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绿色情报员:餐桌抗疫 中国菇罩得住?

0:00 / 0:00

全球逐渐解封,新冠肺炎进入"后疫情时代"。面对世纪病毒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国专家建议吃出抵抗力和免疫力,食用菌被列入"防疫饮食清单",不过,中国菇真能为健康撑起保护伞?

菇菇扛黑心难甩锅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去年底,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2018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2018年全国生产食用菌高达3,842万吨,香菇是最大宗,约占3成产量。亮眼的数字背后却是一本烂帐,中国香菇老是出包,接二连三验出农药、重金属、有毒物质超标,甩不掉“黑心香菇”名号。

“中国的香菇栽培以菌棒(又称菌包、栽培袋)脱袋方式为主,而在脱袋后容易遭受病虫害感染。”台湾农业试验所菇类研究室研究员吕昀升博士分析栽种方式,他多次造访中国香菇产地,足迹遍及河南、福建、湖北、浙江等主要产区,“目前中国可以使用多种的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这些药剂就可能残留在菇体上。”

“中国菇农普遍存在滥用农药情形,菌棒中常使用贝芬替(Cabendazim)这一类杀菌药剂。”台湾菇类发展协会理事长陈宗明指出。大学攻读食品科学系的陈宗明种植香菇逾15个年头,他也曾赴中国参观香菇产业,明眼人窥见菌棒“养出”病灶。

棉仔壳养菇捅娄子

中国以菌棒脱袋方式栽培香菇,滥用农药、棉酚毒害等弊病屡见不鲜。(法新社)
中国以菌棒脱袋方式栽培香菇,滥用农药、棉酚毒害等弊病屡见不鲜。(法新社)

“中国栽培香菇常会用棉仔壳,里面含有大量棉酚,棉酚对人类健康有害。”陈宗明对中国菇“被抹黑”不意外。吕昀升点出隐患,“如果棉仔壳的高温处理时间不足,很容易让棉酚残留在资材中,导致菇体吸附棉酚毒性,过去的动物实验显示,雄性动物会出现不孕,雌性容易出现流产或畸形胎现象,不可轻忽对人体的危害。”

上世纪70年代以降,中国食用菌产业开始走向快车道,1978年总产量占全球不到6%,如今囊括全球70%以上产量,近年来,由于扶贫产业战略助攻,食用菌产地遍地开花。不过,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打从2013年起,中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数量呈现下滑趋势,由2012年的788家下降到2019年的417家,大规模对半腰斩。

吕昀升表示,2000年中国推动“退田还林”政策,由于禁止砍伐木材,菇农转而以棉仔壳取代木屑,在产业政策刺激下,小农成为主力,这几年湖北省也大量栽种香菇,三里岗和武汉附近都种了不少香菇。

小农脱贫种出毒菇

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占全球7成以上,香菇是最主要的栽种品种。(法新社)
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占全球7成以上,香菇是最主要的栽种品种。(法新社)

小农几乎没有能力砸重本打造专业菇棚,“我们看到很多菇寮,有的简单以竹子、木条和黑网搭建在田中央。”吕昀升目睹简陋的栽培环境,“有些甚至前一期还种过水稻或是其他作物,当时田地就用了很多药剂,竟然直接就放置菌棒、栽培香菇。”

“香菇生产后的废菌糠,中国农户拿来当燃料或肥料使用,随意堆置在菇区四周。”陈宗明摇头说,“当湿气高或遇上下雨,废菌糠成为杂菌的温床,霉菌溢散后会造成感染。”中国菇区近年陆续传出绿色木霉、链孢霉大发生,废菌糠未得到妥善处理,菇区环境污染仍是普遍存在的隐忧。吕昀升指出,“小农本身专业经验不足,为了避免感染,只好用更多化学农药,形成恶性循环。”

