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绿色情报员:中国气候热锅的冷处理

从喜马拉雅山森林大火,到北京沙尘暴、华南大干旱,今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迎来不寻常的春天,热锅上的中国,接下美国主导的全球领袖气候峰会战帖,气候议题成了美中冲突的缓冲地带。

今年地球日以“修复我们的星球”为主题,全球气候峰会特别挑在这一天开场,不过,地球日前夕却传来坏消息。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的水准高1.2°C,2011年至2020年则是有纪录以来最热的十年。澳洲科学院的最新暖化风险报告也显示,人类已经无法守住《巴黎气候协定》的1.5°C门槛。

各界关注气候议题如何在火药味浓的美中关系下走出合作模式,台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与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杨之远分析,从美中贸易战,到香港反送中、新疆人权、南海问题,美中气候竞合处于摸索状态,美中气候特使在上海密谈后,联合声明指出,美中致力于相互合作并与其他国家解决气候危机,美国总统拜登吃了颗定心丸,在全球气候峰会上,拜登宣布2030年美国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50%,尽管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没有提出新承诺,但从习近平的发言来看,中国必须和美国合作应对气候变迁。

“中国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国,2019年排放1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29%。”杨之远点出中国的关键角色,拜登将气候变迁作为国家安全和外交的重要核心,当欧美各国加大减排力度之际,同时要合力把中国推上轨道,否则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可能遥遥无期。

老大哥为燃煤开绿灯

美国主办的全球领袖气候峰会,美中气候过招备受全球瞩目。(路透社)
美国主办的全球领袖气候峰会,美中气候过招备受全球瞩目。(路透社)

这一回合的气候交手,老大哥收起野心、冷处理,行动力也明显不足。习近平喊出保守的减碳转型路径:“中国将在『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这意味着短期内中国的燃煤电厂仍将持续开绿灯。

“这次气候峰会原本希望激起更积极的气候承诺,效果不如预期,中国并未提升目标,2025年后燃煤需求量才开始往下降,也未撤除国际燃煤投资。”台湾环境规划协会理事长、能源转型白皮书专家团队赵家纬博士说,“今年是气候行动年,不足的部分可在接下来的国际谈判桌如G7、G20,以及11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透过国际施压往前推进。”

根据TransitionZero的研究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投产了全球76%的新煤电厂,高于2019年的64%,而中国要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必须在2030年前将燃煤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半。

今年3月中国公布十四五规划草案,内容也提到继续推动“清洁高效地使用煤炭”。“中国是全球用煤最高的国家,燃煤是中国碳中和的最大致命伤,到目前为止仍不断兴建燃煤电厂。”杨之远探究中国的能源结构和减碳路径,“中国专家很清楚,煤炭是中国的软肋,减碳不但是环境议题、科技问题,最后还是社会和政治问题。”

中国计划在2030年碳达峰,打的算盘是产业先行、减碳跟进的策略。杨之远表示,中国试图在2025年至2030年约束燃煤电厂的数量和投资,同时这十年内利用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加速中国经济发展,大幅扩增中产阶级,带动GDP成长,2030年后国家有钱了,氢能使用、空中捕捉碳等技术水准也同步提升,预计2030年以后减排速度会逐年加快,这是颠覆传统的大革命,也是艰钜的任务。

在中国达成达成气候使命之前,牛步化的脱碳步伐,无可避免拖着全球掉进气候风险的泥沼。

赵家纬指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这次全球气候峰会建议,全球富裕国家应该在2030年之前淘汰燃煤发电,其他国家则在2040年淘汰燃煤,中国没有提出符合联合国要求的无煤路径;此外,中国的煤炭主要产地,地方政府仍有反弹和疑虑,中国必须尽快提出产煤地区的公正转型计划,才有可能加速脱煤。

被洗绿的一带一路

中国在国内展开燃煤调控,却在海外扩增燃煤,气候政策落入矛盾争议。(路透社)
中国在国内展开燃煤调控,却在海外扩增燃煤,气候政策落入矛盾争议。(路透社)

老大哥拒绝国际无煤时程套在头上,戴上限制国家发展的紧箍咒,在全球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也强调,中国在一带一路发起绿色行动倡议,当中包括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事实上,环保组织指出,中国同时也计划资助从辛巴威到印度尼西亚等数十座海外燃煤电厂,绿色倡议沦为“打假球”。

