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拿破仑-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谈一个新话题,一部正在世界各地热映并广受好评的史诗级电影《拿破仑》(Napoleon)。

这部电影出自英国著名导演和制片人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首映就获得媒体高度评价。有历史学家批评,电影的一些剧情不符合真实历史。但不管怎么说,拿破仑的军事成就举世公认,他的每一场战役不论胜负都被当作教材,其中一些战役被视为经典,直到今天还影响人类的战争。

法国征兵制度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拿破仑两者皆有。台湾已故的知名战略学者钮先钟曾说,拿破仑在初期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是他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遗产,其中第一项是征兵制度,也就是全民皆兵。1794年底,法国陆军总数超过100万人。庞大兵源使法军在任何战场上都能获得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也使得法国指挥官敢于打硬仗。拿破仑的军团靠征兵制度建立,他远征俄国率领近50万人,兵力规模欧洲之最。

可以说,拿破仑是法国征兵制度的最大受益者。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当天,拿破仑并未死心,他还盘算可以再召集包括国民军和留守部队在内的30万法军,以及紧急征集10万新兵,并且信誓旦旦可以击败反法联军。结果他未能如愿,否则拿破仑很可能发动一场比滑铁卢更大规模的会战。

全民皆兵还有其他好处,它会使士兵为国家而战,而不是为国王和贵族。拿破仑曾说:”全民征兵组成的是公民军队。”法国士兵唯一的动机是出于荣誉感,如果战败会深觉屈辱;其他国家的士兵是出于义务,失败则无动于衷。这种荣誉感使法国士兵义无反顾,拿破仑自豪地说:”在欧洲,法国士兵是唯一可以坚持空腹作战。” 基于强烈的荣誉感,对法国士兵只要做到公正严明,外国军队的士兵则需要严厉的军纪。

以战养战

征兵制度的结果,使战场上的军队规模变得庞大,以前依赖后方运补的办法行不通了,如何为大部队提供后勤补给成了大问题。法国大革命的遗产之一是”以战养战”的做法,也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因粮于敌,”在敌国就地补给。拿破仑在全盛时期曾说:”知道如何从你所占领的国家取得各种供应,构成战争艺术的大部分。”显然,拿破仑对这套”就地征收”的做法很有心得,并成为他四处征战的战略基础。

有分析指出,就地征收是法国大革命唯一真正的创新,过去没有这种观念和做法。拿破仑因缘际会,把革命时代的遗产做到高效运用。

AP02030801925.jpg
1812年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后,思维和坚毅大不如前。(美联社图片)

"师"的灵活与弹性

就作战体制而言,法国大革命时期曾在军队实施”师”(Division)的编制,打破过去过于庞大的建制形式。它由1个军(Corps)划分为2至3个师,每个师由步兵、骑兵、炮兵和补给部队组成,约有1万人,合成性高,具备所有作战要素。每个师沿着自己的路线行军,分散作战,也可以相互支援。这不仅可以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也能保持用兵的灵活性与弹性。

英国军事史学家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在他的传世之作《战略论》(Strategy)中指出,法国的革命精神不仅创立一支国民军,同时创造新的条件与活力。法军在行军和战斗中,都是每分钟走120步,他们的敌人却坚持每分钟走70步的传统规定(法军脚程快了71%),因此法军可以迅速调动,随时把攻击力量集中在选定的要点上。拿破仑称此为”动量乘速度”的原理,可兼用于战略和战术。

拿破仑依靠军队的机动性,不仅能对敌人发动奇袭,选择有利的战场环境与敌人作战,也有助于通过伪装、分散和迅速集结兵力,隔离并击败敌人部分兵力,实现”分而治之”的战术,再以分进合击重创对方主力。其关键在于速度,背后是灵活的军队编制,在拿破仑手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上种种可以说时势造就了拿破仑。

不过也应该看到,法国大革命的遗产在拿破仑掌权之前已存在多年。但法国军队在这段期间的表现胜败参半并不突出,直到拿破仑出现才有惊人战绩。短短几年,拿破仑使法国成为欧洲军力最强国家,并且支配整个欧洲大陆。不能不说是拿破仑的个人因素,成就一个新的时代。

集中火力于一点

从战术看,拿破仑最擅长运用炮兵。他10岁进入布里埃纳(Brienne)陆军军校(法国少年军官学校),前后5年。拿破仑在日记里说:在军校”别人都说我除了几何之外别无所长。”可见他的数学很好,很适合炮兵专业。之后拿破仑转往巴黎军官学校。他自己说,他天生就是一个军人。

