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谈”东升西降”的问题。
"东升西降"是习近平对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崛起势不可挡,因此要敢于斗争,全力战胜中国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包括与美国的战略竞争,其结果导致战略透支。国际安全形势正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美国没落一厢情愿
研究战略问题首先要认清国际形势,中国的军事战略方针历来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来做调整。“东升西降”一经提出,中共党内和军内弥漫一股超前自信,认为一些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优势逐渐褪色,在世界所处地位下降的趋势已经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总体保持上升势头,特别是中国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有力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
实情真是如此吗?在全党一片寒蝉噤声中,仍不乏有明白之人。
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7月7日在上海科技大学本届毕业典礼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要以科学和客观认识美国,如果认为美国从此将一蹶不振没落下去,不符合实际和客观规律。美国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是她的军事实力、金融实力、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依然领先世界,保持优势。对美国的认识应该全面立体,不能简单化、绝对化,甚至一厢情愿。”错误认知别人,结果往往误导自己。”
崔天凯驻美八年多,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任期最长的驻美大使,任期经历奥巴马(Barack Obama)、特朗普(Donald Trump)和拜登(Joseph Biden)等3任美国总统,深知美国的实力所在。
另一位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以敢言著称的阎学通。他在今年一月清华大学举办的国际关系预测研讨会上指出,2021年是中国追赶美国的顶峰。此后,美国越来越甩开中国。现在的形势渐趋明朗,未来10年中美之间的国力差距可能扩大。因此,中美实力趋势并非”东升西降”,而是”西升东降”!
"西强东弱"态势未变
习近平提出”东升西降”的战略判断,来自2021年1月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参加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发表的一篇重要讲话。他说,从国际形势看,百年变局和百年疫情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崛起是一大变量,既是自变量也是因变量,”东升西降”是趋势,国际格局发展态势对中国有利。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打压是一大威胁,既是遭遇战也是持久战。
由这番话看出,习近平眼中的”东升西降”,是以中美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主要标志,以中美战略竞争为主要内容,有眼前正在发生的贸易和军事遭遇战,包括中美在东海、台海、南海的对峙,也是考验双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优劣的持久战。第一个拐点在2035年,按规划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拐点是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东升西降”的决胜阶段。
其实,习近平2020年12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已经提到”东升西降”,把它视为国际形势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大国战略博弈明显升温,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东升西降”是历史大趋势,但”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还未出现根本改变。既然”西强东弱”没有改变,而且他多次重申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为何还要执意与先进发达的美国较劲呢?
战略透支
首先,习近平强调斗争来自他的信念和根深蒂固的历史观。他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他多次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敌人如何强大、挑战如何严峻,党始终在斗争中前进、在前进中斗争。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习近平视察部队,经常说”打仗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意思是,面对强大美国也当如此。
第二个原因,来自习近平对中国综合国力的高估。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以及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他还自信地说,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的领导力和制度优越性如何,高下立判。时与势在中国这一边,这是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决心和信心所在。
然而,这种斗争精神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群起而攻之。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穗生受访时说,”东升西降”的国际战略判断是错误的,出现中国学者时殷弘所说的”战略透支”。包括阎学通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在做一些和国力完全不相当的事情,最后只会损害中国的利益。
赵穗生2022年接受中央新闻网站《中宏网》采访时指出,中美关系目前处在低谷状态和过去有4点不同。第一,过去的低谷往往由具体事件造成,如今是各种问题累积的结果。第二、中美双方的民意倾向发生巨大变动。媒体大多负面报道对方。美国对华政策由”鸽派和鹰派”间的辩论,今天都变成鹰派,焦点也从是否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演变为如何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
第三、过去中美博弈主要在具体政策上的分歧,如针对人权、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如今是全面竞争。中国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美的对抗和摊牌不可避免。第四、过去中美之间的沟通对话和经贸关系,可作为双方战略安全矛盾中的缓冲,目前这种战略经济对话几乎陷于停滞。
四个新兴领域差距拉大
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曾说,”美国到底有没有衰落?中国人应有清醒认识。” 今年六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一场研讨会上指出,中美之间在四个新兴领域的差距持续拉大,值得高度警惕。其中,一个领域与军事科技发展潜力有关,两个领域直接与军事科技发展有关。
第一个领域是独角兽企业的规模(独角兽企业指成立不超过10年,是优质、创新和市场潜力无限的绩优股,商业模式很难复制):去年美国的独角兽企业以703家占全球总数48%,世界第一。中国有340家占23%,位居第二,但和美国有2倍多的差距。今年5月习近平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询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第二个领域是人工智能(AI):去年美国共发布109个AI基础模型,是中国(20个)的5倍多。美国有61个知名AI大模型,而中国只有15个。从投资额看,去年美国在AI领域的私人投资达到672亿美元,是位居第二中国的近8.7倍。
第三个领域是芯片产业:中美在芯片制造方面还有10年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可持续的。中国80%的芯片制造设备依赖进口。当前中美两国处在”高科技冷战时代”,短期内还将拉大差距。第四是生物医药领域:去年全球生物制药获得720亿美元融资,其中91%的资金流向美国,中国下降了59%。
80后出生的王文,被公认是中国新型智库人大重阳的领军人物。他认为,美国是影响中国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最大外部变量,也是中国面临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主要来源。如今在独角兽企业、人工智能、芯片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指标与美国的差距正在拉大,背后反映了中美前沿科技水平的差距还是很大。正如阎学通等学者的预测,这不是妄议中央,而是反映真实情况。
引来西方最大战略围堵
前面提到,中国的军事战略方针历来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来做调整。期间有两个明显分界线,一个在邓小平时代,一个是习近平时代。1993年解放军调整军事战略方针,基于邓小平判断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国际形势对中国有利,应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设。
有关军事斗争的准备基点,放在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不必把国际形势看成一片漆黑,不要认为中国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者,使中国处于超然有利的地位。要韬光养晦、不当头,避免把目标引向自己,引火烧身。
20年后,习近平因过于自信和狭隘的历史观,完全背离邓小平的发展路线,错估中美两国力量对比。他在2022年二十大报告中,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列为党在前进道路必须牢牢把握的5大原则之一,要不怕压,知难而进,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以顽强斗争打开新的事业和天地。
邓和习都说不信邪、不怕鬼,绝不能示弱,他们也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国际形势并处理国际问题。结果邓打出一片新天地,习则引来西方国家最大的战略围堵。近日美国政坛出现戏剧性变化,中国基于”东升西降”的斗争路线若不调整,国际安全形势将对中国非常不利。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