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来谈日本军事发展的最新动向。
日本防卫省7月22日公布2022年版日本《防卫白皮书》,篇幅500多页,共分4大部分,内容涵盖日本周边安全环境、安全保障与防卫政策、日本防卫3大支柱,以及构成防卫力的核心要素等。全篇图文并茂,巨细靡遗,堪称是世界最详尽的防卫白皮书。
全新挑战
今年防卫白皮书新增一个”焦点”(FOCUS)内容,简要说明日本防卫最重要的4个面向,作为全篇主轴,并且单独成册浓缩为40多页。另外还制作20多页的中文版摘要,提纲挈领,让人一目了然。其宗旨可以用一段话来说明:
日本的安全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威慑力和坚实的日美同盟才能确保和平,并且着重于太空、网络、电磁空间以及尖端技术领域,最终创造对日本安全保障有利的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换言之,日本的”专守防卫”政策已流于形式,开始强调威慑与反击,从消极防御转向积极防御,打破周边和地缘实体限制,进而面向广袤千里的印太地区。
《防卫白皮书》指出,日本面临的安全挑战首先是中国的军民融合与军事“智能化”(运用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以改变作战样式)。同时中国加快研发高超音速滑翔武器,推进无人机的研发和列装,前者即东风-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已经服役,后者飞越冲绳本岛与宫古岛之间空域对日本西南岛屿构成威胁。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说,中国在东海和南海试图以武力单方面改变现状,对台湾摆出不惜动武实现统一的架势,地区紧张局势日益加剧。
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也是以武力单方面改变现状,企图动摇包括亚洲在内的整个国际秩序,将影响印太地区,可能导致俄罗斯在北方领土和千岛群岛周围地区的军事活动进一步增加。
俄罗斯使用“混合战”手段,除使用武力,还对互联网进行网络攻击和散布虚假信息,作战样式发生改变。由于中俄联手,今后国家间的战略竞争愈演愈烈而使形势更加复杂化。为此,《防卫白皮书》预测今后印太地区安全环境将出现,中国在尖阁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周边,以武力为后盾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以及在南海加剧单方面改变现状和制造既成事实。
在台海方面,从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到拜登(Joseph Biden)政府,美国都明确表示协防台湾,中国则把台湾视为核心利益而不可能妥协,因此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可能更加明显。台湾周边局势稳定不仅对日本的安全很重要,对国际社会的稳定也很重要,日本需要以更大紧迫感观察这一局势。
《防卫白皮书》提到台湾部分有10页篇幅为历年之最。但是并未提出如前首相安倍晋三力主”台湾有事”等同”日本有事”,也等同”日美同盟”有事的罕见之举,而是把台湾议题国际化,强调拜登政府在美日峰会、G7峰会、美欧峰会等国际会议上,反复提及”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否定北京把台湾问题视为内政。白皮书的挺台力道虽不及安倍,但终究表达台海冲突的本质与实情。
威慑力
面对严峻的安全环境,《防卫白皮书》提出,日本需要最低限度的防卫力,但是真正创造和平的关键是”威慑力”,是一种让他国认识到无法侵略日本,而放弃侵略企图的必要防卫力量,对保卫日本安全、阻止他国以武力改变现状,以及维护区域稳定都不可或缺。可以说,拥有”威慑力”是今年防卫白皮书最迫切的呼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美同盟,但日本更强调反求诸己,才是防卫的根本之道。
在安倍主政时期,对”威慑力”做出简单定义,就是“防止冲突的力量”,可以降低日本被外国攻击或卷入冲突的风险,也是安倍内阁致力于和平与安全立法的目的之一。不久”威慑力”被理解为“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而引起轩然大波。
今年1月底,岸田文雄政府正式启动关于修改《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探讨作业,包括是否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在内的威慑力,以及如何应对紧张升级的台湾局势是焦点所在。修改作业中最大的论点是威慑力的方式,长久以来基于日美的角色分工,日本并不拥有威慑力的实际装备。如果岸田内阁决定拥有威慑力,将成为日本战后安保政策的转折点。
