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反航母作战-看山东舰担任假想敌

0:00 / 0:00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

9月的台海形势又有新的变化。

台湾国防部长邱国正上周指出,最近敌情异常,中国军机9月17至18日晨间有103架次在台湾周边活动,出现自今年4月以来的新高,对台海及区域安全造成严峻挑战。随后,台湾国防部首度公布解放军地面部队,在距离台湾约300公里处东山大埕湾区域的演训动态。

实案化对抗性演训

不仅如此,山东号航空母舰编队9月中旬结束在西太平洋演训,一度靠近台湾东南方海域60浬(约110公里)。邱国正说,山东舰这一次出来不到2周,期间和南部战区编组的舰队一起担任假想敌,东部战区扮演防卫军,连同空军在台湾东部外海做了很大的演训。

台湾的国防部长邱国正 (路透社资料图片)
台湾的国防部长邱国正 (路透社资料图片)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对山东舰担任假想敌的最新研判。担任假想敌就是模拟美国航母打击群与东部战区海空兵力进行攻防战,演训区域设想是今后的交战海域。综整来看,9月中旬解放军海空兵力在台海周边与西太平洋的演训活动,呈现去年夏季以来以”封控”台海为主轴、以”拒止”美日为策应的特点,藉此滚动完善作战方案计画,逐次塑造在台海地区有利的战略态势。

就性质上说,这是一次”实案化对抗性演训。”从本土延伸到境外预定的海空域,以台美两军为对象,动用两个战区相互攻防,以体系对抗方式进行,使用的海空兵力为历年之最。

《解放军报》9月23日在要闻版中指出,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习近平主席视察西部战区时,强调部队”加强实案化对抗性训练,”要针对特定作战对象、作战任务和作战环境,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作战预案和战法训法。该训练是对未来战争的先行检验,是和平时期最接近实战的军事训练方法。重点是紧盯强敌对手,多想一些制强胜强之策。

实案化训练比实战化训练更具体,主要是针对任务部队的职能、装备、战法和作战方案,藉由训练做出相应修改并加以完善。主要对象是防区部队和预定的任务部队,就是强化不同战区一线作战部队专攻的战术战技和战法,提升战区部队专案而非一般性的实战能力。

这次山东舰担任假想敌,目的是研析美国航母打击群的作战特点,立足于防卫,进而破解对方。航母打击群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主战系统,是美国强权和兵力优势的象征。解放军多年建立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A2/AD)能力,以美国航母为主要目标。

逼退它,代表中国军力具备战略制衡能力;击伤它或使航母失能,更能说明中国军力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因此,反航母作战是当前和未来解放军的作战重心,如今在相关的演训上已然跨出第一步。

模拟攻击航母

《美国海军研究协会新闻网》(USNI News)2021年11月指出,据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军方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方的若羌地区,建造美国航母和至少2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全尺寸模型设施。该地区附近曾是中国测试有航母杀手之称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的靶场。

报导称,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在沙漠中建造航母模型。自2003年以来,1个与航母相同比例的混凝土平台,一直被用作模拟攻击航母的目标,位于双城子导弹试验场(据称就是今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该平台多次被击中,也经常被修复。

在若羌地区新设立的航母和美国舰船模型更为先进。这里有一个庞大的轨道系统。在6米宽的轨道上有一个75米长的军舰模型目标,上面有许多直立杆,可能用来安装高速传感器、摄像机或雷达反射装置,模拟舰船的上层建筑。还有垂直发射系统、烟囱、直升机停机坪,以及靶场量程仪器等模型设施。这些设施可以模拟目标捕获和测试有关的目标。

据美国五角大楼公布资料显示,经证实2019年7月中国火箭军首次向南沙群岛以北海域,发射6枚射程约1,500公里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2020年8月火箭军从浙江和青海,向海南岛东南方至西沙群岛北部海域各发射1枚东风-21D和射程约3,700公里的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据称是对美国战机和军舰在南海地区频繁抵近侦察的一种回应,但未经中方证实。

从新设立的靶场设施可以看出,解放军正在继续投资针对美国航母打击群的威慑力量。在中美大国竞争逐渐转强的态势下,火箭军的主要目标是使美国航母打击群在整个西太平洋地区都面临反舰弹道导弹的威胁。

