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多的时候平均一个人捞8、900斤(海星),多的地方聚堆呀!”青岛渔民忙着卸货,“今年比往年来得多。”一艘艘渔船满载靠岸,渔民却面露愁容,海星有如蝗虫般横扫贝类养殖区,每天打捞到手软。
这几年中国的“海底蝗灾”频传,沿近海像是埋下炸药引线,从黄海、东海一路延伸至南海,不同种类的海星接连爆发入侵。这种人类既熟悉又陌生的棘皮动物以“刺客”姿态集结成军,挟带无声的信号弹:人祸远大于天灾。
超级刺客突袭胶州湾
最近山东胶州湾大量出现的海星为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助理研究员李坤瑄博士说,这种海星原产于中国、韩国、日本和俄罗斯周边的黄渤海、日本海域,后来随着船只压舱水被带到世界各地,被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牠们喜欢5~20°C偏冷的海水,同时能忍受的盐度变化很大,因此能出现在河口附近海域,从潮间带到水深220米的海洋环境都能生存,沙底、礁石区海床也都能适应。
“不同年纪的多棘海盘车会聚集成群,喜欢捕食双壳贝类,像是牡蛎、蛤蛎、海扇等经济性物种。”李坤瑄钻研海星生态多年,也曾前往青岛参访,“海盘车对入侵地的生态和经济都有重大影响,甚至造成一些濒危物种的数量衰退。”
这次青岛养殖区的海星平均密度每平方米多达50个,迄3月中旬已打捞超过45万斤。李坤瑄指出,多棘海盘车的直径大约是20至30公分,以今年的密度来看,几乎等于每平方米的海底铺满两层海星,可说是大爆发的状况,这几年青岛海域陆续发生海星激增现象,2007年海星大爆发更严重,而双壳贝养殖区的食物来源丰富,往往成为海星入侵的主要地盘。
青岛养殖户如临大敌,因为海星所到之处片甲不留,扇贝、蛤蛎几乎一扫而空,今年的经济损失估计达人民币一亿元。
“多棘海盘车有强壮的腕足,可以把双壳贝硬拉开一个缝,然后胃翻出来伸入贝壳缝隙里面,再分泌消化液、摄食贝肉。”李坤瑄说明海星独特的摄食方式,“牠们很贪吃,吃一半丢掉又再找下一只,因此对养殖户的伤害很大。”
失衡的海洋生态
科学家把海星泛滥的“疫情”,视为海洋环境恶化和气候变迁的指标之一。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毒研究室荣誉教授黄登福认为,这次海星大爆发和山东海域污染脱不了关系,加上大小螺类可能被捕捞殆尽,海星天敌跟着消失,海洋生态环境呈现失衡状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这几年也在青岛海域进行监测和研究,李坤瑄表示,目前得到的答案之一是海洋生态环境出现明显变化,陆地各种化学物质、肥料等流入当地海域,使得水质富营养盐,在陆域活动的影响下,水温也产生变化,这些水文因子的改变为海星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合适的天然条件,造成海星幼体存活率增加,短时间内大爆发。
“胶州湾作为贝类养殖区域,其底播的牡蛎、蛤仔、扇贝等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环境基础。”李坤瑄进一步分析,“此外,在气候和过度捕捞的影响下,近海捕食海星卵和幼虫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的数量锐减,也为海星生物量的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李坤瑄指出,整个黄渤海、日本海附近海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污染物排放至大海,破坏了海洋生态链,导致有些物种消失,有些物种则找到生存空间而大爆发,不只海星,水母也几乎每年大爆发,整个海域愈来愈糟糕。黄登福表示,中国沿海不时出现藻华大面积爆发现象,青岛海域是重灾区,这意味着海域出现明显的优养化,造成藻类异常繁殖。
多棘海盘车的足迹也悄悄伸向台湾本岛海域,“1995年左右采集到的活体都是来自马祖的东引,不过,2011年时赫然发现牠们出现在北海岸的蟹笼中,而且数量已经不少,甚至被放在北海岸的富基渔港摊位上贩售。”李坤瑄说,“这可能跟全球暖化、海水温度上升有关系,因此栖地从温带扩展到台湾海域。”