废菌糠不只是潜在的污染源,也可能造成间接毒害。陈宗明表示,当地菇农会燃烧废菌糠或木材,来烘干香菇,使得菇体残留二氧化硫,可能戕害人体健康。

吕昀升指出,台湾、日本、韩国采专责场地栽培香菇,在适当消毒、杀菌后,整个栽培过程不需要使用农药,而中国的小农经济模式,常常为了追求产量和收益,不在乎使用多少药剂,形成消费者无形的风险,再加上香菇不像其他作物暴露在外面、会被雨水冲刷和紫外线照射,农药相较不容易降解,即便用水清洗香菇,吃到农药的风险还是很高。

一朵香菇超载重金属

中国菇常验出重金属残留,这跟米糠、木屑和覆土脱不了关系。(法新社)
中国菇常验出重金属残留,这跟米糠、木屑和覆土脱不了关系。(法新社)

中国菇染毒事件层出不穷,重金属残留也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中国媒体曾报导,香菇检验出镉残留,这可能跟培养资材脱不了关系。”吕昀升细数毒菇风暴,“这几年从大陆出口到台湾的巴西蘑菇也验出重金属,米糠、木屑和覆土都可能是污染来源。”

中国作为香菇出口大国,近年却屡被各国退货和提高检验标准,日本曾因中国香菇含甲醛而禁止进口,菇农心知肚明,中国菇想出国门,“扫毒”成了最关键的门槛。

“香菇本身会生成少量的类甲醛副产物,不过在烘干过程中,高温会让甲醛挥发,干香菇验要出甲醛的比例并不高。”吕昀升分析,“各国检测值却验出超量,这意味着来自外部的甲醛可能性较高。”陈宗明则表示,“中国菇农常在接菌室以甲醛作为消毒剂,环境中的甲醛可能污染到菇体。”

去年,新西兰传出从中国进口香菇菌包,经海运抵达,出菇后打着“新西兰香菇”贩卖,却被验出“可量度的砷和铅含量”,引发食品安全疑虑。陈宗明认为,菌包中添加的米糠和碳酸钙是可疑的污染源,如果碳酸钙不纯,里头可能带有砷、铅等其他物质。

走私染霉毒害匪浅

中国菇区遍地开花,香菇价格低廉,走私问题难解。(美联社)
中国菇区遍地开花,香菇价格低廉,走私问题难解。(美联社)

中国香菇频繁非法闯关进入台湾,吕昀升指出,目前台湾市面约有4成香菇来自中国,主要透过渔船走私,或是利用第三地转口,也就是俗称的“洗产地”,这几年也有不肖业者透过小三通或金门邮寄方式来台。

“越南是最主要的中国香菇洗产地国家。”吕昀升提出合理推测,“根据中国统计资料,目前越南是中国干香菇的最大出口国,越南又进口非常多的干香菇来到台湾,而在扶贫政策下,中国三、四线城市大量种植香菇,香菇价格低廉,提供有利条件走私到台湾。”

香菇走私和输运过程问题重重,陈宗明指出,“渔船走私为了牟利,香菇往往烘得不够干燥,大部分会发生潮解、发霉现象,不过有些香菇久放也不长霉,可能添加了防腐剂。”吕昀升认为,“不管是走私或经第三地转运,难免有仓储不良状况,导致香菇含水量较高,加上保鲜条件不好,中国香菇常有异味,而在走私的样本中,压缩香菇和香菇丝出现霉变的情况最严重,这些香菇会残留真菌毒素,可能影响健康。”

消费者要如何分辨香菇产地?吕昀升说明,从菇伞表面特征来看,由于台湾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较高,烘干后,菇伞表面无裂纹、呈皱缩状,而中国主要产地如河南、山东或东北等地区,花菇容易出现裂纹;以日本和韩国而言,两地大多采用椴木栽培,菇柄呈歪斜状且不会修剪,有时还可见树皮痕迹,而中国以菌棒栽培,菇柄剪得较短,同时含水量高、质地摸起来较软,味道也差一些。

挑好菇,吃出免疫力,这一把保护伞只能靠自己撑了。

撰稿人: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