1793年拿破仑攻克土伦,开始崭露头角,并且从少校晋升为准将,接任意大利方面军炮兵司令。隔年拿破仑因拒绝接受步兵职务而退职,在巴黎闲居3个月。可见炮兵已是拿破仑一生的志业。

在那个时代,各国军队中的火炮数量和质量并无差别。每1,000名士兵配备3门火炮,射程半英里(约805米)。拿破仑的特殊之处,在于集中运用火炮,组成庞大的炮群,而不是把火炮分散在步兵当中,这样可以集中火力于一点。

集中火力,再加上法军的机动力,法国炮兵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部队,也是有史以来首次,步兵在各种不同的战斗阶段中都能获得野战炮兵的密切支援,大大增强法军的打击能力,更有利于在敌人战线的要点上,打开一个缺口,破坏对手的作战平衡,进而瓦解敌人。

这是拿破仑惯用的战法,不是他的创新,大革命之前法国炮兵的技术与训练大有改善。拿破仑在欧松(Auxonne)炮兵学校受训期间,深受他的老师,炮兵将军杜特(Jean-Pierre du Teil)的影响。拿破仑的长处,是能够把他所接受的新观念和新战法,以最有活力的方式执行出来。

之前提到拿破仑善于集中火力于一点。李德哈特在著作中指出,这个点经常被人忽略,它不是指敌人战线上的某一个”点”(point),而是一个”结”(joint),是敌人战线上的”接合”处,也是敌人重要又脆弱,容易被攻破的地方,影响敌人整体作战平衡。一旦失去平衡,敌军随之溃散。能够在伪装隐蔽、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最先看出敌人脆弱的接合处,并快速集中火力猛烈攻击,是拿破仑的高明之处。

纵队与散兵

再来是,法国步兵的作战方式与众不同。他们采取的攻击队形为密集纵队,而不是传统的横队队形,并且以一群散兵作为掩护和前导。纵队强调灵活的攻击冲击力,快速冲破敌人防线,以白刃决定胜负,而非横队重视的守势火力,虽有火力却行动缓慢。这套以纵队和散兵为特点的打法,也不是拿破仑的独创,在他之前的革新派军事理论家吉贝特(Comte de Guibert)早有提出,直到拿破仑的出现才发扬光大。

战略上,拿破仑不喜欢”战略计划”(Strategic plan)这个名词,他认为计划本身具有固定和不变的含意,所以他宁愿用”战略准备”(Strategic preparation),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弹性。他带着计划投入战场,临敌时又经常改变计划。他思绪敏捷,周围的人都跟不上或说望尘莫及,只能听命于他。

拿破仑最倚重的参谋长贝尔蒂埃(Louis Berthier)曾说,”没有人知道他的思想,我们的职责就是服从。”久而久之,除了少数将领,拿破仑的部将都不太能够独立作战,因为长年服从命令,失去自主判断能力。

拿破仑写的字经常让别人读不懂(可能书写能力不好),因此他的所有计划和信件几乎都是口述的。但是他的口述非常快,没有人跟得上他的速度。拿破仑的重臣夏普塔尔(Jean-Antoine Chaptal)在回忆录中说,拿破仑曾告诉他想要组建一所军校,命令他隔天给他筹备报告。

拿破仑看过后说,写得不错,但没有写全。接着拿破仑一口气3个小时,口述他的组建计划,共有517条项目。夏普塔尔惊呆了,心想没有人可以在大脑里构思出如此完美的计划。拿破仑有超凡的记忆力,特别是记数字和人名。他经常要求下属使用详细的数字,讨厌他们使用字句。

大人物的通病

从很多小事可以看出拿破仑确实不同凡响,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但他不是完人,而且很受情绪影响,刚愎自用,自认天生就是发号施令。拿破仑一生历经19年征战(1796至1815),打过58场战役,49场胜、9场败,胜率85%,已经算是战神级人物,但终究不是百战百胜。

总体而言,拿破仑输的9场战役,其中6场都是在1812年远征莫斯科失败后发生的。这说明他的对手逐渐摸清他的战术,学习他的精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拿破仑最擅长的”分而治之”的战术,在滑铁卢战役中不但未能发挥,反而被英普联军合而歼之。这是历史上许多大人物的通病,真正打败他的不是敌人,而是他自己。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