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
近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出现新的进展。12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一带一路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指出,习近平这次出访与近20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外交行动,也是继上个月习近平完成东南亚之行,又踏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东之旅。
中共二十大前后的这段期间,习近平3次出访,从9月中旬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11月中旬到巴厘岛、曼谷参加20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再到12月上旬的中东之旅。按官方说法,习近平开展峰会外交,已成为中国元首外交的新常态。
就世界地缘战略形势而言,中国元首外交主要是对中美大国竞争态势逐渐升高下的一次战略突围,战略主轴沿着”一带一路”而展开。比如中亚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阿拉伯国家正好处于”一带一路”的交汇地带,具有战略对接的重要作用。近年美国在这些战略板块的传统影响力相对下滑,为中国寻求战略突围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
从2014年6月起,中阿开始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等3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目前中国几乎和所有阿拉伯国家及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除此,阿拉伯世界是中国战略伙伴关系高度密集地区。中国与12国建立战略性质的伙伴关系,包括与埃及、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尔及利亚等4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卡塔尔、伊拉克、约旦、苏丹、吉布提等8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目前解放军唯一的海外军事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就设在东非,与阿拉伯半岛隔海峡相望的吉布提,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国家。
习近平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设想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制外,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提供新型公共产品,利用中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力量塑造新的全球经济秩序,并向世界提供一项具有所谓中国特色的共同繁荣发展方案。
主要战略进攻方向
然而”一带一路”的目标决不仅止于经济层面。从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关论述中看到,”一带一路”既是谋划经济发展的大手笔,也是拓展国家安全战略纵深的大举措,是借欧亚经济布局实现全球政治的再平衡。
习近平在其强军思想中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统筹国家发展全局、加强对外战略运筹的一盘大棋。他要求军事力量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他特别指明海军是最应该走出去,也是最适合走出去的战略力量,因此海军务必走向远海,拓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安全,营造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
由此可见,中国的主要战略进攻方向,是向西沿着”一带一路”而展开,也是海军力量投射的主要方向;向东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是主要战略防御方向,不在于控制,事实上也很难控制,而在于拒止美国自由运用岛链地缘优势,对中国形成战略围堵并慑止美国介入台海冲突。
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2020 年在一份名为〈将“一带一路倡议”武器化〉的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涉及近140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的大规模国际基础设施项目,是习近平扩大中国影响力和确立中国在全球领导地位的战略核心。
但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安全上看,中国海上的实质性力量和手段存在明显短板。报告引用中国军事科学院2013年研究评估指出,海上战略通道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命脉,但这些航道不受中国控制,万一发生海上危机或战争,有可能被切断。
这些航道从北非和中东出发,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和南海。中国约80%的进口石油通过这些航道;中国近4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对外贸易,其中超过60%通过海上运输。因此,维护海外利益和保护海上战略通道的任务主要落在海军身上。2018 年南海舰队司令王海指出,”必须密切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并确保战略能力能够向中国利益发展的地方延伸和辐射。”
中国军事科学院的研究评估距今9年,这段期间是中国海军大型主战装备推出的集中阶段,包括3艘航空母舰,以及多艘大型驱逐舰、战略核潜艇及大型远洋补给舰。这些装备是为海军走向远海,为拓展国家利益和保护海上战略通道,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而兴建。假以时日,是否意味中国海军具备确保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战略通道的能力?或说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海上航道受制于人的局面?使海军成为战略突围的有力手段。
近海防御战略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看中国海军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既要维护国家近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又要维护国家远海战略通道安全和利益拓展。
什么是近海?中国海军1987年正式确立海军”近海防御”战略之前,把距离中国海岸200海里以内海域称为”近海”,之后重新定义为”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第一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海域。”防御纵深1,000多公里,是中国海军兵力投射与信息保障较有把握的范围。
美国国防部今年11月底发布《中国军力报告》指出,目前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在第一岛链中最强。但是在第一岛链之外开展支持反介入或联合行动的能力仍处在初级阶段。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解放军被评估在近海具有较强的作战能力,是假设能够综合运用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实行陆、海、空、天、电、网一体化作战的结果,是在依托大陆远程打击力量,加上岛屿前沿力量,再加上部分远海机动力量发挥整体战力而成,不是单靠海军力量。一旦进入近海之外的远海地区,作战环境完全不同。
远海破袭游击作战
中国海军在远海作战的困境,是在没有岸基航空兵火力支援和近距离后勤补给的条件下,既无本土远程打击力量为依托,也无岛屿前沿力量作后盾,将如何发挥远海机动作战能力,执行控制关键战略通道、保护海上交通线、维护海外利益,以及遏制海上军事危机呢?
解放军的著作提到,海军必须集中海上精锐兵力,实行”远海破袭游击作战”,力求快速有效。为此,海军必须增强战场预警监测、信息数据采集与传输、快速决策指挥、舰艇编队协调行动、主战兵器精确打击和海上编队自我防护等多重能力。由于中国海军大型远海机动兵力很少在远海实施相关演练,因此也就谈不上远海作战能力。
请注意,解放军的著作提出”远海破袭游击作战”概念,在远海打游击,乍听之下不可思议。但它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有其根源。
1950年代中国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为对付美国海军的海上包围和封锁,提出”海上破袭游击战”理论,它与沿海抗登陆作战相结合,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形式。具体作法是海军在海上开辟独立战场,在敌后交通线上打击敌人运输舰船和敌岸重要军事基地,协同陆军和空军实施抗登陆、反袭击和反轰炸作战,并与大陆战场相结合争取最后胜利。
因此,萧劲光的”海上破袭游击战”理论,主要还是依托大陆战场为特点的海上作战,是陆地游击战的一种延伸。破袭作战的目的是限制敌人机动,切断敌后方供应,牵制或调动敌人,配合主要方向作战,力求出敌不意,速战速决。不是、也不能与强敌正面交锋。
明显短板
如今在远海作战,战场条件和当年完全不同,但是又要实施,也必须实施”远海破袭游击作战”,因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军事基地作为依托,只能把之前提到的所有作战要素在海上建构完成,还要做到快速有效,否则后继无力。这种挑战对中国海军前所未有。
解放军承认,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相比还不匹配,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安全战略需求还不相适应。因此,这反映现阶段中国海军为”一带一路”,特别对远海战略通道保驾护航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尤其突出。在远海打游击,是不得已而为之。
可以说,习近平的中东之旅为”一带一路”建设在政治上获得阿拉伯国家的响应,在经济上已打下基础,但是在军事上还存在明显短板。中国海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准备,才能具备远海正规作战能力。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