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10月份,有两则重要新闻,都和中国与俄罗斯有关。如果这两则新闻所报导的内容都能落实并能持续下去,那么一个新的战略协作动向,有可能在中俄两国之间开始逐步形成。
金砖五国
一、中国、俄罗斯和南非将在11月底首次举行海上联合演习,演习地点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海域。地缘上,中俄两国和南非相隔万里。但经济上都属于新兴经济体成员国,也是金砖五国(BRICS)的成员国,另外两国是印度和巴西。
中俄两国举行海上联合演习从2012年以来逐渐形成常态化,演习地点由近而远,去过地中海,远至波罗的海,与南非海军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交汇的海域,举行多边海上演习还是首次出现。从这里可以隐约看出,中俄海上联合演习开始从双边扩展为多边,从军事领域向经济领域延伸,强调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并重,并且以多边军事合作为手段,维护各自所在的区域经济体的利益。
这有可能是中俄两国形成新的战略协作前的一个征兆。也许,这次演习会逐步扩及金砖五国所有成员国,除了南非,还邀集印度和巴西一起加入。
二、10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在第十六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Valdai Discussion Club)公开宣布:俄罗斯「将帮助中国建造导弹攻击预警系统,这将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因为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这种系统。」
![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10月3日在第十六届「瓦尔代」(Valdai)国际辩论俱乐部公开宣布:俄罗斯将帮助中国建造导弹攻击预警系统。(视频截图/路透社)](https://www.rfa.org/resizer/v2/JBW3F6NCPQGKKGUQEFXPG6EH44.jpg?auth=c016dd6c29c4b87971f95dcc47750f6660796fdac469f682d7b78b7c7309b6b7&width=800&height=443)
中俄两国没有军事同盟关系,也就没有盟国之间应尽的义务。在此前提下,俄罗斯帮助中国建造导弹攻击预警系统,会走到哪一步?是否建立某种新的战略协作关系,比传统的盟国关系更加紧密呢?
今天我来分析这两个问题。
莫西军演
首先来看海上联合演习。根据南非国防在线新闻(DefenceWeb)报导,这次演习代号为「莫西」(Mosi),是南非首次与中国和俄罗斯海军举行联合军演,预定11月底在开普敦附近海域展开。三方参演的兵力目前尚未公布。但演习的主题已经确立:聚焦在海洋经济,并且以共同行动,确保海上运输和海上经济活动等安全。
中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马友君指出,这次军演是中俄两国军事合作的延续。面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成员国,也是金砖国家,除了加强经济合作,也需要军事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使得新兴经济体国家更加团结,进而扩展合作范围。他认为,这次3国的海上联合演习主要是体现以上思路。同时,海上联合演习可以加深与非洲的关系,以及中俄两国和其他金砖国家的合作。
因此,中俄海上联合演习转向南非,有深刻的地缘经济含意,不仅面向非洲,更是着眼于金砖五国所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市场。中国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院长徐辉少将上个月参加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时说,时代变了,今天是地缘经济合作超越地缘政治竞争的时代,而且地缘经济的合作可以带来共赢。换言之,一个带有地缘经济效益的军事演习,远比纯粹的地缘政治下的演习,带来更多实惠,也容易被人接受。
战略延伸
这应该是中俄两国军事合作向南非延伸的战略考量,也是中俄两国形成新的战略协作关系过程中的一次摸索与实践。听众朋友也许会问,未来印度和巴西有可能加入金砖五国联合海上军演吗?我认为,有这个机会。因为,南非、印度和巴西等3国,从2008年以来就共同举行了名为「IBSAMAR」(伊萨马)的海上联合军演,地点在南非和印度沿海。演习的基础,是基于共同的民主价值观、经济利益和海上合作。
中俄两国虽然不是民主国家。但在地缘经济的利益驱动下,今后金砖五国有可能形成某种海上军事合作机制,便于维护区域经济体的利益。
![中俄两国军事合作向南非延伸的战略考量,也是中俄两国形成新的战略协作关系过程中的一次摸索与实践。(资料图/法新社)](https://www.rfa.org/resizer/v2/44SQWUC4F7V36DIASG35JEMBJU.jpg?auth=2a3b17eb38c378cab3d71972288afe1564aa2e179c36da41f6b64b298705a6ce&width=800&height=450)