赵家纬认为,从目前国际投资的资产管理趋势来看,燃煤电厂已被视为负资产,民营企业大概不会继续投资燃煤电厂,全球投资公司也陆续撤资,这次峰会韩国提出不再投资海外燃煤电厂,这是重要承诺,因为中国和韩国是国际燃煤融资的大户;接下来,中国绿色一带一路的背后意涵为何,势必会被国际检视,而中国一方面在国内展开燃煤调控,另一方面却在海外扩增燃煤,这种政策矛盾的作为,也躲不过国际检讨声浪。

不过,这些接受中国燃煤融资的发展中国家可能跟着风向球转向。拜登在气候峰会上承诺,2024年美国提供给国际的气候融资要加倍、适应气候变迁资金乘以三倍,海外气候援助的新机制接连浮上台面。

赵家纬认为,这些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透过美国的国际气候融资,再搭配国际货币基金推动的气候行动、去抵换外债,在类似的加乘措施下,愿意转向选择其他的能源型态,减少燃煤电厂扩增的速度。

被绑架的碳交易市场

中国的碳价偏低,碳交易市场被讥为屈从高碳排产业的需求。(路透社)
中国的碳价偏低,碳交易市场被讥为屈从高碳排产业的需求。(路透社)

碳交易市场是当前各国对抗全球暖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今年中国也定调为“碳交易市场元年”,2月施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市场即将正式启动。杨之远表示,中国早在2011年展开碳交易的试点计划,当时的碳交易体系受到很多质疑,后来碳交易市场的权责由发改委转交到生态环境部,这次碳交易体系先针对电力部门施行,大约有2200多家电力生产商,约占中国总排放量30%。

全球看好的碳交易机制,在中国却因碳价过低被认为可能“沦为形式上的制度”。杨之远分析,去年欧盟碳价每吨为36美元,美国加州约为17美元,这段时间中国碳排放交易价格有高有低,平均价格大概是每吨6美元,这么低的碳价能否促使电力公司投资绿色结构和技术,这是一大问题。

赵家纬表示,现阶段中国的碳价无法充分反映减碳的诱因,而是屈从于高碳排产业的需求,国际货币基金总裁乔治艾娃建议,2030年前每吨二氧化碳的价格要提升至75美元,才有可能达到减碳要求的强度。

除了碳价外,杨之远认为,参与的电力公司要公开碳排放数字,政府也要提高罚款,行政稽核和监督不能发生官官相护,或是有人为弊端,中国碳交易市场才能成功。

随着欧盟、美国即将开启碳关税时代,习近平日前在中法德领导人气候峰会抨击,“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讦他国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一字一句折射了中国减排滞后的困境。赵家纬指出,欧盟碳关税正值草案研拟阶段,法案内容预计6月出炉,习近平的“贸易壁垒”直指欧盟的碳关税,试图削弱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被抹黑的绿色能源

中国的绿色产业甩不掉高碳排和人权问题。(美联社)
中国的绿色产业甩不掉高碳排和人权问题。(美联社)

绿色产业也是新一轮的国际竞合地盘,中国如火如荼发展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不过,这些绿色产业大多依赖铝作为工业原料,去年中国的原铝产量占全球近60%,而铝业同时是中国的碳排大户,碳中和之路陷入复杂的难题。

赵家纬指出,新能源技术无法完全摆脱传统高碳排产业的供应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世界经济论坛规划了国际合作专案,欧洲、印度企业都响应加入行列,目前并未看到中国的重工业公司参与这个倡议计划,绿色供应链是当前趋势,举例来说,欧洲电动车业者跟当地钢铁公司合作,以零碳钢板生产汽车,形成生产端和消费端一起推动净零碳排的联合倡议,目前在中国同样付之阙如,这是中国接下来要面对的议题。

此外,人权也是中国绿色能源躲不掉的争议,赵家纬表示,世界知名人权团体呼吁,气候危机就是人权危机,近期讨论的焦点像是光伏板、晶矽原料是否来自新疆扶贫项目,国际不应该为了气候议题的合作,而在人权议题有所让步,这样反而符合中国的战略意义,违背国际共同追求的愿景和原则。

撰稿: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