日本《共同社》引述政府消息人士的话说,提出”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的背景,是中国和朝鲜大力发展高超音速导弹,力图突破日美导弹防御网。为此日本不仅需要防守,还需具备有助于威慑的打击能力。然而,如何严格定义允许攻击敌方基地的条件、攻击方法和目标并不容易,政府需履行对国民解说的责任。
源头打击
今年7月11日,岸田文雄领导的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大获全胜,使岸田更有底气指出,将在5年内从根本上强化日本防卫力,包括”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在内,但此时他改口为”反击能力”。他还说,强化防卫力”不排除任何选项,并开始进行现实性讨论。”据《共同社》针对新一届参议员的问卷调查显示,赞成日本为自卫而拥有对敌导弹发射基地攻击能力的比例达51.6%,反对者占24.8%。
其实,早在1956年鸠山一郎首相主政时期对此情况已表明立场。若日本遭到制导导弹攻击,而又没有其他手段可以防卫时,日本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来防止这种攻击,比如打击敌方导弹基地,这属于自卫范围。
当时是针对苏联。1950年苏联开始装备射程达270公里的P-1型弹道导弹,之后陆续发展射程600公里的P-2型和射程3,000公里的P-3型弹道导弹。1956年中国成立导弹研究机构,开始仿制苏联P-2型导弹,1960年试验成功,命名”东风1号”。可见鸠山早有设想,反击之道直到今天开始成形。
《防卫白皮书》指出,宪法允许日本保留最低限度的防卫力,具体限额是相对的,可以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军事技术水平和其他条件而改变,并由国会通过审议年度预算和其他事项来决定。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拥有所谓的进攻性武器,即能对对方领土造成灾难性破坏的武器,因为它超过自卫所需的最低限度,例如洲际弹道导弹(ICBMs)、远程战略轰炸机和进攻性航空母舰等。
然而实情并非如此。以目前日本的军事实力早已超出最低限度的防卫要求。
尖端技术领域
2021年10月,日本出云号护卫舰完成首次改装,并在美国海军陆战队2架F-35B战机的支持下,进行起降操作的教育和培训以及验证测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日美两军之间的相互操作性,更强化日美同盟的威慑和应对能力。
事实上,满载排水量达2万多吨的出云号是直升机航母,但日本称其为护卫舰,规避宪法限制,一旦日本采购的第5代隐身战机F-35B上舰形成战力,作战半径约1,000公里,火力覆盖整个东海,将成为名符其实的进攻性航母。
据《共同社》报导,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今年7月24日在鹿儿岛县发射观测火箭,为开发高超音速发动机进行试验。火箭上部搭载的发动机模拟装置分离后的速度达5.5马赫(5.5倍音速),时速超过6,500公里。据分析,因宪法限制日本发展高超音速导弹不走助推式滑翔弹道导弹的路径,而改采技术难度更高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方式,开发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说明日本具备发展新一代导弹的技术实力,有可能后来居上。
就目前而言,日本已经拥有发展威慑力的若干实际装备和技术储备,而且把重点放在太空、网络、电磁空间以及尖端技术领域。
《防卫白皮书》指出,今年起重新组建太空作战群、网络防卫队和电子作战队,同时加快研发能够利用电磁力以高初速连发炮弹的电磁轨道炮系统(Railgun)。为应对无人机饱和攻击,也在加快验证高功率微波(HPM)技术,并且积极推进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的高自主性无人机与下一代有人战机协同作战的研究。
明日战争
这些技术主要面向明日战争,很有开创性。为发挥联合作战效能,日本防卫省开始研议设立统合司令部,以及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的统合司令官,把太空、网络、电磁波在内所有领域的战力进行有机整合。不出几年,日本的军事力量将以新的面貌展现在印太地区,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扮演更积极的防卫角色。
如此一来,日本是否重现二战时期带有高度侵略性的军国主义色彩?答案是不会。日本是议会内阁制的民主国家,文人领军制度早已确立,内阁设有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审议有关日本安全的重要事项,又有民意和媒体监督,更重要的是还有美国的控制,不可能让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主持、制作: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