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挥别旧梦 面对现实-看基辛格访京

0:00 / 0:00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谈中美关系,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日前访问北京说起。

基辛格是当今世界唯一和中国五代领导人打过交道的外国政要,访问中国一百多次。对中国来说,基辛格不仅是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关键人物,更成为中美关系良好发展的一个政治符号。

各取所需

基辛格以百岁高龄,按理说不必舟车劳顿访问北京。他的出现说明中美关系出了大问题,就像习近平说的:”中美两国又一次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52年前中美两国处在关键转折点,基辛格发挥重要作用。如今时过境迁,这位百岁老人还能如北京所愿,起到扭转时局的作用吗?

美国弗莱彻(Fletcher)法律与外交学院国际政治学教授德雷兹纳(Daniel Drezner)在政治新闻网站《政客》(Politico)撰文指出,北京高规格接待基辛格向外发出这样的信号:如果华盛顿恢复到十多年前的外交政策,两国关系将会转好。对基辛格来说,这次访问可以实现他卸任后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在国际事务上仍保持影响力。双方各取所需。

基辛格到了北京,7月18日首先会见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19日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20日面见习近平。基辛格自称以”中国的朋友”到访。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John Kirby)也说,这是一位公民的私人访问。遗憾的是,一个公民可以和中国国防部长会面交流,美国政府却不行,令人遗憾。

其实,基辛格不是普通美国公民,他还有一个身分:美国国防部国防政策委员会成员。基辛格从2001起担任到2020年11月,突然被免职而引起议论。有分析认为,这是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想要摆脱基辛格主导美国对华政策长达半世纪的影响力。拜登(Joseph Biden)总统上台后,基辛格被延揽请回。成员的工作是就国防政策问题向国防部长和副部长提供独立、知情的建议和意见。基辛格会见李尚福估计有其用意,可能有具体事项交流。

德雷兹纳指出,北京高规格接待基辛格,让人联想到中国处理对美关系特有的外交风格。几十年来,中国最喜欢美国政府指派专人处理对华事务。在小布什政府后期,由财政部长鲍尔森(Henry Paulson)穿梭其中;在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的3年里,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Thomas Donilon)受到重用。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没有类似的人居中传话。

时代改变

可以说,北京找上基辛格,显示挽回中美关系已无其他有分量的人选可找,另一面向美国表明希望回到过去,就像基辛格遵循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国关系友好发展,把这几年走偏的道路重新回到正轨、稳步向前。但如今,北京视一中原则几乎被掏空殆尽。中美大国关系也由全面接触转向战略竞争。

德雷兹纳不认为,基辛格能发挥过去的作用。因为他的声誉受到重创,他过去对华政策的失误和巴结权贵的企图,在不经意间变得更加清晰。这次他访问北京,再次提醒外界注意到基辛格的利益动机。

在此之前,美国政要卸任通常会写一本回忆录,偶尔发表外交政策演讲,或许担任非营利组织和智库的负责人。基辛格则不然,1982年他和他的继任者、福特(Gerald Ford)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创办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为大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这比智库提供的奖助金更有利可图。

基辛格对客户的卖点,是他能够进入权力走廊,以及提供权力核心中的内幕八卦,不仅在华府,也在北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基辛格一直抵制美国外交政策对俄罗斯和中国转向强硬,因为这会搞坏关系,威胁他与世界领导人接触的特权。

时代已经改变。德雷兹纳认为,习近平为基辛格举行盛宴,不会对美中关系带来丝毫影响。当共和党人批评拜登对中国态度软弱时,就会知道现在的政治环境对中国非常不利。

质疑 " 护栏 "

眼下最为外界关注的是,中美两国防长能否重启交流。中方希望美方能解除对李尚福的制裁作为条件。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7月21日参加年度阿斯彭Aspen安全论坛,驳斥条件的说法,并称制裁不应该是中国拒绝交流的原因。比如他和拜登内阁的一些成员被俄罗斯制裁,但并不妨碍必要时他们与俄罗斯方面进行接触。

沙利文驳斥中方关于美国应取消对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的制裁以启动直接会谈的说法。(美联社图片)
沙利文驳斥中方关于美国应取消对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的制裁以启动直接会谈的说法。(美联社图片)