再来看第二个动向:俄罗斯将帮助中国建造导弹攻击预警系统。俄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预警系统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卢加宁(Sergei Luganin)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说,帮助中国的目的是要建立战略平衡。而该所高级研究员卡申(Vasily Kashin)说的更直接,帮助中国建立导弹攻击预警系统,能使俄方获得中国在南部和西南部建设中的基站数据,进而提升面对美国核潜舰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可能对俄罗斯发射导弹攻击的安全性。同时,中国也可以获得俄罗斯在北极圈内的基站信息,争取预警时间。
卡申认为,这种合作前所未有,证明俄中两国联盟的事实,它比中俄关系中的任何政治声明都来得重要。
其实,中国在1964年就开始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又称”640工程”,共有5个工程项目:包括以导弹反导弹、以超级大炮反导弹、以激光反导弹等3个拦截项目,预警雷达系统是第4个项目,第5个项目以研究弹头再入大气层的物理现象为主。到了1972年,由于美国和苏联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反导条约,ABM),再加上技术不足、经费有限,除了保留激光破坏原理与核电磁脉冲技术这两个项目,其他”640工程”项目均逐年停摆。
卡申指出,中国曾经建成两套导弹攻击预警系统,在1980年代期间运行,可以观测远方飞来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但使用费用高昂,效果不好,最后被迫关闭。从2010年代开始,中国再次试图建立导弹攻击预警系统,包括远程地基雷达站网。但这些基站的性能与俄罗斯和美国的相比明显落后,不能满足军方指挥部门的要求。
此后,俄中两国在战区反导领域有过一定的合作,包括俄罗斯向中国出售S-400防空导弹系统。从2016年起,俄中两国还进行战区防空反导计算机模拟联合演练,是两国军事合作的一项突破。如今,俄罗斯要帮助中国建立导弹攻击预警系统,可以说前所未有。
美国领先
接着来看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在导弹预警系统领域有哪些不同?
应该说,俄罗斯和美国的导弹预警系统各有特点。美国以预警卫星为主,俄罗斯侧重地面远程预警雷达。前者居高临下,较具优势,但成本太高,后者成本较低,也能满足预警要求。目前俄罗斯的红外预警卫星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称为“集成空间系统”(EKS),以“苔原”(Tundra)卫星为主,目前在轨卫星有3颗,预计2021年能够达到11颗。反观中国,2017年发射第一颗红外预警卫星,目前也仅有这一颗,因此建立导弹预警能力才刚刚起步。
![美国红外预警卫星“天基红外系统”(SBIRS)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Image: Lockheed Martin)](https://www.rfa.org/resizer/v2/NUQTHCCRY2SOGFYIV7OYV5QREE.jpg?auth=db9b3f44de00c65047bfdb7cda3a38abf39c4544f581bb7c5ebb30419f2f48a3&width=800&height=449)
美国的红外预警卫星目前发展到第四代,在轨卫星由第三代的“国防支援计划”DSP卫星和第四代的“天基红外系统”(SBIRS)组成,共有8颗,预计2021年达到10颗,并且还将推出由7颗卫星所组成的天基红外后继系统,能够对所有类型的弹道导弹在发射的助推阶段提供预警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了追踪高超音速武器,美国将发展由小卫星组成的下一代预警卫星系统,能够全方位增强美国的天基预警能力。进展速度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地面远程预警雷达方面,俄罗斯已经部署7部新型沃罗涅日(Voronezh)系列预警雷达,可以同时监控500个目标,最大探测距离6,000公里,能够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卫星,以及各种气动目标进行实时跟踪和精确定位,可为俄罗斯反导拦截系统提供20-30分钟的预警时间。美国则有铺路爪长程预警雷达(PAVE PAWS)系统,在欧美和台湾部署共6部铺路爪系统,作为地面远程预警雷达的主要力量。至今,中国还没有类似沃罗涅日和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系统。
防御层面
根据俄罗斯《商业日报》(Vedomosti)披露,俄中两国最近签署一项6,000万美元合同,内容是俄罗斯向中国提供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相关的”软件”。专家判断,这种”软件”可能偏向导弹防御指挥系统层面,而不会是高敏感度的决策层面,目的是通过软件优化,使俄中两国的导弹防御指挥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容,共享追踪数据以扩大预警范围。
总体来看,目前俄中两国在战略导弹领域的合作是在防御性质的预警层面,而非攻击层面。未来双方的合作能走多远?是否比盟国关系更加紧密,还有待观察。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