去。

习近平说,海军是最应该走出去、也是最适合走出去的战略力量。要坚定不移走向远海,拓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安全,营造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其实,”走出去”战略江泽民早于1992年提出,对准非洲、中东、中亚、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组织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打进这些地区,利用对方广大市场与丰富资源。当时考虑到西方可能从中阻扰,走得非常低调,强调闷声发大财。

习近平则不然,”一带一路”一起手就气势磅礴,出手阔气,推出一系列合作与经援项目,震动国际社会。当时有人担心,”一带一路”一下子把摊子铺得过大,恐怕带来过多的战略消耗,对中国远程发展不利,力量分散,为能力原本不足的军事力量带来沉重的战略负担。

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2月份的一篇文章指出,”一带一路”走上不归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中国自身经济放缓的双重影响,它的项目贷款大幅下降,2022年中国60%的海外贷款流向陷入财务困境的借款人,而2010年这一比例仅为5%。若不调整,习近平下的这盘大棋将会非常不乐观。

群起而围之

习近平的大棋盘有一项前人没有的特点,不断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和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江泽民的闷声发大财、胡锦涛的和谐世界,形成强烈对比,其结果引起国际社会群起而围之,特别是激发美国的战略觉醒。美国及其盟友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印太地区对中国形成自冷战以来,规模声势最大的战略约制(或说战略围堵)。北京坚持的一中原则,在美台两方几乎被掏空,应该说是习近平这盘大棋的最大战略失误。

德国政府首次提出《中国战略》,封面是围棋寓意与中国打交道,就像下围棋一样的复杂和困难。(德国联邦政府图片)
德国政府首次提出《中国战略》,封面是围棋寓意与中国打交道,就像下围棋一样的复杂和困难。(德国联邦政府图片)

中国和德国外交关系向来友好。去年中德双边贸易额接近3千亿欧元,中国连续7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然而德国联邦政府7月首次提出《中国战略》,对中国重新定位,指出中国正变得”对内更加压制,对外更具攻击性。” 德国对中国试图影响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表示担忧,对中国扩大与俄罗斯关系更是充满戒心与不信任。

今后德国的经济政策,以”去风险”为当务之急,德国不再希望在关键原材料和药品方面依赖中国,并且提醒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今后将承担更多金融风险,政府也开始缩减国家对在中国进行大型投资的担保。

在台湾议题方面,德国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是与台湾的”良好关系”仍有待扩大。台湾和中国之间的分歧只能通过和平方式和双方同意下解决,如果台海地区军事升级,将会影响德国和欧洲的利益。如今德国政府与中国打交道的心态已经改变,就像下围棋一样的复杂和困难。

平衡的艺术

围棋博弈本质上是一场持久战,激进主义不仅可能导致一场交战的失败,而且会将整个战局置于危险之中。围棋大师吴清源曾说,围棋是和谐的艺术。围棋在内部结构和双方对弈中,都有一种审美力量上的平衡。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只是大棋盘对弈中的一部份,如果带来群起而围之的局面,这中间肯定是出了大问题。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