至今中方仍拒绝与美国防长交流。拜登政府的立场很清楚,透过军方高层交流,避免发生错误、误判和升级。沙利文说,美方已经准备好承担责任,但是中方没有这么做,这是中方需要承担的责任。

李尚福2018年9月担任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期间,因涉及与俄罗斯进行大额军购交易,违反美国对俄罗斯实施的《反制美国敌人制裁法》,被美方列入制裁名单。该法主要针对俄罗斯干预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以及向克里米亚(Crimea)发动军事行动所做的反制。如果美国解除对李尚福的制裁,如同放弃原则承认错误,直接动摇该法的正当性。中国紧抓这点不放的用意也在于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美方不可能作为交换条件。

据沙利文实际接触的印象,中国政府担心在双边关系中设置拜登政府所谓的”护栏”(guardrails),认为这就像坐车系上安全带,自认安全无虞反而助长撞车事故,而且会让美国以更危险的方式行事。美方则试图解释,系上安全带是一个恰当比喻,可以大大降低车祸的成本和后果,在国际关系中是一件好事。

当前美国对北京新的外交方针是把竞争与直接会谈结合起来,防止两国关系陷入冲突。沙利文说,尽管美中关系本质上是竞争,双方会做出相互不喜欢的事,但不妨碍直接会谈。交流应该清晰和直截了当,把情绪、言辞和一些更大的哲学框架放在一边,只谈核心的实际问题,双方有可能建立稳定关系。

2020年10月底,中美两国国防官员通过视频方式举行首次危机沟通工作组会议,双方针对危机沟通的概念、预防危机以及管理危机进行讨论。中国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周波指出,这是中美风险管控一个新的机制,因为以往双方的磋商和协议,都是讨论各种意外相遇造成的事故或事件,从来没有出现”危机沟通”这个概念。不过,从这次危机沟通工作组会议之后,没有下文。

聚焦实际问题

周波表示,历来中美两军相遇时,美国关心如何避免碰撞的战术问题,但是中国视为战略问题,认为美方不来中国周边海域才最安全。虽然中美双方讨论同一个问题,却不在同一个层面,很难达成共识。

问题是,中国周边海域都是领海之外的国际海域或公海,是开放性水域。中国海军走向远海,难道不走其他国家领海之外的周边海域吗?日本是否可以质问,中国军舰为何多次穿越对马海峡航向日本海;美国也可以质问,中国辽宁号航母编队为何到关岛以西约500公里处巡航,进入航母舰载机作战半径之内。

美日两国不会质问中国,因为这是国际法允许的,美日两国要做的是监视警戒、寻求对话,防止意外发生。目前中美海上危机管理机制,主要包括高层互动、沟通与交流机制和军事行为规则等3大类。不过,双方对于议程设置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中方关注主权及国家安全等战略问题,美方希望谈具体的行动安全事项,难有交集,而且这些机制不具任何约束力,难以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

这就是沙利文所强调的:把情绪、言辞和一些更大的哲学框架放在一边,只谈核心的实际问题。实际问题就是战术问题,涉及具体的危机管控。战略上不构成问题,因为国际海域对任何国家船舰和飞机都是开放的,解放军也这么做。随着中国海空兵力投射能力增强,以后更会这么做。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

北京对于中美关系发展有一种偏差的主观意识,只要双方关系倒退,完全是美方主动挑衅,是美方未能与中方相向而行,要求美方承认错误,及时踩剎车,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有事,美方必须为此承担全部责任和严重后果。

会谈还没举行,就定性对方有错在先;中方同意会谈,是文明大国的宽大为怀。谈到实际问题时,拿出宏大叙事作为搪塞;会谈一旦失败,就说对方刻意刁难。只有顺从北京,才是走正确的道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

中美关系不可能走回基辛格的时代。那个时代制定的原则也不可能永久不变。重温旧梦,只会离现实愈来愈远。

华府之所以殷切期待美中两军高层交流,不是有求于谁的问题,而是尽可能在交流对话中做得周全,把冲突风险降到最低。如果一方推拖敷衍,一旦发生冲突,国际社会可以看清谁应该负最大责任。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