中国建立反航母战力已有相当岁月,从模拟攻击沙漠中的固定航母模型,到搜索轨道运送的移动目标,再到向南海发射反舰弹道导弹攻击靶船,如今发展到在境外预定海域,实施山东号航母扮演假想敌的模拟攻防演练,出现实案化对抗性演训的场景,应该说有了显着进步。

假想敌必备条件

这次山东舰担任假想敌,会做出哪些动作呢?邱国正没有说明。按常理有一些必备的步骤和考虑因素:

首先要组建一支类似敌对国家的舰队,包括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等,以此模拟真实的作战场景。这部分中国已经做到,船舰的性能却不同。中国航母是常规动力,舰载机采滑跃式起飞。美国航母是核动力,采蒸气弹射起飞,导致海上自持力和战力有很大差距。但毕竟航母编队的规模已经具备。

第二是模拟对手行为,包括航母的位置、航线、速度和行动模式,看起来像潜在对手,具有实战性和临场感。第三是模拟一系列潜在对手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如空中巡逻、导弹发射、搜寻和追踪行动等,同时测试己方舰载机和舰队的反应能力。第四是评估和反馈,模拟演练结束后,山东舰需要评估分析模拟中的表现,厘清弱点并提出改进意见,提高舰队的备战水平,推动后续的模拟演练。

由于是第一次航母担任假想敌,估计以探索尝试为主,不太可能面面俱到,用兵力度有限,也可能是摆出一种姿态,释放具备反航母作战的某种政治信号。无论如何,解放军在封控台海、拒止美日的实案化对抗性训练中,已经跨出重要的一步。

反航母作战流程

据中国航天科研单位专业期刊的研究报告指出,反航母作战有别于对单艘舰船的打击,反舰导弹面临的战场环境,是与整个航母战斗群进行体系对抗,取决于多方作战力量的协同配合。它的基本作战流程可分为目标探测识别、作战准备、火力打击和毁伤评估等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有下列几项:

一、在目标探测识别阶段:利用地基天波雷达或广域侦察卫星首次发现目

标。接着指挥系统对目标进行确认,若确认是目标航母,着手制定侦察策略,调动侦察卫星资源或派出无人机,对目标区域进行精确侦察。

二、在作战准备阶段:采用精确侦察手段对目标航母进行定位跟踪,利用战场环境下的卫星对目标区域的风向、降雨与电磁环境进行侦察,分析航母航向和导弹使用约束等条件。同时作战指挥中心对各种侦察数据进行信息融合,制定攻击方案,向导弹装订目标坐标,完成导弹发射前的准备及测试。

三、在火力打击阶段:导弹平台接收发射指令并完成导弹发射,实现对航母

打击。

四、在毁伤效果评估阶段:通过侦察卫星、无人机等平台对目标进行监测,并通过高分辨率图像、目标航速、雷达特征等数据,综合判断航母毁伤效果,决定攻击任务是否结束或进行下波次攻击。

以上反航母作战的每个环节,从目标探测、识别、跟踪,到导弹的机动和突防能力,再到导弹的命中概率和毁伤威力,解放军做到什么程度,外界很难判断。因为都没有经过实战考验,中美双方也许有一些相互对峙和干扰,也没有真正下过重手。

关键海域

除了西方专家的看法,中国一些专业期刊也多次提到,在陆基设施建设方面,南海多个机场如今形成犄角之势,雷达网密布,作战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使得南海逐步成为解放军的优势战场。但是东海方向,尤其是日本、冲绳、台湾所构成的第一岛链以东地区,中国缺乏体系力量支持,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还无法有效覆盖,不利于中国军队在该地区作战。

进一步说,第一岛链到第二岛链之间的海域,将是中国实施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的重要区域,也是中美两国制海权之争的关键海域,而这片海域恰恰是解放军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薄弱环节,需要很大的投资和力量建设,以及更多的实案化对抗性演训将其补足。反过来说,美国海军”分布式杀伤”(Distributed Lethality)的作战概念也在这片海域实施。

”分布式杀伤”就是针对中国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的提升而提出的,它把以航母为中心的作战编队形式化整为零,强化每艘舰船的攻击能力并实施兵力分散布置,降低整个编队被攻击的风险,同时增加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的难度。如果解放军对这个作战概念的理解不深入或不够全面,今后在实战中可能要吃大亏或误判整个作战态势。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