魔鬼海星啃光珊瑚
不只多棘海盘车,近年来中国南部海域还出现大规模的“珊瑚杀手”棘冠海星(或称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海南亚龙湾的珊瑚保护区曾被棘冠海星横扫,啃食后出现大片珊瑚白骨,从大、小东海到南海的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陆续发现棘冠海星局部爆发,2010年台湾澎湖四岛也曾出现一次数量较多的疑似大爆发状况。
“棘冠海星大多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主要食物是珊瑚,一旦大量生长,当地的珊瑚就可能会死亡或灭绝,而珊瑚礁区提供各种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海星大规模破坏后,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黄登福点出潜在危机,“这种海星至少有3类毒素,只要碰到就会疼痛或出现神经症状,所以又称为魔鬼海星。”
海星生物灾害的密度标准,依物种和状况而有不同。李坤瑄举例,以澳洲的棘冠海星来说,每只每年可啃食约5至13平方米的活珊瑚,自然状况下每公顷少于一只,若每公顷内出现超过30只就被视为大爆发的状况。
棘冠海星数量暴增,专家普遍归因于水体富营养化,法螺、苏眉鱼等天敌减少也是重要原因。黄登福表示,澎湖海域出现棘冠海星可能跟营养盐变得丰富有关系,有人猜测长江水坝改变了营养盐浓度,海星幼体漂游至澎湖海域,族群数量迅速成长。
农业化肥灌溉海星
澳洲大堡礁多次出现棘冠海星激增、吞噬珊瑚礁现象,科学家把矛头指向人类活动,包括海域水质下降、大量农业化肥进入海域。“海星幼生为浮游动物,以水中的浮游藻类为食,这些农业化肥等于是在海中施肥,让浮游藻类长得更好,增加海星幼体的食物与存活率。”李坤瑄解释,“国际研究显示,大型浮游藻类密度每增加一倍,就能让海星幼生的成长与存活率多10倍,所以造成海星大爆发的恶性循环。”
山东沿海长期存在化肥污染问题,近年渤海地区的盐碱荒地更被大举开发为粮仓,沿岸农业活动提供了适合海星生存的环境条件。李坤瑄认为,盐碱地开发后,陆源化肥冲刷进入海域,藻类的养分增加,提供海星幼生食物来源,也助长海星数量。
面对棘手的海星泛滥疫情,世界各国大多采取人力移除。李坤瑄指出,现阶段各国以人力潜水捕捉移除为主,因为海星再生能力强,切开的腕足可再生成新个体,以棘冠海星来说,通常由潜水员捕捉上岸,浸泡淡水48小时来杀除牠们,此外,澳洲大堡礁也采用为海星注射胆盐的方式,在海中将海星直接杀死;多棘海盘车同样是采潜水捕捞上岸,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抑制方式,还可贩售回收一些成本。
反观青岛,当局为火速解决海星灾情,除人工捕捞外,同步开放使用地笼网诱捕或拖网捕捞,时间限定至4月底止,后期视海星清理效果再行研究确定。李坤瑄道出隐患,“这不只把海洋生物抓上来,连带破坏了海底地形和栖地,这不是一个好方式。”
海星成灾自食苦果
青岛当地还有人鼓励吃海星,收购商更是“追星”蜂拥而至,到底海盘车能吃吗?黄登福说,多棘海盘车含有皂化(皂苷)这种成份,这一味药材被列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华人社会也拿来当作食材,有人吃多了会拉肚子或头痛,这可能是皂苷在作怪,不过,海星的种类相当多,毒性强的可能出现呕吐或昏迷等症状,目前海星的利用和食用普遍没有食品卫生单位把关,而且相关资讯也相当缺乏,消费者要格外小心。
“青岛与北京等地本来就有食用多棘海盘车的习惯,青岛的海边、观光区、市场摊位,甚至饭店与啤酒街的餐厅都有贩卖海星,当地料理手法大多是蒸熟,食用的是海星体内的生殖腺,类似海胆的吃法。”李坤瑄谈起在青岛的见闻,“我自己试吃过,腥味极重,很难入口。”
不过,海星成灾,抓不完、吃不尽,人类终究自食苦果。李坤瑄提醒,海洋生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每种生物各自有其天敌和食物来源,唯有减少人为干预,避免化学物质和污染物排放入海,自然界才能维持稳定的平衡状态,这也是海洋生物灾害的根治之道。
撰稿: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